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上微妙在禅行

  無上微妙在禅行

  賢宗法師于中國銀聯培訓中心上海開示

  杜柯整理

  凝神,方能想象

  上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禅修。要了解禅修,當然先了解什麼是禅。禅,其實可以叫做冥想。世界上許多宗教都有冥想這個概念,轉化爲我們中國人的思維,借用我們中國傳統的一句話可以理解爲:凝神想象。

  生活裏,每個人一定要培養“凝神”這種能力。你一旦獲得了這種能力,就會發現,平時思維不夠深入,不夠靈活,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這種僵局就會摧枯拉朽般打破,甚至是靈光一現不動聲色地超越了,安然抵達那個理想之境。可見“凝神”具有神奇的偉力。

  例如有人複習考試,想考出個好成績,就要聚精會神,把全身心聚焦到學習的內容裏面,達到心神合一物我不二的程度,這樣,你一定會獲取佳績。

  所以培養這種凝神想象的力量,是禅修的基本內容。就像我們的“愛心聯盟”,大家已經見慣不驚,但是圍繞著這個“愛”字,我們有沒有去凝神想象?也許你覺得,這不過是中國企業家教導班的“愛心聯盟”組織,你已經習焉不察無動于衷不以爲意了,因爲長期以來我們嘴巴都在講愛心,講關心,講支持理解,幾乎千篇一律衆口一詞,走到哪裏說到哪裏,可以閉上眼睛毫不費力說地出來不用經過腦子思維。但是,很少有人真正把這個“愛”字深入注入到自己心智裏面,成爲自己靈魂的一部分,然後用這種“愛”煥發出來的能量去洗禮別人、震撼別人。當一個人真正把“愛”的種子種入到靈魂裏面,用自己心血、情感去澆灌它成長,那他整個人和“愛”結爲一體,就成了“愛”的化身,他的音容笑貌言行舉止都是“愛”的自然顯現而已,此時,已不必要刻意去宣傳什麼了。

  讓我們凝神想象一下,“愛”是什麼呢?愛,不僅僅是給予,或者一種給予的姿態,它同時也是綻放,是喜樂,是理解,是關懷,是溫暖,是慈祥。愛像鮮花一樣綻放,愛像母親一樣滿懷溫柔,愛是無條件的理解、無條件的付出,愛像春風拂面一樣使人愉悅,愛像落霞棲山一樣籠罩祥和,愛像清晨的小鳥喚醒夢境的我們……沿著這種思路一直想象下去,你會發現,有了愛,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冰雪可融,鋼鐵可化,如水之至柔而無堅不摧。反之,沒有了愛,簡單的問題都難以解決,面目猙獰,人人相惡,他人即地獄,水火不容,障礙叢生……

  再用這樣的思路去推演,假如你的身體不健康,肯定是你對自己的身體沒有愛或者缺少愛。沒有愛,就不和諧,不和諧,就有矛盾,有了矛盾,問題就出來了,疾病由此産生。最嚴重的疾病,是癌症、絕症,因爲此時已經“沖突”到生死無法相容的地步了,已經沒有辦法化解這種矛盾、沖突,最後必然導致全盤崩潰、分崩離析,所以你一定得死亡,四大分離。

  “止”後可“觀”

  在佛教裏面,禅修亦叫參禅。其實,參禅的最終目的就是訓練我們的凝神、專注,獲得這樣一種靜定的能力,然後不斷去找自己的問題,這就相當于先把鏡子擦清明了,然後才能映照一切。具體找什麼問題呢,在佛教裏面愛問:我是誰啊,我在哪裏,我往哪裏去?這叫參自己的本來面目。我們現在怎麼參?——我要做什麼,我處在什麼位置上,我的性格有什麼缺陷,有什麼優點,我有什麼資源,我的夫妻關系爲什麼不好?凡此種種,不斷發問。這個發問就是參,參自己,不是參別人。我們要找自己的問題,不是找別人的問題,如果你找別人的問題,那不是參,參的發源一定是向內燭照的。所以禅修也叫止觀,止是停止,觀是觀照。所有影響我們外在的東西,都要及時“止”掉。走路走的快了,停住,事業發展過速,停住,車開的太快,停住,話說的多了,停住,想的太多了,停住。用這種方法,你時時刻刻都能停得住,就不會出大錯。這是我們佛教所說“止”的功夫。

  “止”的力量的産生,說明這個人“定”的力量的增強,你能止的住,你就能定的住。而定是慧之本,定能發慧。什麼是定呢,就是我們剛才講的一種“凝神”的狀態。

  倘若你缺少這種狀態,或者說缺乏這種凝神的能力,你便沒有力量去看清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它們表相之間的關系,你便處于迷失的狀態,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我們人能有多少時間真正地看清自己,以及看清圍繞在自己周圍的千般物事呢?剛才我看到楊绛寫的一篇短文,她已經活過一百歲了,是一個跨越世紀的漫長生命體驗。她說人生啊,發現一切都是那麼痛苦,當你和別人交好的時候,他就可能利用你;當你長的好看的時候,他就可能嫉妒你……這個世界永遠不是你想象的那麼單純、簡單,而是由各種矛盾交彙錯綜複合而成。如果你活到這個年紀,做了天荒地老的漫長旅行,快要接近生命終點時,你如何觀照自身這部一直在途中運轉不息的機器?好比我們衡量一部車,常常用這樣的方法:它在短時間內能加速到多少?加速之後能不能及時止得住?因爲它也許會碰到緊急情況。唯有可以即時加速又即時停止的車子,才是一部合格的、性能良好的車子。車是如此,人亦如此,所以我們必須培養“凝神”的力量,當我們眼睛只顧往前看,快速向前奔跑的時候,說不定前面就有一個陷阱或者腳下有一個絆索等著我們,如果不能及時覺察、及時止住,便會陷入不測之虞。

