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安处是故乡
——上海交大房地产与金融班贤宗法师开示
杨柳整理
一、常行观照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一般到寺庙的行程就是烧香拜佛,或者请法师做佛事,很少有机会来了解佛教文化,更少有机会来分享佛教的智慧与思想菁华。当然,对于佛教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人都会结合自身的经历与体验得出关于佛教的直接印象。佛教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帮助大家,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哲学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迥然不同的认知。
在来到这里之前,大家是否问过自己:我们为什么来禅修呢?你们中的每一位都是社会实力阶层,是社会精英,在各自的人生中都面对和处理过各种各样的事情。然而,相信每一个人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即在某种境遇中,我们无法面对自己。这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心理预判,而是人之为人皆需反思的命题之一。
什么是“自己”呢?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局限,自己的目标……每一种与“我”有关的先见被认为是属于“自己”的。学问越高,越聪明,越能干的人,对于自我的主观认定就会越强。因为他们在理论研究或社会实践中深知自己比一般人更为睿智。他们可以领导一些人,征服一些人,使一些人为自己办事或使许多人歆羡仰慕。长此以往,那个关于“自己”的认知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扩大化了。就像审美的扩大化一样,对于你所爱慕的审美对象,你总是会得出远远高于客观实际多倍的价值判断。自我的扩大化往往随着社会地位或精神地位的确立而发生,换言之,后天所取得的成就很容易使个体的自我意识充分膨胀,有时我们会过高地评价自己,有时会执着己见,甚至出现处事的偏激。包括我在内,也是一样,总是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禅修与一般知识的授予很不相同,它不是要给你增加什么,而是要让你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部关闭,把纷弛在外的心收摄回来,不断从减法中回归到清净的本来面目。
人最大的潜能在于内在精神的开掘,而不在于外部世界的名闻利养给予你的增益。鸡蛋从外打开是食物,从内打开是生命。人从外在去分辨事物叫做聪明,从内在观照自我叫做智慧。
禅宗要求我们从内在发掘自己的潜能,审视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智慧。菩提达摩被禅宗誉为初祖。他原是古印度香至国的一位王子,后出家在般若多罗尊者门下开悟。北魏时,东来传道,曾在嵩山少林传播禅法。他在五乳峰高临山顶的一个天然石洞,面对石壁,盘膝而作禅修九年。什么是达摩面壁义?面壁就是专注一境,以石壁作为心灵的理想范式进行内观的修行,使心如石壁,禁绝杂念侵入,以达到灵台空明的无我之境。
请大家回想一下,你们在什么时候最能够洞若观火,做出英明的决策呢?是在杂乱地接受了多方意见时还是在一个人冷静、沉着地对于问题进行全面思考之时呢?显然是后者。在嘈杂的环境中,我们能把问题思考透彻吗?唯独在闭门以后,弃绝外界的一切干扰时,问题的前因后果才可能渐渐地在静思中变得明朗起来。思维只有在静定的状态下才能打开,禅要求我们进入到定的状态之中,身心灵三者同时进入静定,打开人生的种种局限,打开自己的心量。禅宗寺院中常常能看到四个字:“常行观照”。观照就是收摄外缘,审视自己的内心。按照大家的阅历,我相信许多知识你们都曾经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听到过,你们不需要理论的增益;但只有一种力量会在你们自己的内心中涌现,那就是内观所产生的巨大潜能。
内心的澄明比外人的高见更为重要,正如信念比粮食更为重要一样。粮食可以疗治身体的饥饿,却无法救赎心灵的痼癖。唯有信念、信仰,可以使人重新找到人之为人的根柢,找到灵魂的底色。如同树木之需要根基,泉水之需要源头,我们需要信念。《论语》记录下来的远不仅仅是文字,而是人的信念,正是儒家的信念在这些殷切的话语中生存了下来,从先秦直达当代,直达每一个君子的心底。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对于后世影响之重大。孔子以“仁”为其学说之根本,在《论语·学而》中,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仁爱为基础,他强调孝、悌、谨、信,先要确立这些人格上的优秀品性,确立起光明正大的人生格局,如果有余力的,再来谈文学,谈文化。他的这一主张是十分正确的,我们有时会评价说某人“文人无品”,这就是因为有的人有知识,有文化,但是有灵气而无灵魂。这样,他所做出的学问即使再好,也是不能久传于天地之间的。
