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花开见佛,心即灵山▪P2

  ..续本文上一页自我的感觉。刚才在面壁观的过程中,开始的时候我脑海中想到的是妻子和孩子,然后又想到父母,我对他们怎么样,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还不够。后来又想到了自己,自己身上有哪些长处,又有哪些不足,有哪些人使我欢喜,哪些人使我憎恨,我一一想来,一一观照,一一面对。这些事情虽然还不曾想出一个明朗的结果来,但是这一过程却使我的心越来越宁静,越来越安和。我开始感受到,人生是一个过程。我以后还会继续禅修,坚持下去。非常感恩香海,感恩师父。我感到这是一个疗愈心灵的过程。

  同修九:在这里,我学会了与自己对话,与内心对话。我由衷地感到,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如同一张白纸一般,没有任何的颜色,可是尘世中的种种遭际——人际、感情、事业等等,却将我们的心染上的颜色。我们有时快乐,有时伤悲,轮回周转,没有消歇的一刻。禅修让我的身体停下来,也让我的心灵停下来。现代生活风云变幻,常常使人猝不及防,我想起这样一句话:“慢慢走,等等灵魂。”禅修就是在等自己的灵魂,洗净它、护惜它,清净喜乐地去生活。

  同修十:我因香海的小册子与这里结缘。这三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吃饭的过程。我们在红尘时,每天都想要去追求鲍参翅肚,追求玉盘珍馐;但是来到这里以后,法师教了我们怎么吃饭,我们也看到法师们是怎样做的。他告诉我们,要专注在每一个当下,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吃饭的时候不起杂念,用全部的意志完成吃饭的过程,用心感受米饭在口中被咀嚼的每一个当下。这样,米饭清冽如酒香,任何一点回甘都能被我们明确地感知。法师们在喝粥的时候就是这样,具有出家人的从容、喜乐、满足,出家人的威仪令人心生向往。

  三、色即是空——回归本来圆满的佛性

  刚才让大家来参悟这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每次观想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都充满能量,如同电击。好的东西要和大家一同分享,因此今天与你们一同来修证它。

  有位同修看了我们的《香海禅》,问了我一个问题:“师父,您说如果把心清空,就能使人的能量乘以倍数地增长。请问它如何增长,又能增长多少呢?”我对他说:“当你起了这个乘以倍数的念头,心就不可能是空的,如果不能做到空,而去追求有,追求结果,这样,修行就是缘木求鱼。离清净、自在越来越远而已。”

  我们做事情喜欢设定一个又一个的目的,有的人达到了目的就不再精进,就懈怠了。这样,目的反而成为使你停止前进的借口。就像很多优秀的学生进入北大清华以后,觉得自己的目的达到了,考取了名校,于是就开始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几年以后,反而“泯然众人矣”。须知,才性、灵气是需要日日护养,静心护惜的,如果以一个个狭隘的目的来损折自己的智慧,那么这样的追求就不值得效法。

  人应有愿景,发大愿,行正道,而不要执着于每一个短期的目的之上。什么样的愿景会使人此生受益?比如儒家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这样的愿,就是能量具足的。又如佛教所说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有此庄严誓愿并依此修证的人,此生自然能够有一番大成就,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只有将自己身上的习气,如傲慢、嗔怨、躁厉、急迫等一一克服,将对于名闻利养的追求一一放下的时候,你身上的能量才能彻彻底底地展现出来。否则,你就像一个倒满了水的杯子,再也容纳不下任何新鲜的思想,任何异质的声音,这样的人有如一潭死水,是终归要发臭腐烂的。死水是令人绝望的,不流动、不振拔的人生也不会有什么希望。正因如此,朱熹在读书时想到了“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要活,做人也要活。

  一个人立足于天地也好,与他人相处也好,自处独居也好,只有将原本的清净的自我展现出来时,方才能够成为最优秀的少数人之一。佛法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只有使自己回归到本来的空性之中,人才能够真正拥有无量无边的能量。

  “空”是宇宙的根本大道,是我们最应参省的人生至理。当因缘还不具足的时候,停住比勉强行进更为睿智。达摩在传法之前曾经面壁九年,这既是自我修证的过程,同时也是静待机缘时至的过程。真正的智者总是能够通过宇宙万物的运生规律来省觉自己,超越自己。他以万物为上师,以一切人为导师,把自己的心量打开到无所不包的虚空之境,能够吸收、运用一切力量来帮助别人,也成就自己。

  禅修所需要的是“心超三界外,身居五行中”的状态。这并不是身心的分裂,而恰恰是两者最佳的结合。

  我们主张修行生活禅,亦即将禅修静定的状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使语默动静之间,无时无刻不体现出禅者的作风。要想解决生活中的种种烦忧,扫平心上的诸多尘垢,最佳的方法就是通过身心的内观、内调,使自己回归到原本空灵的状态之中去,如此一来,原本的慈悲与智慧将次第展现,你将展现出非常优容、喜乐的人生状态。在这样的天地境界中,一切问题都自然迎刃而解。不是问题本身不存在了,而是你不会再将它们视作问题与障碍了,相反的,所有人事都将成为加持你修行的上师,促进你的正向能量,使你在人生中展现出不凡的气象来。

  我们修行,应从小事着手,从凡人度起,从行住坐卧中体会禅的真谛。最后,送给大家一句智慧言语:“破除烦恼,二更山寺木鱼声;见澈性灵,一点云堂优钵(优钵:梵语,亦即莲花)影。”破烦恼处,不在高古,如鱼精进不息,则闻木鱼声便可照彻烦忧;见性灵出,不必在远,三两荷花素净,当忆其出自淤泥。可见,清净、性灵都是从烦恼、污浊中步步参悟而被勘破的。我们今天在这里禅修,实际上是师父领你看看修证的道路,认认回归佛性的家门。至于之后的修行,就要靠个人的坚持与精进了。

  无量佛经,多少是佛说的,多少是魔说的?即心即佛,也可说即心即魔,看你起心动念,看你如何护惜,看你如何安住,看你如何坚持。禅修的功课,一时都松散不得:“独立不愧影,独寐不惭影”,君子慎独,即使是独处时,即使是困厄中,也不能忘记修行。

  读十年书不算本事,读一辈子才见长进;修一时禅不算精进,修百世禅方见菩提。

  

《花开见佛,心即灵山》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