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微妙在禅行
贤宗法师于中国银联培训中心上海开示
杜柯整理
凝神,方能想象
上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禅修。要了解禅修,当然先了解什么是禅。禅,其实可以叫做冥想。世界上许多宗教都有冥想这个概念,转化为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借用我们中国传统的一句话可以理解为:凝神想象。
生活里,每个人一定要培养“凝神”这种能力。你一旦获得了这种能力,就会发现,平时思维不够深入,不够灵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种僵局就会摧枯拉朽般打破,甚至是灵光一现不动声色地超越了,安然抵达那个理想之境。可见“凝神”具有神奇的伟力。
例如有人复习考试,想考出个好成绩,就要聚精会神,把全身心聚焦到学习的内容里面,达到心神合一物我不二的程度,这样,你一定会获取佳绩。
所以培养这种凝神想象的力量,是禅修的基本内容。就像我们的“爱心联盟”,大家已经见惯不惊,但是围绕着这个“爱”字,我们有没有去凝神想象?也许你觉得,这不过是中国企业家教导班的“爱心联盟”组织,你已经习焉不察无动于衷不以为意了,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嘴巴都在讲爱心,讲关心,讲支持理解,几乎千篇一律众口一词,走到哪里说到哪里,可以闭上眼睛毫不费力说地出来不用经过脑子思维。但是,很少有人真正把这个“爱”字深入注入到自己心智里面,成为自己灵魂的一部分,然后用这种“爱”焕发出来的能量去洗礼别人、震撼别人。当一个人真正把“爱”的种子种入到灵魂里面,用自己心血、情感去浇灌它成长,那他整个人和“爱”结为一体,就成了“爱”的化身,他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都是“爱”的自然显现而已,此时,已不必要刻意去宣传什么了。
让我们凝神想象一下,“爱”是什么呢?爱,不仅仅是给予,或者一种给予的姿态,它同时也是绽放,是喜乐,是理解,是关怀,是温暖,是慈祥。爱像鲜花一样绽放,爱像母亲一样满怀温柔,爱是无条件的理解、无条件的付出,爱像春风拂面一样使人愉悦,爱像落霞栖山一样笼罩祥和,爱像清晨的小鸟唤醒梦境的我们……沿着这种思路一直想象下去,你会发现,有了爱,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冰雪可融,钢铁可化,如水之至柔而无坚不摧。反之,没有了爱,简单的问题都难以解决,面目狰狞,人人相恶,他人即地狱,水火不容,障碍丛生……
再用这样的思路去推演,假如你的身体不健康,肯定是你对自己的身体没有爱或者缺少爱。没有爱,就不和谐,不和谐,就有矛盾,有了矛盾,问题就出来了,疾病由此产生。最严重的疾病,是癌症、绝症,因为此时已经“冲突”到生死无法相容的地步了,已经没有办法化解这种矛盾、冲突,最后必然导致全盘崩溃、分崩离析,所以你一定得死亡,四大分离。
“止”后可“观”
在佛教里面,禅修亦叫参禅。其实,参禅的最终目的就是训练我们的凝神、专注,获得这样一种静定的能力,然后不断去找自己的问题,这就相当于先把镜子擦清明了,然后才能映照一切。具体找什么问题呢,在佛教里面爱问:我是谁啊,我在哪里,我往哪里去?这叫参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现在怎么参?——我要做什么,我处在什么位置上,我的性格有什么缺陷,有什么优点,我有什么资源,我的夫妻关系为什么不好?凡此种种,不断发问。这个发问就是参,参自己,不是参别人。我们要找自己的问题,不是找别人的问题,如果你找别人的问题,那不是参,参的发源一定是向内烛照的。所以禅修也叫止观,止是停止,观是观照。所有影响我们外在的东西,都要及时“止”掉。走路走的快了,停住,事业发展过速,停住,车开的太快,停住,话说的多了,停住,想的太多了,停住。用这种方法,你时时刻刻都能停得住,就不会出大错。这是我们佛教所说“止”的功夫。
“止”的力量的产生,说明这个人“定”的力量的增强,你能止的住,你就能定的住。而定是慧之本,定能发慧。什么是定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一种“凝神”的状态。
倘若你缺少这种状态,或者说缺乏这种凝神的能力,你便没有力量去看清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它们表相之间的关系,你便处于迷失的状态,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我们人能有多少时间真正地看清自己,以及看清围绕在自己周围的千般物事呢?刚才我看到杨绛写的一篇短文,她已经活过一百岁了,是一个跨越世纪的漫长生命体验。她说人生啊,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痛苦,当你和别人交好的时候,他就可能利用你;当你长的好看的时候,他就可能嫉妒你……这个世界永远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单纯、简单,而是由各种矛盾交汇错综复合而成。如果你活到这个年纪,做了天荒地老的漫长旅行,快要接近生命终点时,你如何观照自身这部一直在途中运转不息的机器?好比我们衡量一部车,常常用这样的方法:它在短时间内能加速到多少?加速之后能不能及时止得住?因为它也许会碰到紧急情况。唯有可以即时加速又即时停止的车子,才是一部合格的、性能良好的车子。车是如此,人亦如此,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凝神”的力量,当我们眼睛只顾往前看,快速向前奔跑的时候,说不定前面就有一个陷阱或者脚下有一个绊索等着我们,如果不能及时觉察、及时止住,便会陷入不测之虞。