  “戒”後能“定”

  前兩天我去參加了廣州南山寺的一個佛七。佛七就是在七天之內,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念佛。這種活動基本上寺院都做過,有的七八個十幾個人,有的二十幾個叁十幾個,一般都不上一百人。但你知道南山寺多少人嗎?最少五千,有時候一萬多。他們的寺院還沒有我們寺院大,這麼多人怎麼住呢,一個大廳席地打鋪,密密麻麻排滿,剛好留一人空隙可以通過,還有叁門殿旁一個長廊,也住滿了人。南山寺本來地理偏僻,爲什麼那麼多人去參加?去的有各種病人,癌症、癱瘓、腦癱,還有的在床上癱瘓七八年,一個佛七打下來就站起來了,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這種程度,但大部分人都能在那裏得到明顯改變。這種改變它來自一種力量,當我們認爲某件事是可能的時候,就會激發我們身上所有的潛能去突破那個點,最後,你就得度了。事實上幾千人在一起,同時發出一種信號,那種磁場非常強大,不去不知道的。但如果我們不相信自己,很多功能和力量就消失了。這也是境由心轉,你的身體就是你要轉的“境”。所以凝神想象所産生的力量,對我們每個人都是無上的加持。不要認念佛或打坐只是一種宗教,與我沒有關系,當你通過它把自己這種力量培養出來之後,你就會有與衆不同的對接事物、思考問題的方式,比如說你的孩子不愛讀書,你可以凝神想象:他會對什麼感興趣呢?他喜歡和哪些朋友交往呢?沿著這條思路跋涉,你就能找到他爲什麼不讀書的內核所在,然後去引導他讓他對你期待的結果産生興趣。那這樣一種思考,一種參悟,一定在你凝神想象的狀態裏面成就。

  佛教修行講關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我們平時一坐在這裏,眼睛就東看看西看看,耳朵東聽聽西聽聽,鼻子東聞聞西聞聞,身體這動動那動動,這樣的結果是,你的精神不斷得到分散,就不能做到專注、聚焦,或者說凝神的狀態。所以佛教裏面講“戒定慧”,戒是什麼,戒就是止,關閉我們的六根,不該看的東西不看,不該聽的東西不聽,不該想的不要想。這樣才能安住當下,定的下來。有人只要一坐下來,就拿個手機不斷地看,或者拿個遙控器不斷地換電視頻道,此種狀態就像我們做生意,在這裏投一筆錢,在那裏投一個資,最後發現全部虧掉了,竹籃打水一場空,什麼原因?不聚焦,我們沒有把一件事做深做透。昨天楊老師讓我寫兩個字:根到。知道這兩個字怎麼來的嗎,我們寺院種了很多大樹,都是移植過來的,每次只要一刮風我就很緊張,因爲一吹倒就死掉了,死一棵就是十幾萬塊錢。究其根本,在于這個樹不是土生土長這裏的,它上面很高很大,下面根卻很短很淺。你想想,如果讓這個樹從種子開始就一直生長到這裏,那麼再大的風雨、幹旱也不怕,因爲他的根紮的很深。我們做企業,之所以碰到風浪便會受挫、撲地,也是由于我們的根不夠深厚。好比一個員工,他跟你的融入越深,離開你的可能性就越小。一對夫妻,若在一起生活一兩年,很容易分開,如果一起生活十幾、二叁十年,再分開就很難了,因爲有太多的關系糾纏在一起,肉皮相連,你要剝掉的時候,會扯走一大片肉。世間的諸事諸物,莫不與此類似。

  止觀的時候,我們關閉六根,就是戒。有了戒,我們身心獲得甯靜和輕安,這時候你會發現,智慧在我們內心油然生起。智慧的生起,其實是來自止、住、戒後“凝神想象”的力量,這種力量的獲得和體驗,是非常快樂的。

  實際上禅修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找到快樂,你有沒有發現,這個世間只要是快樂的東西就容易持續,只要是不快樂的東西便難以長久。如果你和一個人談戀愛,覺得很快樂,就可以一直談下去,如果你和他在一起很痛苦,那兩個人就沒戲了。打坐也是這樣,真正進入打坐的狀態之後你是很快樂的,你的身體柔軟,思維明澈,心境安適,可以一直坐下去。那這種打坐,一定是入道了。

  “破”而能“立”

  這幾年我申述最多的就是人的思想、人的境界、人的格局、人的高度,決定著一個人未來的成就。人這種動物立足于天地之間,如何去創造更多的可能性?這種可能,就來自于以上幾個方面。

  我們企業家想立足于天地之間,就應該培養一種卓然超越的格局。所謂格局,就是一個人怎麼去解讀人解讀世界,然後把這種解讀的結果運用到他所做的事業當中,貫穿始終,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大廈,建立了自己的價值體系,我們把這種思想,也可以叫做使命。佛教裏的至尊經典《金剛經》,它所描述的就是這種般若思想。般若思想爲什麼會産生如…

《無上微妙在禅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