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內心去突破這個因緣,那麼就自然能夠遠離煩惱。
當然,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由自己天然的直覺而帶來的種種排斥。我的直覺可能不喜歡這個人,但是爲什麼他能夠和別人合作得很好,和我就不行呢?其根本原因還在于我們自身的格局不夠寬闊。當我們戰勝了自己,把格局打開,我們就可能獲得無限的能量,在座的各位也都能夠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無限的人生財富。
大家知道,我們的寺院不出售任何的産品,那麼我們如何集資完成現有的建築規模呢?在六年的時間裏,我們是如何籌集到將近七千萬來建構大家所看到的香海禅寺呢?我們通過思想、文化來不斷地幫助需要幫助的每一個人。
山門無界次第開,雲舒雲卷自徘徊。我們對每一個佛弟子,也對每一位衆生開放,每一個有需要的人都可以來到香海參加禅修實踐、培訓課程,進行靜修、閉關或者咨詢任何心靈上的疑惑。你有任何問題問我,或者問寺裏的每一個人,大家都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盡我們所有的能力來幫助你冰釋心結。營建道場的目的,不是爲了讓任何一個人獲得經濟上的利益,而是讓所有有需要的人都可以來到這裏,有一個專門的地方供大家靜思、交流、修行。建築是根據人的需要而設計的,如果根本沒有人要來香海禅修、學習,那麼我們也根本沒有必要花費這麼多心力、財力來加以建設與經營。
今天送給大家的六本書,就是根據近年以來我在各個大學、企業所講的開示做出的整理文稿,用這個小禮物和大家結一個緣,也希望通過這份緣能夠與大家産生更多的交流與互動。
佛教注重緣。人和人之間本來沒有關系,但是通過一個媒介,人的緣份就因此建立起來。人與人的交往就是建立在因緣的基礎之上的。比如大家今天來到這裏,相互交換了名片,那麼原本不認識的人就因爲名片這個媒介熟識起來。而今天之所以大家能夠聚在這裏,需要的就是組織者、場地、時間等綜合因素,這些因素也就是大家見面的因緣。
人和人因爲緣而形成了潛在的人際關系網絡,就好比互聯網一樣,一點擊鏈接,就能夠由這一個人認識到另一個人。這種層層相關的奇妙聯系,實際上也就是緣的作用。
四、自私——人生最大的缺點
既然,“我”是我的一生中最大的敵人,也是最難調伏的障礙。那麼,我們的人生中最嚴重的缺點當然就是自私。
在我們國家機關的門口,都有“爲人民服務”的標語。對于這五個字的省覺,我認爲實在是每個人生命中的一件大事。大家是做連鎖企業的,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有沒有把這五個字作爲企業的立身之本呢?
“爲人民服務”的思想,在佛教中被稱爲“布施”,在基督教中被稱爲“愛”,在塵世生活中被稱爲“奉獻”。
先秦道家學派有一位哲學家叫做楊朱,他主張“貴生”、“重己”的保命哲學。他的基本思想誠如孟子所言:“楊子爲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爲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爲之。”他的觀念和墨家學派的思想對立,認爲如果要損害自己的利益去幫助別人,那是絕對不幹的。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地將他理解爲一個自私的利己者,因爲他強調了人人自潔的良好願望,希望以每個人的自珍自重來實現全天下的清明。但是,必須指出的是,人與人之間總會産生種種矛盾與摩擦,如果一有矛盾,馬上就急著撇清關系,保護自身利益,這樣自私的人是不會有朋友的。你願意和一個自私的人合作嗎,願意和一個自私的人做朋友嗎,願意和一個自私的人推心置腹嗎?對于自我的過度維護,很容易滑向自私自利的深淵。
一個能包容的人,能奉獻的人,能幫助別人的人,總是最受歡迎的人。這個道理彙成一句話,就是“天下是給出來的”。一只小狗憑什麼喜歡你呢?因爲你願意喂食給它吃,願意撫摸它,願意陪它玩耍,願意在它生病的時候照顧它,所以它每次只要一見到你,就會搖搖尾巴,奔跑過來表示歡迎。哪怕是最凶猛的藏獒也是一樣。藏獒的警惕性那麼高,卻唯獨不會對主人設防。因爲你對它付出了,奉獻了,所以它才這樣地喜歡你。如果你對狗很凶,整天打它罵它,那麼它一見到你就會把尾巴夾得緊緊的,一見到你就一邊狂吠一邊退縮,怎麼還會來親近你呢?