“戒”后能“定”
前两天我去参加了广州南山寺的一个佛七。佛七就是在七天之内,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念佛。这种活动基本上寺院都做过,有的七八个十几个人,有的二十几个三十几个,一般都不上一百人。但你知道南山寺多少人吗?最少五千,有时候一万多。他们的寺院还没有我们寺院大,这么多人怎么住呢,一个大厅席地打铺,密密麻麻排满,刚好留一人空隙可以通过,还有三门殿旁一个长廊,也住满了人。南山寺本来地理偏僻,为什么那么多人去参加?去的有各种病人,癌症、瘫痪、脑瘫,还有的在床上瘫痪七八年,一个佛七打下来就站起来了,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这种程度,但大部分人都能在那里得到明显改变。这种改变它来自一种力量,当我们认为某件事是可能的时候,就会激发我们身上所有的潜能去突破那个点,最后,你就得度了。事实上几千人在一起,同时发出一种信号,那种磁场非常强大,不去不知道的。但如果我们不相信自己,很多功能和力量就消失了。这也是境由心转,你的身体就是你要转的“境”。所以凝神想象所产生的力量,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无上的加持。不要认念佛或打坐只是一种宗教,与我没有关系,当你通过它把自己这种力量培养出来之后,你就会有与众不同的对接事物、思考问题的方式,比如说你的孩子不爱读书,你可以凝神想象:他会对什么感兴趣呢?他喜欢和哪些朋友交往呢?沿着这条思路跋涉,你就能找到他为什么不读书的内核所在,然后去引导他让他对你期待的结果产生兴趣。那这样一种思考,一种参悟,一定在你凝神想象的状态里面成就。
佛教修行讲关闭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我们平时一坐在这里,眼睛就东看看西看看,耳朵东听听西听听,鼻子东闻闻西闻闻,身体这动动那动动,这样的结果是,你的精神不断得到分散,就不能做到专注、聚焦,或者说凝神的状态。所以佛教里面讲“戒定慧”,戒是什么,戒就是止,关闭我们的六根,不该看的东西不看,不该听的东西不听,不该想的不要想。这样才能安住当下,定的下来。有人只要一坐下来,就拿个手机不断地看,或者拿个遥控器不断地换电视频道,此种状态就像我们做生意,在这里投一笔钱,在那里投一个资,最后发现全部亏掉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原因?不聚焦,我们没有把一件事做深做透。昨天杨老师让我写两个字:根到。知道这两个字怎么来的吗,我们寺院种了很多大树,都是移植过来的,每次只要一刮风我就很紧张,因为一吹倒就死掉了,死一棵就是十几万块钱。究其根本,在于这个树不是土生土长这里的,它上面很高很大,下面根却很短很浅。你想想,如果让这个树从种子开始就一直生长到这里,那么再大的风雨、干旱也不怕,因为他的根扎的很深。我们做企业,之所以碰到风浪便会受挫、扑地,也是由于我们的根不够深厚。好比一个员工,他跟你的融入越深,离开你的可能性就越小。一对夫妻,若在一起生活一两年,很容易分开,如果一起生活十几、二三十年,再分开就很难了,因为有太多的关系纠缠在一起,肉皮相连,你要剥掉的时候,会扯走一大片肉。世间的诸事诸物,莫不与此类似。
止观的时候,我们关闭六根,就是戒。有了戒,我们身心获得宁静和轻安,这时候你会发现,智慧在我们内心油然生起。智慧的生起,其实是来自止、住、戒后“凝神想象”的力量,这种力量的获得和体验,是非常快乐的。
实际上禅修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找到快乐,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世间只要是快乐的东西就容易持续,只要是不快乐的东西便难以长久。如果你和一个人谈恋爱,觉得很快乐,就可以一直谈下去,如果你和他在一起很痛苦,那两个人就没戏了。打坐也是这样,真正进入打坐的状态之后你是很快乐的,你的身体柔软,思维明澈,心境安适,可以一直坐下去。那这种打坐,一定是入道了。
“破”而能“立”
这几年我申述最多的就是人的思想、人的境界、人的格局、人的高度,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的成就。人这种动物立足于天地之间,如何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这种可能,就来自于以上几个方面。
我们企业家想立足于天地之间,就应该培养一种卓然超越的格局。所谓格局,就是一个人怎么去解读人解读世界,然后把这种解读的结果运用到他所做的事业当中,贯穿始终,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大厦,建立了自己的价值体系,我们把这种思想,也可以叫做使命。佛教里的至尊经典《金刚经》,它所描述的就是这种般若思想。般若思想为什么会产生如…
《无上微妙在禅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