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我的感覺。剛才在面壁觀的過程中,開始的時候我腦海中想到的是妻子和孩子,然後又想到父母,我對他們怎麼樣,哪裏做得好,哪裏做得還不夠。後來又想到了自己,自己身上有哪些長處,又有哪些不足,有哪些人使我歡喜,哪些人使我憎恨,我一一想來,一一觀照,一一面對。這些事情雖然還不曾想出一個明朗的結果來,但是這一過程卻使我的心越來越甯靜,越來越安和。我開始感受到,人生是一個過程。我以後還會繼續禅修,堅持下去。非常感恩香海,感恩師父。我感到這是一個療愈心靈的過程。
同修九:在這裏,我學會了與自己對話,與內心對話。我由衷地感到,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如同一張白紙一般,沒有任何的顔色,可是塵世中的種種遭際——人際、感情、事業等等,卻將我們的心染上的顔色。我們有時快樂,有時傷悲,輪回周轉,沒有消歇的一刻。禅修讓我的身體停下來,也讓我的心靈停下來。現代生活風雲變幻,常常使人猝不及防,我想起這樣一句話:“慢慢走,等等靈魂。”禅修就是在等自己的靈魂,洗淨它、護惜它,清淨喜樂地去生活。
同修十:我因香海的小冊子與這裏結緣。這叁天,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吃飯的過程。我們在紅塵時,每天都想要去追求鮑參翅肚,追求玉盤珍馐;但是來到這裏以後,法師教了我們怎麼吃飯,我們也看到法師們是怎樣做的。他告訴我們,要專注在每一個當下,吃飯就吃飯,睡覺就睡覺。吃飯的時候不起雜念,用全部的意志完成吃飯的過程,用心感受米飯在口中被咀嚼的每一個當下。這樣,米飯清冽如酒香,任何一點回甘都能被我們明確地感知。法師們在喝粥的時候就是這樣,具有出家人的從容、喜樂、滿足,出家人的威儀令人心生向往。
叁、色即是空——回歸本來圓滿的佛性
剛才讓大家來參悟這個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每次觀想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心都充滿能量,如同電擊。好的東西要和大家一同分享,因此今天與你們一同來修證它。
有位同修看了我們的《香海禅》,問了我一個問題:“師父,您說如果把心清空,就能使人的能量乘以倍數地增長。請問它如何增長,又能增長多少呢?”我對他說:“當你起了這個乘以倍數的念頭,心就不可能是空的,如果不能做到空,而去追求有,追求結果,這樣,修行就是緣木求魚。離清淨、自在越來越遠而已。”
我們做事情喜歡設定一個又一個的目的,有的人達到了目的就不再精進,就懈怠了。這樣,目的反而成爲使你停止前進的借口。就像很多優秀的學生進入北大清華以後,覺得自己的目的達到了,考取了名校,于是就開始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幾年以後,反而“泯然衆人矣”。須知,才性、靈氣是需要日日護養,靜心護惜的,如果以一個個狹隘的目的來損折自己的智慧,那麼這樣的追求就不值得效法。
人應有願景,發大願,行正道,而不要執著于每一個短期的目的之上。什麼樣的願景會使人此生受益?比如儒家說:“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張載)這樣的願,就是能量具足的。又如佛教所說的四宏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有此莊嚴誓願並依此修證的人,此生自然能夠有一番大成就,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只有將自己身上的習氣,如傲慢、嗔怨、躁厲、急迫等一一克服,將對于名聞利養的追求一一放下的時候,你身上的能量才能徹徹底底地展現出來。否則,你就像一個倒滿了水的杯子,再也容納不下任何新鮮的思想,任何異質的聲音,這樣的人有如一潭死水,是終歸要發臭腐爛的。死水是令人絕望的,不流動、不振拔的人生也不會有什麼希望。正因如此,朱熹在讀書時想到了“爲有源頭活水來”。讀書要活,做人也要活。
一個人立足于天地也好,與他人相處也好,自處獨居也好,只有將原本的清淨的自我展現出來時,方才能夠成爲最優秀的少數人之一。佛法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只有使自己回歸到本來的空性之中,人才能夠真正擁有無量無邊的能量。
“空”是宇宙的根本大道,是我們最應參省的人生至理。當因緣還不具足的時候,停住比勉強行進更爲睿智。達摩在傳法之前曾經面壁九年,這既是自我修證的過程,同時也是靜待機緣時至的過程。真正的智者總是能夠通過宇宙萬物的運生規律來省覺自己,超越自己。他以萬物爲上師,以一切人爲導師,把自己的心量打開到無所不包的虛空之境,能夠吸收、運用一切力量來幫助別人,也成就自己。
禅修所需要的是“心超叁界外,身居五行中”的狀態。這並不是身心的分裂,而恰恰是兩者最佳的結合。
我們主張修行生活禅,亦即將禅修靜定的狀態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去,使語默動靜之間,無時無刻不體現出禅者的作風。要想解決生活中的種種煩憂,掃平心上的諸多塵垢,最佳的方法就是通過身心的內觀、內調,使自己回歸到原本空靈的狀態之中去,如此一來,原本的慈悲與智慧將次第展現,你將展現出非常優容、喜樂的人生狀態。在這樣的天地境界中,一切問題都自然迎刃而解。不是問題本身不存在了,而是你不會再將它們視作問題與障礙了,相反的,所有人事都將成爲加持你修行的上師,促進你的正向能量,使你在人生中展現出不凡的氣象來。
我們修行,應從小事著手,從凡人度起,從行住坐臥中體會禅的真谛。最後,送給大家一句智慧言語:“破除煩惱,二更山寺木魚聲;見澈性靈,一點雲堂優缽(優缽:梵語,亦即蓮花)影。”破煩惱處,不在高古,如魚精進不息,則聞木魚聲便可照徹煩憂;見性靈出,不必在遠,叁兩荷花素淨,當憶其出自淤泥。可見,清淨、性靈都是從煩惱、汙濁中步步參悟而被勘破的。我們今天在這裏禅修,實際上是師父領你看看修證的道路,認認回歸佛性的家門。至于之後的修行,就要靠個人的堅持與精進了。
無量佛經,多少是佛說的,多少是魔說的?即心即佛,也可說即心即魔,看你起心動念,看你如何護惜,看你如何安住,看你如何堅持。禅修的功課,一時都松散不得:“獨立不愧影,獨寐不慚影”,君子慎獨,即使是獨處時,即使是困厄中,也不能忘記修行。
讀十年書不算本事,讀一輩子才見長進;修一時禅不算精進,修百世禅方見菩提。
《花開見佛,心即靈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