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换个眼光看世界

  换个眼光看世界

  ——连锁企业三周年座谈会贤宗法师开示

  杨柳整理

  一、佛教——世界上最大的“连锁企业”

  今天很高兴受邀参加连锁企业的座谈会。我经常和周围的朋友开玩笑说:“我是世界最大的连锁企业的成员之一。只是我所在的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我以我的“企业”为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譬喻呢?

  我所在的“连锁企业”就是佛教。佛教产生于距今两千五百五十五年以前,今天它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宗教,佛教思想也因使得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的人们获益良多而成为了许多人毕生服膺的信仰。那么,它究竟凭借什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并延续至今呢?

  我所在的“企业”,它所保有的核心理念、群体价值、生活仪轨等自古而然,到了今天依然基本保持着创立时的原貌。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位出家师父的衣着、打扮几乎都是相似的——一律的光头和僧衣,每一座佛教的寺院尽管各具特色但也是共性明显——我们所供奉的都是释迦牟尼佛;大家也可以明确地感到,每一位出家师父所受的教育,我们的谈吐、知识结构、生活习惯、人生信仰也大有相近之处。总之,不需多言,你便可以轻易地从人群中找到我们,可以在寺庙中与我们交谈,可以从我们身上体会到我们所在“企业”的文化与律仪。实际上,我们身上所传承和体现着的,就是佛教历久弥新的核心价值、核心文化。

  当然,我把佛教比喻为“连锁企业”,可能会令很多人感到不适应或不接受。因为人们总是习惯地认为竞逐利益才是商业的本性,白居易《琵琶行》说:“商人重利轻别离”,“重利”就是讲求实利,“轻别离”也就是漠视感情。这是对于商人的习见,却也是陈见。

  而人们又认为,宗教自性清净,何谈利益二字呢?然而,只需稍稍转念,便能认知到两者的共同之处。我们认为,企业的目的不应是为了满足一己私利而存在的,它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小齿轮,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以利益客户,利益大众作为自己的根本旨归;而佛教所言,也是利益四众,是要以人们的心灵为服务的对象,帮助大家确立正信,摆脱苦难纠结。因此,从奉献利他这一点来讲,就是企业和佛教共通的地方。当我们能够客观地认识金钱,认识人性,便不会产生对于商业的种种傲慢与偏见。《思危》这本书上讲:“金钱和爱情一样,只有当你放弃了彻底占有的方法时才是最好的获得。”的确,现在每一个人都亟待以一种健康、积极的观念来看待金钱,看待事业,看待经济。

  中国自古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往往以商业为末端。但佛教讲求众生平等,因此我常常说,我们就是“连锁企业”的一份子。同时,我们也可以说,我就是农民中的一份子、工人中的一份子。

  佛教不做行业上的分别,只要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工作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他们都清净自在,都是一尊佛,都值得我们尊敬。

  二、幸福——人生的自有资本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长久的幸福和快乐。但是,工作的压力、生活的负担、精神的束缚、健康的隐忧却常常使我们心力交瘁而忘记快乐的所在。人们越是想到具体的生活就越是感到不快乐,越是感到不快乐,就离开“快乐”越来越远。

  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仁,仁自然而然就来了。人们听了这句话,第一反应都是觉得孔子真厉害,他就是能心想事成,甚至连“仁”这样高远的境界也只要想到就能顷刻归附。有这种想法的人总是容易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很美好而把自己的日子想的很困难。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这句话的原意是说,我“想要”仁,也就是我主动追求了仁,仁就此来临了。“欲”是一个自己去追求、发现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消极的过程。同样的,快乐是不是也应该要你主动去追求呢?你都不会想到快乐这个概念,总是想着不快乐的事情,那么快乐怎么会自己来临呢?心转则事转,事情的好坏优劣是会随着你看待它的角度而改变的。

  前段时间,电影《非诚勿扰2》非常轰动。其中的那首诗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寂静 欢喜。”

  这是诗人扎西拉姆·多多所作的一首诗,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但我认为它的境界远远超越爱情的层面,而直指人心。这首诗中蕴含着一个宇宙运转的根本道理:一切事物自生自长,自存自在,他们拥有自己的本来面目,不因任何外在的因素而有所损益。快乐、幸福也是自在的,我们就在幸福的终点之处,它就在那里,只是我们感受到与感受不到的差别罢了。“快乐”、“幸福”,会因为你对它们感受的缺乏而减少一分吗?