那麼,對人是不是也一樣呢?你對一個人好或者不好,付出或者不付出,人就回報給你和你的付出等量的態度,這一點在單純的孩子身上表現得最爲明顯。只有當你付出了時間、精力來照顧一個孩子,他才會和你親近。雖然,成人的世界要複雜得多,成人有時會因爲一些客觀上的因素而裝出和一個人親善的樣子,但是你只要細細觀察他的身體動作,觀察他的微表情,就還是能夠見到他內心的真正想法。一個不喜歡你的人,他見到你時,哪怕言語、姿態再熱情,卻還是會在身體的語言上不時流露出膽怯、緊張、排斥、憎恨等內在情緒。如果別人對我們的態度有了微妙的改變時,你首先應該反省自己對他的付出夠不夠,有沒有足夠的奉獻,而不是抱著一顆敵對的心去揣測他的心態。
如果我們所提供的每一項服務,生産的每一樣産品,都能給客戶帶來方便,那麼何愁客戶,何愁市場呢?小到電燈、易拉罐、便利貼、速凍食品,大到手機、電腦、汽車、飛機,甚至是24小時超市、24小時圖書館、24小時取款機、網上銀行,這些産品和機構提供的核心內容就是“方便”二字。它們用自身的實踐改變了人們原有的生活狀態,不斷從人本的角度出發,來生産和研發適合當代人使用或消費的産品。原來可能一個城市只有一個超市,現在幾乎每一個小區都有一個超市;原來人們都一定要跑到商場裏才能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現在網絡那麼方便,人們不出家門就可以買全所有的東西,這些改變不都體現了商業思維中“爲人民服務”的精神嗎?時代的發展日新月異,所以大家要不斷致力的工作就是要爲人們未來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誰能提供更多的方便,誰就能占領更大的市場。
而以上所說的策略,其內在精神就是爲別人服務,想其所想,做其所做。
以前我去深圳參加一個BSE的培訓課程。在那個課程中,每個人都必須在七天的時間內學會遊泳。我是一個旱鴨子,但也還是被同組的夥伴扔進了遊泳池。當我在掙紮的過程中,卻突然有所頓悟。我發現,當我的手不斷地想將水往自己的方向收攏時,水卻不斷地向外湧;而當我向外撥水時,水卻不斷地向裏面聚攏。這是一個生活的基本原理:只有當我們不斷地付出時,所有的人和其他因緣條件才會漸次聚攏在我們周圍。有一次我去安利公司上課時,就和他們分享了這個原理。
當我們讀透了這個理以後,就自然能夠獲得家庭的和睦,朋友的和諧,事業的成功。通過這些基本原理的參讀,我們就會與天地大道相融通。如果我們能夠找到這樣的天地大道,也就能夠得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新中國之所以能夠建立起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爲人民服務”的精神。而國家若想長治久安,還是要依靠“爲人民服務”。一個國家就像一個天平一樣,如果其中的哪一部分不斷地失衡而不加以合適地控製,當失衡到達無以複加的程度時,就必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商人經商只爲了賺錢,官員辦公只爲了中飽私囊,人人自私自利,那麼天平就會有失衡之虞。
爲什麼一個人不願意珍惜生命而要走向自殺呢?爲什麼一個家庭會破裂而難以爲繼呢?爲什麼一個企業會遇到瓶頸而最終走向破産呢?實際上都是因爲打破了其中某一個平衡點而導致的。
作爲一個大企業的總裁,你自己的收入和最底層員工的收入相差多少呢?如果你自己已經有好幾套別墅,好幾輛高級跑車,而你最底層的員工卻連基本生活都成問題,要讓近十個員工擠在一間破舊狹小的員工宿舍裏,那麼你的企業就已經失去了平衡,若不及時省覺,還以自己資産的增加而沾沾自喜的話,那麼企業終有一日會滑入深淵。
或許對于一個個體而言,昨天的精進努力成就了他今天一個成功顯達的果,而今天他一切的所作所爲到了明天也都會呈現出一個與之相應的果。因循果報就是如此自然展現出來,這就是事物最爲基本的規律。
五、智慧——人類被遮蔽的潛能
佛教認爲,人的自私産生于第七識中的四個根本煩惱——我癡、我見、我愛、我慢。癡就是愚癡,見就是不正確的見解,愛就是將自己無常生滅的身體看作永恒而固定的真主,慢就是自矜,就是傲慢。
古來帝王,沒有哪一個不接受山呼萬歲的祈禱的,可是真的有哪一位皇帝活到兩百歲了嗎?當我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身體無非是一個生住異滅的過程,那麼一切的執著也都能夠被漸次打破。我們因此便可以正確地面對名聞利養,正確地面對他人的臧否之辭。
佛教認爲,愚癡的衆生,他們的生命中所産生的一切苦,都來自于他無法正確地面對自己。他總是錯把短暫的當作永恒,把絢爛的當作目標,把璀璨的當作愛好,把表象的當作真實。他總是手舞足蹈,依靠直覺活在了表象的世界當中,他不願意用智慧去稍加思考、略約省覺,其實,他本可以清楚地知道在何處會有一個困難,在何時能夠得到解決。那雙被遮蔽的慧眼一直通過膜拜衆神來求得心靈的安甯。他甚至不能夠知道,他自己原本就是一尊菩薩,一尊佛。他本性圓滿清淨,何須高士指點?