在阴阳的思想中,我发现,人性总是显示出两面性。比如静与动,静增则动减,动增则静减。一个人如果经常在操作、实践的状态中,他就很少有时间去静思,这就是动增而静减的情形。如果一个企业的掌舵人每天被纠缠于具体事务当中,他就很少有时间去想企业的现状,企业的愿景,企业的战略等等。总裁最应该让自己静下来、闲下来。这样,你就可以具有捕捉商业前景、市场动向的可能性。
大家来到香海的这三天,我嘱咐他们尽量少给你们安排课程,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你们观照自己。观照自己有一些特定的方法:一般包括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和调心等五要素,而以后三者更重要。如果你坐下来就要去找遥控器,就要去玩手机,这就说明你的心深陷惶恐与孤独中无法自拔,心就像野马一样奔腾,像尘埃一样飘荡。
禅宗常常让我们追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往哪里去?”做事情必须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明了自己的现状,清楚自己的愿景。这些明白的洞察从哪里来呢?从静定中来,从观照中来,从参悟中来。
二、明心见性
佛教常说“明心见性”,这四个字归根到底就是“慧”。不断地扫去自己心上的尘埃,使被世事牵萦的无明的心变得明慧若神,这就是明心见性的过程。从渐修上说,就是神秀大师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从顿悟上讲,则是惠能大师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两种相辅相成的修证法门,顿悟之前要经历无量劫渐修的功夫,方才能形成大根器而得到究竟的智慧。
拂拭扫尘的功夫要做,本来无物的思想也要参。我们本来就在幸福的终点,为什么营营碌碌,要去听什么关于幸福的课呢?我们的心本来清净澄明,为什么要在它之上添加无数烦恼而反以为乐呢?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购买能够带来一种快乐,得到能够带来幸福。我却不这样看。购买往往是忧惧的开始,得到常常是失去的起点。那些妄图在心外寻求事物加入到自己的生命中而期望得到幸福的,最终只是南辕北撤,南柯一梦而已啊。
乾隆皇帝一次南游出巡至金山寺,与法磬禅师一起站在长江边,问禅师:“长江一天有多少艘船经过?”禅师答曰:“两艘船!”皇帝不解:“怎么会只有两艘船?”禅师一笑:“一艘为名,一艘为利。”世间名相哗然,现象纷纭,常常是我们无从计数的。一生中要遇到多少人,经过多少事呢?屈指数来,仿佛是三天三夜都数不尽的。那么,我们就要具备佛教减法归零的思维,就像法磬所言:“江上二船,一艘为名,一艘为利。”将纷纷繁华勘破,剩下蝎子栖于空花而已。拿得起不算什么本事,放得下才见此中三昧。
我们的心中本来充盈着无限智慧,为什么我们要像乞丐一样向外去乞讨呢?本来已经有地方安身了,为什么要受到攀缘心的诱惑不断地追求更大的房子呢?两块钱就能吃饱,为什么有的人要去追求十万元一餐饭的奢侈享受呢?这就是由于我们不明白自己的内心,不明白自己的本性,不明白自己的精神境界的缘故。
只有当我们内心不丰足的时候,我们才需要借助外物来粉饰自己。不相信自己才能的人,会去争取无数的虚衔;不够美丽的人,喜欢用最美的衣服装扮自己;空虚之人佩戴许多奢侈品以引起他人的侧目。实际上都是想要让别人来看你身上附庸的东西,而不是欣赏你这个人本身;让别人来看你的外表,而不是来欣赏你的个性。内心不丰盈的人实际上就是乞丐,如果无法满足,则永远成为一个乞讨者。
我们是否曾经思考过事物存在的基本规律,反观过自己的内心呢?唯有追问根柢问题的人,才能真正走好未来的道路,实现终极的目标。
很多人觉得佛教思想是悲观的、消极的,甚至有人指斥佛教为社会的寄生虫。我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佛教思想带领你思考宇宙运行、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只有掌握这种究竟智慧的人,才能挺立于天地之间,在光明正途上更加长远地走下去。
要了解宇宙智慧,就要观察山河大地,观察一草一木因何如此。树木最重要的是它的树冠吗?不是的,而是在于它的根基。我也曾做过这样愚蠢的事情:把外面已经长成的参天大树费尽心思移植到我们的寺院中来,并感到欣然自得。但是,台风一来,暴雨时至,我便开始为这些大树担心起来,他们的根基很浅,这么大的树冠是非常容易倒塌的。只有根深固柢的树木才是真正的参天大树,一切移植而来的东西,毕竟是牵强附会之物,它缺少根基。长在原点的大树才叫参天大树,它的树冠有多大,根就有多深。特别是一些长在沙漠中的树,外面的树冠可能只有两三米,根系却深植到地底二三十米深的地方。只有这样,它才可能是稳固不动的。
思想也是一样,如果抱定拿来主义,从往哲先贤那里拿来一讲了事,这叫什么学问呢?这只是他人的传声筒而已啊。因此,做学问,搞研究,阅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苦难的阅历。德行更是如此。古话说“厚德载物”,如果一个人名望很大,德行如纸薄,他能在这个世界留存多久的美名呢?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一个人的深厚德行的体现…
《我心安处是故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