  觉知幸福其实很简单。它只需要我们发现,而不是漠视。

  我今天很健康,不受疾病困扰,这难道不幸福吗?从前,我生病的时候,一个人坐在医院的走廊上观察着眼前那些正在做着复健运动的人们,我由衷地感到,虽然只是隔着一幢楼,他们距离外面的世界却是那么遥远。他们活着的信念是终有一天会恢复健康,我但愿他们离开医院以后也会记得这个美好的心愿。我希望那些在花花世界中汲汲于名或者汲汲于利,又或者醉生梦死的人走进复健病房来看一眼,他们一定会明白健康真是一件莫大的幸福。莫失莫忘,千万不要用烟酒去损坏自己的健康,也不要用熬夜、放纵来消磨自己的健康。拥有健康简直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事情。

  我今天有衣服穿,有东西吃,难道不幸福吗?即使你无法尝试到缺衣少食的滋味,那么至少你看一看那些落后地区的人们受苦受难的照片,心灵难道不会受到震动吗?我们总是将自己所见到的狭小范围定义为“我的世界”。然而,要是让全世界人都用一张照片来说明自己最为真实的生活图景,我相信所有看到这些照片的人都会大吃一惊。他的世界里可能没有衣食,他的世界里可能没有声音,他的世界里可能没有色彩,他的世界里可能没有教育……今天看到我们的文字的有缘人,其实都是无比幸福的,正是由于你能够拥有网络、教育等现代生活的慷慨馈赠,你才能够读,能够沉思,能够领悟。

  不幸福的根源是你的心忘记了它,但是幸福不来不去,始终都静守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之中。每一个不幸福的人都好像是坐在了无量的金山银山上却还在伸手乞讨金银。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坐拥的财富,更加无法适宜地运用这些财富。

  幸福和快乐只在一念之间。它本身既然是一种人对于生活状态产生诉求的观念,那么你只要能够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观念,不就能够拥有幸福和快乐了吗?

  三、“我”——人生最大的敌人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人最难调伏的也是自己。为什么我们无法接受别人的意见,无法喜欢一个人说话的姿态呢?这都是因为有一个“我”作为主体要去和外部世界进行对立。如果没有那个强硬的“我”的声音,万物自生自长不是也很和谐吗?西方现代哲学已经意识到了这种主客二分模式的危险性,而因此致力于消除主客二元的对立。然而,这种圆融、齐物的思想,其实佛陀早已经开示过我们了,老庄也早已经提醒过我们了。

  “我”真的就是主体吗?真的就是“我”在进行审美活动吗?你何以知道的呢?梦见蝴蝶的时候,是我梦见蝴蝶了吗,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呢?这不是一个无法证实的问题吗?我们除了知道自己狭隘的想法以外,对于别人,对于这个世界又了解多少呢?

  我们纠结在生活的那些琐事之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心不够宽容,不够圆融,不够通达,不够高远。

  高度决定我们的境界,高度决定我们的格局,高度决定我们未来的发展。如果我们不能进行自我超越,那么任何一根最为软弱的秋草都能成为打败我们的敌人。

  我经常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自我反思。如果我因无法容忍周围的某个人给我带来的麻烦而感到痛苦,那么我就已经被他打败,被他的格局、他的思想所限制。所以,一旦有这样的情况,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想办法要站到更高的地方,来超越当时的那个自己,超越种种负面的心态。

  你站在台下时,能够明确地感到自己周围人的高矮胖瘦,甚至会因为自己的身材而觉得自卑。然而,当你站在台上时,台下人的高矮胖瘦根本就看不分明,每一个人看上去都是相似的。如果是一个坐在热气球里的人俯视着操场上的人,他根本就不能够看清男女老幼、高低美丑,也看不清皮肤的颜色,看不清种族的差异。那些我们所耿耿于怀的事情,站到更高处时,都是那么的微茫,那么的模糊。如果宇宙中还有其他的生命,他看到人类时,根本不会用我们的知识体系和审美眼光来看待人。那些我们所执着的东西,仔细想起来是多么可笑呢!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之涣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些诗句我们咿呀学语时就早已读过;那些高山琼宇,我们也曾多次攀登。为什么不能有所领悟呢?

  在《阿拉丁神灯》的故事里,一个人偶然擦去古灯上厚厚的灰尘,而唤醒了被囚禁的灯神。我们为什么不能够通过向内省觉的过程,而擦去心中的蒙尘,唤醒清净自在、智慧无尽的心神呢?

  一个企业的掌舵者,尤其是连锁企业的领导者,非常需要具有高远的格局,开阔的心量。领跑连锁企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繁琐的事情和形形色色的突发状况。格局决定一个人的未来,也决定着一个企业能够成就的高度。如果企业家的格局不够,那么可能任何一点问题都会给你带来无限的烦恼。心胸的狭小就是烦恼滋生的温床,也就是烦恼产生的因缘。如果我们能够从自己…

《换个眼光看世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