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道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道

  賢宗法師于般若禅修營開示

  楊正雄整理

  心不住法行布施

  按照《金剛經》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概念,世間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哪一天你對事物能一針見血地看到它們的本質,那你就是一個大境界之人,這種人一定是個出世間的大覺者。我們不但要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還要在生活中去實踐,我們一般人修行,就像神秀法師說的那樣:“時時勤拂拭,不使染塵埃。”每天觀照自己,審視自己,反思自己。我經常跟我的弟子說,當你內心不靜,心煩氣躁的時候,你就讀一讀《金剛經》。並不是這本經書有什麼神秘力量,而是你在念裏面的經文時,身心會受到感染,心靈會因此得到洗滌。

  《金剛經》雲:“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就是說如果菩薩做的是著于相或者有所取舍的布施,就像一個人走進暗室之中,什麼也看不清楚;如果菩薩所做的是無相布施,就會像我們的眼睛看見光明,陽光明媚,雲淡風輕。所以《金剛經》給我們的思想是很高的,它超越于世俗的觀點來思考問題。讀《金剛經》前,我推薦大家先讀《道德經》,把心沈靜下來,再學道家,然後皈入佛門,再來讀它,那個時候你對《金剛經》的理解會更加深刻。佛法不是每個人都能真正領悟的,即便接觸到它,也不一定能深刻理解,你要多多積澱。你的苦難、挫折、成功,失敗,所有的人生經曆都是你悟道的前奏。

  “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衆生即本覺、娑婆即寂光”,苦難、挫折,越汙濁的環境越能開出鮮豔的花朵,這個世界越苦難,你越能成就菩提,沒有苦難,你連出世間都做不到,對金錢、名利、情感,你什麼都放不下,你有什麼資格成就菩提呢?所有東西都經曆過了,你才有資格說你放下了,沒拿你怎麼放下,所以人生是最好的修行道場,諸惡成佛,在經曆煩惱挫折之後,你才理解放下的真正含義。我們的內心不夠強大,是不能容忍別人施加給我們痛苦的,所以當你郁悶、難過、糾結和受到挫折的時候,你就讀一讀《金剛經》,隨身攜帶,隨時隨地都可以拿出來看。

  我們來香海學習佛法,不是來度假,是爲了讓我們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讓我們的靈魂得到提升,讓我們站在人世間的最高點去看待世間萬物存在的道理,讓我們有一雙智慧的眼睛來看待身邊的每一件事情,即使我們活在汙泥之中,也要把苦難轉化成力量,去升華自己的思想境界,不管你處在什麼樣的角色,修行都是在突破自己的角色,一步一步來完善自己,你如果哪一天能把自己的人生當做修行,這個世界就沒有什麼東西會讓你害怕。能這樣修行,無論好的壞的你都能坦然去面對它,人生無非兩種情況:順境,或者逆境。佛法教我們要把惡變成不惡,再進一步把不惡變成善。善與惡是人生的兩種狀態,我們要把這種二的狀態,變成不二,佛的境界就是不二。不二就是,黑暗的當下就是無明,煩惱的當下就是菩提,汙泥的當下就是皎潔,我們碰到逆境,有智慧的人能夠在當下轉化它,不是過後再轉化,每個人都會遇到來自世俗的痛苦,當我們遇到痛苦時要怎樣去轉化它們?

  你們來到這裏,學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習慣的培養,就像打坐,能打多長時間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把這種習慣帶回去,融入到生活中,每日堅持,只要堅持,這個小小的習慣就會變成你改變自己的巨大推力。你們想一想,你每天坐下來的時候在幹什麼,是不是頭腦中有各種各樣的想法,那是你自己的內心對外境産生的各種各樣的反應。人生最大的修行對象就是自己的心,心的差別也是人與人差別之所在,人心對世界的看法決定著人生的結果。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就是國家元首內心強大的競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企業領導者內心強大的競爭,最終都是回歸到人,是什麼東西讓人有那麼強大的力量呢?就是心靈。你的思想境界靠什麼形成?靠修行,修行靠什麼形成?行住坐臥都是,書法繪畫、舞蹈武術都是,但是在所有這些修行中,打坐是最好的。這些東西都有相似的地方,就是能讓人安住心。如果安不住心,修什麼都無濟于事,就像你們來聽課,如果人在這裏坐著,腦中在打妄想,就不知道我所講授的是什麼,所以真正能改變我們的不是老師,是我們自己,你怎樣選擇,怎樣去做,就有怎樣的人生軌迹。

  你有那個想法,但是有沒有達到把想法付諸行動並使其開花結果的狀態?我有一個陶瓷藝術家朋友,他說在燒製瓷器時,有時幾十件瓷器放進窯裏,燒出來卻沒有一件是好的。有時候我們的思想達到一定境界,卻沒辦法把這個思想付諸到行動上,很多人都無法突破那種狀態,所以像很多書畫藝術家,他很難做到一輩子處于巅峰狀態,作家也是一樣的,同一個作家在不同時期創造出來的作品水平往往都不一樣。而有一些人,他能讓自己保持身心合一的狀態,所以能夠長時間保持著創作熱情。你認爲你的身心處于哪一種狀態是最理想的,你以後就要往那方面去修,讓自己的一生都走在一條修行的道路上。以後你們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當做修行,當你把一件事情當做修行時,不管好壞你都能夠接受它,你不會因爲它影響心情,這個過程每天都能使你成長,這種快樂就是源于你用一顆喜悅之心去對待所有事情。

