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換個眼光看世界

  換個眼光看世界

  ——連鎖企業叁周年座談會賢宗法師開示

  楊柳整理

  一、佛教——世界上最大的“連鎖企業”

  今天很高興受邀參加連鎖企業的座談會。我經常和周圍的朋友開玩笑說:“我是世界最大的連鎖企業的成員之一。只是我所在的企業不以盈利爲目的。我以我的“企業”爲榮。”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譬喻呢?

  我所在的“連鎖企業”就是佛教。佛教産生于距今兩千五百五十五年以前,今天它已經成爲了一種世界性的宗教,佛教思想也因使得各個國家、各個時代的人們獲益良多而成爲了許多人畢生服膺的信仰。那麼,它究竟憑借什麼在世界範圍內産生如此重大的影響並延續至今呢?

  我所在的“企業”,它所保有的核心理念、群體價值、生活儀軌等自古而然,到了今天依然基本保持著創立時的原貌。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位出家師父的衣著、打扮幾乎都是相似的——一律的光頭和僧衣,每一座佛教的寺院盡管各具特色但也是共性明顯——我們所供奉的都是釋迦牟尼佛;大家也可以明確地感到,每一位出家師父所受的教育,我們的談吐、知識結構、生活習慣、人生信仰也大有相近之處。總之,不需多言,你便可以輕易地從人群中找到我們,可以在寺廟中與我們交談,可以從我們身上體會到我們所在“企業”的文化與律儀。實際上,我們身上所傳承和體現著的,就是佛教曆久彌新的核心價值、核心文化。

  當然,我把佛教比喻爲“連鎖企業”,可能會令很多人感到不適應或不接受。因爲人們總是習慣地認爲競逐利益才是商業的本性,白居易《琵琶行》說:“商人重利輕別離”,“重利”就是講求實利,“輕別離”也就是漠視感情。這是對于商人的習見,卻也是陳見。

  而人們又認爲,宗教自性清淨,何談利益二字呢?然而,只需稍稍轉念,便能認知到兩者的共同之處。我們認爲,企業的目的不應是爲了滿足一己私利而存在的,它作爲社會中的一個小齒輪,作爲社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必須以利益客戶,利益大衆作爲自己的根本旨歸;而佛教所言,也是利益四衆,是要以人們的心靈爲服務的對象,幫助大家確立正信,擺脫苦難糾結。因此,從奉獻利他這一點來講,就是企業和佛教共通的地方。當我們能夠客觀地認識金錢,認識人性,便不會産生對于商業的種種傲慢與偏見。《思危》這本書上講:“金錢和愛情一樣,只有當你放棄了徹底占有的方法時才是最好的獲得。”的確,現在每一個人都亟待以一種健康、積極的觀念來看待金錢,看待事業,看待經濟。

  中國自古有重農抑商的傳統,往往以商業爲末端。但佛教講求衆生平等,因此我常常說,我們就是“連鎖企業”的一份子。同時,我們也可以說,我就是農民中的一份子、工人中的一份子。

  佛教不做行業上的分別,只要是爲了他人的利益而工作的人,都是我們的朋友,他們都清淨自在,都是一尊佛,都值得我們尊敬。

  二、幸福——人生的自有資本

  每個人都希望獲得長久的幸福和快樂。但是,工作的壓力、生活的負擔、精神的束縛、健康的隱憂卻常常使我們心力交瘁而忘記快樂的所在。人們越是想到具體的生活就越是感到不快樂,越是感到不快樂,就離開“快樂”越來越遠。

  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仁,仁自然而然就來了。人們聽了這句話,第一反應都是覺得孔子真厲害,他就是能心想事成,甚至連“仁”這樣高遠的境界也只要想到就能頃刻歸附。有這種想法的人總是容易把別人的生活想得很美好而把自己的日子想的很困難。爲什麼這樣說呢?孔子這句話的原意是說,我“想要”仁,也就是我主動追求了仁,仁就此來臨了。“欲”是一個自己去追求、發現的過程,而不是一個被動的、消極的過程。同樣的,快樂是不是也應該要你主動去追求呢?你都不會想到快樂這個概念,總是想著不快樂的事情,那麼快樂怎麼會自己來臨呢?心轉則事轉,事情的好壞優劣是會隨著你看待它的角度而改變的。

  前段時間,電影《非誠勿擾2》非常轟動。其中的那首詩更是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裏,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裏,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裏,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裏,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裏,或者,讓我住進你的心裏。

  默然 相愛,寂靜 歡喜。”

  這是詩人紮西拉姆·多多所作的一首詩,很多人認爲這是一首典型的愛情詩。但我認爲它的境界遠遠超越愛情的層面,而直指人心。這首詩中蘊含著一個宇宙運轉的根本道理:一切事物自生自長,自存自在,他們擁有自己的本來面目,不因任何外在的因素而有所損益。快樂、幸福也是自在的,我們就在幸福的終點之處,它就在那裏,只是我們感受到與感受不到的差別罷了。“快樂”、“幸福”,會因爲你對它們感受的缺乏而減少一分嗎?

