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与新生
——贤宗法师癸巳年新年开示
杨柳整理
一、如何挣脱“无明”
世上从来没有哪一个人无灾无难,无忧无虑。可是,世上从来没有哪一个人不希望自己终生顺遂,不堕逆境。
世上从来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无限地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且长久地拥有它们;可是,世上从来没有哪一个人不曾痛苦地失去过。
世上从来没有哪一个人可以获得永生。可是,世上从来没有哪一个人天生庆幸个体生命的有尽,人人都在恐惧着死神的凭临。
世上从来没有哪一个人完美得没有一点儿瑕疵。可是,世上从来没有哪一个人不颠倒妄想,赞叹表象的完美。
这样看来,人生仿佛吊诡一般,人们总是从有限中追求无限,从片面中追求全面,从遗憾中追求完满,从个体中追求周遍……
海棠无香,食鱼多骨,人生值得抱怨的仿佛太多。
有一个叫做乔达弥的妇人,因幼子夭逝而哀恸难绝,她跑去祈求慈悲的佛陀让她的孩子能够起死回生。佛陀对她说:“善女人,我能够理解你的心情。每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都如同是失去了生命的空气,巨大的伤痛会使你感到窒息。那么好吧,如果你能够去这个城里,找到一户人家,他们从来没有失去过自己的亲人,你就去问他要一些芥菜子。我将以这些幸福的芥菜子为配料,为你可怜的孩子制造起死回生的妙药。”乔达弥听了这番话如同看到了最珍贵的曙光一般,她尽心竭力、挨家挨户地去向城里的每一个人打听:“你们是否从来没有失去过亲人呢?你们有没有这样幸福的芥菜子呢?”她所问询的每一个门庭,或者惋叹,或者哀泣,或者摇头,或者直拒。在那些看起来都十分平静的门庭中,在那些看起来非常华丽的钟鸣鼎食之家,在那些已经看不出任何伤痕的人的心里,无一例外,都存着久久无法平息的隐痛。因为他们都曾经失去过自己的亲人。在偌大的城市中,竟没有这样一颗恒久幸福的种子。经过这一次奇特的朝圣,乔达弥顿然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绝没有一个人能够从心所欲地主宰生死,拥有永生的权力。无论是国王、富翁还是平民,在无常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当我们为了世界的种种遗憾而感到痛苦、纠结、挂碍时,其实并不是这个世界出了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理解世界、理解生命的方式和观念出了问题。人总是习惯于设定一个恒久而完美的目标,而恒久与完美其实都是不存在的,渴望虚无的东西,渴望不可得的东西,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这就是所谓的“无明”。
世界并没有一个稳恒不变的基质存在,佛教讲,时空都在不断地迁流变化之中,时空中的万物无一例外地都在生灭流转之间。这个“变”和“转”,才是世界的实相。因为我们所能见到的和不能见到的一切都在生成变化之中,所以他们并没有一个长存的根源。因此,佛教才说万物的自性本来就是“空”。
怎样把“空”的思维运用到生活之中呢?比如我开车遭遇到一点儿车祸,我的朋友就会替我打抱不平,对我说:“师父,你怎么这样倒霉呢?如果早两分钟,或者晚两分钟,这件祸事不就不会发生在你身上了吗?”诚然,他的劝慰是出于一片好心,但是我会告诉他:“既然开车上路,就有遭遇车祸或不遭遇车祸这两种可能。因缘凑巧,遇到或者不遇到,这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这是由于“我要开车出行”这个心念所决定的,既然心念已经付诸行动,行动就自然会产生种种可能性,这就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啊。”
既然生,就有死的可能;既然在婚姻中,就有离开婚姻的可能;既然征战商场,就有盈亏的可能;既然拥有,就有失去的可能。只要我们在这个生命的过程中,那么其间发生的一切正面与负面的事情我们都必须坦然地去接受它。只有客观地面对种种际遇,接受它,化解它,放下它,惟其如此,人生才会有幸福的可能。
我常常说到佛教的一种观想法门,就是在临睡之前,把自己的茶杯倒扣过来,告诉自己:“今天结束了,明天我未必能够再次见到太阳升起,未必能够用到这个杯子。”每一天都坚持进行这样的观想,实际上就是在观想无常。
有人会认为,这样的观想太过消极,而事实上,我们为什么不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今日之事已毕,那么生命继续或者终了都将不存遗憾之心。如果明日还能够继续活着,那么明日就是一个新生。
商汤王把一句铭言刻在自己日常所用的洗澡盆上。这句话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在鼓舞自己要弃旧图新。每天都应当洗去尘垢,找到新的自己。当然,用清水就能够洗去身上的尘垢,这是简单的;而心灵的尘垢更需要我们每天去进行及时的洗涤与净化。
只有每天和昨天的自己做一个清算与了断的人,才能够在来日获得一个全新的自己,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发出一声浩叹,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二、如何认识自己
想要对治“无明”,摆脱世间的困厄与烦恼,首要的并不是改变这个世界,而是“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但越是听起来熟悉的语言,越是看起来简易的事情,才是最为困难的。人们总是容易对自己熟习之物失去探索的兴趣,仿若知道它就等同于了解它,了解它就等同于实践它一样。实际上,当我们回过头来思考时,却会惊异地发现,对于绝大多数我们自以为了然于胸的事物,其实我们还是非常陌生的。人总是习惯接受各种各样既成的结论,而“追问”只是绝少数智者能够注意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为一个善于追问的智者呢?