  《金剛經》實際是讓我們從內心之中去找福報,讓我們在娑婆世界找淨土,讓我們從苦難的人生中覺悟,讓我們面對諸多不善能去改變它,沒有人不會遇到逆境,但是怎麼樣能做到改變?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打坐。當你在打坐的時候,有沒有用心去感受你的身體,你的呼吸,你的思想,你的妄念。接下來你就要不斷面對自己所遇到的問題,進行貫通,遇到問題,不好的行爲,你想不想去改變它,如果不去改變,你就會活在痛苦中。所以我要求我們的義工每天早晚都去打坐,有的人說早上起不來不想參加,有的人認爲沒用不想參加,事實上你認爲沒用或者起不來,那都是不想面對自己的懈怠,剛開始可能會很難,可是慢慢等你接受了以後,你會發現每天堅持打坐也不是那麼的難,你的身體會因此受益,身體會變化,心境也會變化。所有人都有辦法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但是爲什麼沒有解決呢?其實是因爲我們的選擇太多,不知道怎麼去選擇,這個人教你這樣去解決,那個教你那樣去解決,但這些辦法並不一定適合你,真正的好方法是適合自己的方法。我經常跟我的企業家朋友說,做企業管理要找一條適合自己的管理模式,不要一味地照搬別人的成功案例。

  七年前我們在寺院旁邊種了很多山楂樹,到現在活的活,死的死,剩下來的沒有幾棵了,這跟生長的環境也有關系,有的地方幹,有的地方濕,有的地方向陽,有的地方背光,有的地方被人踩踏,有的地方草木茂盛,同一塊地裏的同一種果樹,都有這麼大的差異,更何況我們的企業,所以企業管理一定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找一種最適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在你的家庭、企業、生活中你怎樣走出一條合適的模式出來。那個時候你要真正認識自己,同時也認識世界,清楚地看到自己跟這個世界的關系。我們香海禅寺在建之前審批了叁年,當時欠了一千多萬的債務,他們要我們把債務還清才給批,我說寺院沒建好我哪有錢還債,一直等了叁年才審批下來。

  即使是出家人,也是生活在世間,也要面對這個世間的力量,你不能說你受不了了,不幹了,當你說出這種話的時候,別人就會說你無能。遇到問題,逃避是沒有用的,不是說你剃掉頭發穿上僧袍,這個世界就跟你沒有關系了,實際上我們出家人所做的事情跟你們是一樣的,說不定我們遇到的難題比你們還多,我說這些,是想告訴大家,無論出家人還是在家人,我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在這個世間修行。人只要活在這個世間,你就不可能超越于這個世間,這個世間的問題就跟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過有一點,人不可能不碰到問題,但是有智慧的人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並且放下,以好的心情面對新的生活。遇到問題,面對它,接受它,解決它,放下它。

  以佛法的思想去入世,以出世間的心去面對世間萬物,這樣我們會生活得更灑脫。很多人在工作崗位中,總是看到諸多的不是,實際上這都是內心不清淨造成的。所以我們要把《金剛經》當成福慧雙修的法門,不斷去修行,用到生活中去。

  《金剛經》雲:“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又雲:“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這個布施我們要好好去感悟,不單單是錢財的布施,你想得到快樂,你就要付出微笑,你想活得幸福,你就要用心經營生活。布施跟富足是連在一起的,只有富足的人才能布施,富足不等于有錢,有錢不等于富足,沒錢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布施,比如掃地灑水、洗衣捶背。懂得布施的人一定是富足的人,布施要不著于相,不能是抱有目的的,做有相布施就會有索取,有索取就會有矛盾。有一個女居士跟我講,她老公工資比她少,她叫他洗衣做飯帶孩子他卻不服,我問她,你爲什麼一定要叫你老公做這些,她說他工資比我低,洗衣做飯帶孩子是應該的呀,我又問她,工資低和洗衣做飯帶孩子有必然聯系嗎?

  當你在生活中有諸多要求的時候,這個家庭一定不幸福。濮院有一些老板娘,她丈夫窮的時候對他使喚來使喚去的,她老公富起來後就把她甩掉了,這些女孩,一被甩掉就跑來我這裏哭爹喊娘的。我跟她們講,想一想你老公窮的時候你是怎麼對待他們的,哪個男人喜歡被人像奴才一樣使喚來使喚去,他對你有怨言,等富起來後當然就去找更適合過日子的人了。像這樣的家庭,夫妻之間實際上是一種交易,做交易的雙方是一種生意關系,總在算計對方,這樣的婚姻會幸福嗎?會快樂嗎?所以菩薩所做的布施應該…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