  覺知幸福其實很簡單。它只需要我們發現,而不是漠視。

  我今天很健康,不受疾病困擾,這難道不幸福嗎?從前,我生病的時候,一個人坐在醫院的走廊上觀察著眼前那些正在做著複健運動的人們,我由衷地感到,雖然只是隔著一幢樓,他們距離外面的世界卻是那麼遙遠。他們活著的信念是終有一天會恢複健康,我但願他們離開醫院以後也會記得這個美好的心願。我希望那些在花花世界中汲汲于名或者汲汲于利,又或者醉生夢死的人走進複健病房來看一眼,他們一定會明白健康真是一件莫大的幸福。莫失莫忘,千萬不要用煙酒去損壞自己的健康,也不要用熬夜、放縱來消磨自己的健康。擁有健康簡直是這世上最幸福的事情。

  我今天有衣服穿,有東西吃,難道不幸福嗎?即使你無法嘗試到缺衣少食的滋味,那麼至少你看一看那些落後地區的人們受苦受難的照片,心靈難道不會受到震動嗎?我們總是將自己所見到的狹小範圍定義爲“我的世界”。然而,要是讓全世界人都用一張照片來說明自己最爲真實的生活圖景,我相信所有看到這些照片的人都會大吃一驚。他的世界裏可能沒有衣食,他的世界裏可能沒有聲音,他的世界裏可能沒有色彩,他的世界裏可能沒有教育……今天看到我們的文字的有緣人,其實都是無比幸福的,正是由于你能夠擁有網絡、教育等現代生活的慷慨饋贈,你才能夠讀,能夠沈思,能夠領悟。

  不幸福的根源是你的心忘記了它,但是幸福不來不去,始終都靜守在每一個人的生命之中。每一個不幸福的人都好像是坐在了無量的金山銀山上卻還在伸手乞討金銀。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坐擁的財富,更加無法適宜地運用這些財富。

  幸福和快樂只在一念之間。它本身既然是一種人對于生活狀態産生訴求的觀念,那麼你只要能夠控製和改變自己的觀念,不就能夠擁有幸福和快樂了嗎?

  叁、“我”——人生最大的敵人

  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人最難調伏的也是自己。爲什麼我們無法接受別人的意見,無法喜歡一個人說話的姿態呢?這都是因爲有一個“我”作爲主體要去和外部世界進行對立。如果沒有那個強硬的“我”的聲音,萬物自生自長不是也很和諧嗎?西方現代哲學已經意識到了這種主客二分模式的危險性,而因此致力于消除主客二元的對立。然而,這種圓融、齊物的思想,其實佛陀早已經開示過我們了,老莊也早已經提醒過我們了。

  “我”真的就是主體嗎?真的就是“我”在進行審美活動嗎?你何以知道的呢?夢見蝴蝶的時候,是我夢見蝴蝶了嗎,還是蝴蝶夢見了我呢?這不是一個無法證實的問題嗎?我們除了知道自己狹隘的想法以外,對于別人,對于這個世界又了解多少呢?

  我們糾結在生活的那些瑣事之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的心不夠寬容,不夠圓融,不夠通達,不夠高遠。

  高度決定我們的境界,高度決定我們的格局,高度決定我們未來的發展。如果我們不能進行自我超越,那麼任何一根最爲軟弱的秋草都能成爲打敗我們的敵人。

  我經常在做事情的過程中自我反思。如果我因無法容忍周圍的某個人給我帶來的麻煩而感到痛苦,那麼我就已經被他打敗,被他的格局、他的思想所限製。所以,一旦有這樣的情況,我就告訴自己一定要想辦法要站到更高的地方,來超越當時的那個自己,超越種種負面的心態。

  你站在臺下時,能夠明確地感到自己周圍人的高矮胖瘦,甚至會因爲自己的身材而覺得自卑。然而,當你站在臺上時,臺下人的高矮胖瘦根本就看不分明,每一個人看上去都是相似的。如果是一個坐在熱氣球裏的人俯視著操場上的人,他根本就不能夠看清男女老幼、高低美醜,也看不清皮膚的顔色,看不清種族的差異。那些我們所耿耿于懷的事情,站到更高處時,都是那麼的微茫,那麼的模糊。如果宇宙中還有其他的生命,他看到人類時,根本不會用我們的知識體系和審美眼光來看待人。那些我們所執著的東西,仔細想起來是多麼可笑呢!

  杜甫說:“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王之渙說:“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這些詩句我們咿呀學語時就早已讀過;那些高山瓊宇,我們也曾多次攀登。爲什麼不能有所領悟呢?

  在《阿拉丁神燈》的故事裏,一個人偶然擦去古燈上厚厚的灰塵,而喚醒了被囚禁的燈神。我們爲什麼不能夠通過向內省覺的過程,而擦去心中的蒙塵,喚醒清淨自在、智慧無盡的心神呢?

  一個企業的掌舵者,尤其是連鎖企業的領導者,非常需要具有高遠的格局,開闊的心量。領跑連鎖企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每天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繁瑣的事情和形形色色的突發狀況。格局決定一個人的未來,也決定著一個企業能夠成就的高度。如果企業家的格局不夠,那麼可能任何一點問題都會給你帶來無限的煩惱。心胸的狹小就是煩惱滋生的溫床,也就是煩惱産生的因緣。如果我們能夠從自己…

《換個眼光看世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