那些不切實際、不合規律的願望造成了無盡的人生煩惱。漢樂府詩有一首《上邪》,寫得非常動情: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棱,江水爲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與君絕!”
這位勇敢直率而充滿激情的詩人指天發誓,要與心愛的人相愛到海枯石爛的那一天。但是,文學自是文學,生活自是生活。生活中,有誰愛到“海枯石爛”了呢?荒冢累累而山海依舊。從古至今,白頭偕老、從一而終的愛情那麼少,而結婚兩叁個月就離婚的倒是越來越多。
詩人元稹在一首悼念亡妻的詩中,不無感慨地寫道:
“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這就是愛情落到生活中的常態。理想的詩人自然也曾海誓山盟,然而及至悼念妻子時,他才衷心地感歎道愛情雖美,兩人曾經的現實生活卻是如此舉步維艱。
現在,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但是走到金婚、銀婚的夫妻卻越來越少,這就告訴我們人心的變化,事物的無常。當我們明白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規律以後,才能夠真正明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究竟如何才能持續,才能和諧。
人類的高尚的理想與積極的情感當然是可欽可佩的,但是不要錯將無法永恒的情感,終將消逝的生命指認爲真相,指認爲規律,還是應該用理性,用智慧去認識世界,化解困難。
很多父母生下一個孩子以後,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按照自己所設定的路去行走,希望他出人頭地,希望他光耀門楣。正是這樣的希望使得多少父母最終反而受挫,使得多少孩子原本能夠有所成就的卻因逆反而耽誤了人生。這就是不正確的觀念使孩子背上了巨大的十字架的緣故。
我想推薦各位爲人父母的觀看一部電影《叁傻大鬧寶萊塢》。影片中有一個重要的觀念:享受人生就是每天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實現自己的興趣就是實現自己的價值,實現自己的價值就能獲得幸福。一個人成功與否不在于他出身于什麼家庭,也不在于他出身于什麼名校或者名牌專業。那些堅持到最後的人,憑借的都不是金錢或名譽的激勵,而是興趣在不斷鞭策著人的前進,鞭策著他遇到再大的困難都不放棄。如果你所做的不是你喜歡的事情,只是爲了家人、爲了名望、爲了金錢去工作,那麼每天對于你來說,都無異于坐牢。這樣的工作狀態,也使人的潛力無法得到徹底的激發。
爲什麼我們去旅遊的時候發現時間過得很快,而上班的時候會覺得時間幾乎停滯呢?那最願意讓你傾盡所有時精力,忘記時間存在而去做的事情就是你的興趣,找到它,也就找到了你的幸福。如果大家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找到孩子身上真正的興趣點來加以培養,那麼他以後的成就就將無可限量。爲什麼一定要要求孩子當大官,爲什麼一定要要求他當大老板呢?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只有尊重生命、尊重人性,才能發現生命中那個最閃亮的點。所以,我常常和身邊的朋友說:“教育就是點燃火焰。”會有人去水中點火嗎,會有人去石頭上點火嗎?點燃火焰有一個先驗的前提,就是要找到適合燃燒的物質,憑借這種物質去激發事物本有的能量。這就是因勢利導,這就是因材施教。
我非常喜歡和大家分享叁句話:“我是誰,我在哪裏,要往哪裏去?”這是中國古代禅宗的老師對于學生提出的重要問題。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也用這叁句話來詢問企業中的每一個員工。當我們不了解自己的時候,就會感到十分迷惘,就會因此失去方向。
而真正的大智者,卻總是能夠在不斷地省覺中達到內心的澄明,找到自己本來擁有的無量智慧,去成就無上的事業。
《換個眼光看世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