“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这是刻在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认识你自己”,在古希腊的意思是要人自知,知道自己是人而非神。神有无限的,而人是有限的;神是永生的,而人是有死的;神是自由的,而人是有所依待的。
这话说来容易,但真要落实起来,却是难而又难的。在古希腊,许多哲学家就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当有人问泰勒斯“何事最难为”时,他的回答就是“认识你自己”。无独有偶,苏格拉底也非常喜欢引用这句箴言。雄辩智慧如苏格拉底,在每一次辩论结束时,也总是难免要谦卑地说道:“我所知者,即是我一无所知。”为什么他会说出这样谦恭得令人畏惧的话呢?这正是由于他愿意真正地面对自己,认识自己。
尼采也认为自我实在是非常神秘的,他在《道德的系谱》的前言中说:“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者”……”
这是一个会让大哲学家都感到怵惕难解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还信誓旦旦地认为自己非常了解自己呢?如果不对自我时刻保持警觉与怀疑,那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人的身上兼具神性、人性与兽性。神性指的是生命中超越生活的哲思层面或超越普世价值的高贵层面,人性指的是生命中超越一般动物性的理性层面和由社会规范约束而来的道德层面,兽性指的是生命中本能的或邪恶的层面。三者错落变化,在不同的生命时期,在不同的境遇和对象面前,这三种性质会交替出现。换言之,人性并不是稳定不变的。比如在我们的婴儿时期,人的本能反应占据了生活绝大多数的时间,随着知识理性和道德伦理的学习,人身上的人性或神性可能会越来越多地闪现出来。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强化自己身上符合人性甚至神性的部分,那么人就能够在这一席生命中表现得更为卓越而与众不同。这三者的比例在人的生命中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变化的。强化自己身上的兽性则成为兽,强化自己身上的人性则成为人,强化自己身上的神性则有可能获得超越世俗视阈的感发与收获。
正因为它们不是稳定的,因此人时时刻刻都有成为佛的可能,也有成为魔的可能,并没有一个稳定不变的“自我”存在着。你仿佛确定知道的自己是不是变得可疑起来了呢?这样一来,“认识你自己”就不是一句空疏的口号,而是要求人在生命的每一个时刻尽量地反躬自省,了知和洞见自己每一个念头的善恶。
在每一个滴答声中,人都有许多个念头升起落下。心念就像海浪一样翻涌不息。“认识你自己”,首先就要认识自己的每一个念头,这是多么困难而残忍的事情。当一个恶的念头出现的时候,你能够承认自己是邪恶的吗?当一个偏执的念头生起时,你能够承认自己是偏执的吗?当一个贪婪的念头闪现时,你能够承认自己是贪婪的吗?当一个流连色相的念头涌起时,你能够承认自己是色中饿鬼吗?只有客观地承认自己的每一个念头,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每一个念头,把自己的心一再逼到悬崖的边缘,我们才有可能走向澄明之所,才有可能做自己心念的主人,才有可能认识自己。
儒学大师王阳明的“心学”首先就要人充分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他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天下没有一件事情、一个道理是可以在心外去寻求的。比如说孝敬父母这件事情,古人说要“温凊定省”(温,冬天让父母感到温暖;凊,夏天让父母感到凉快;定,夜里让父母睡得安稳;省,早上向父母问安)。这几件事情看上去都是人的行为,但是这些行为无一不是通过心发出的。他打过这样一个比方,“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时刻注意自己的心,注意自己每一个念头的起落,这是对治各种恶行的根本方法。
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康熙年间,有一个读书人去嵩山游玩,见到溪旁有一位妙龄女子正在汲水。读书人向她讨要泉水喝,她欣然给了一瓢水;向她问路,她又欣然指路。于是二人坐…
《无常与新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