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道▪P3

  ..續本文上一頁史,我們不難發現,每一個朝代在覆滅之前的幾年裏,都會出現貧富差距巨大,富人窮奢極欲,窮人吃不上飯,這是導致王朝滅亡的原因。國家收稅,其實也是在通過宏觀調控來保持這個社會的和諧與平衡,對我們個人來講,當我們物質生活足夠豐富的時候,就要想盡辦法去幫助一下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我們幫助了別人,實際上也是幫助了自己。很多人都是只會關注自己的利益和得失,很少去關心周圍人的利益和得失,當我們知道人與萬物的存在規律之後,我們就能找到自己的存在狀態。

  經常有一些父母跟我講,說他們很困惱,不知道要不要給孩子房車買房,買房的話寫誰的名字好?有一些剛成家不久的居士也來問我,家裏面誰管賬好?我就跟他們講,只要家庭幸福,怎麼做都可以,你就按照能讓家庭幸福的方式來經營你的家庭,夫妻之間相互配合,一個主外一個掌內,不一定非得男的主外女的掌內,看情況,誰適合就誰做,有問題大家一起商量著來解決,千萬不要通過吵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吵架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把家庭搞得一團糟。企業也一樣,你要讓企業發展壯大,就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來經營,不能因爲一個人跟你不合你就把他炒掉,意見跟你不合的人,也許恰恰就是你身邊最重要的人,他時刻可以提醒你,找到你的不足,督促你改進。

  《金剛經》雲:“不可以色身見如來,不可以音聲見如來。”又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意思是不能以如來的聲音、形象來認識佛,那些都只是如來呈現在世間的一種色相,那什麼是如來呢?無所來也無所去,那才是如來,如果有一樣實際存在的東西無所來也無所去,那也不是如來,就是說,我們所能見到的都只是如來的表象,都不是真正的如來,真正的如來要用無相的概念來理解。這就是佛教裏面講到的本體的思想、真無和實相的概念。我們怎麼樣來把它們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呢?在生活中,我們不斷在想問題,真與、善與惡、生與滅,所有這些我們都是在關注事物的分別,所有這些關注都離不開一個點,就是形成事物千變萬化的本源,但是我們沒有回歸到這個本源的時候,就會被事物所展現出來的千差萬別的現象所迷惑,因此分別不出這些事物是好還是不好,就好比從一走到十我們可能能夠順利地走下去,再從十走到一百的時候,我們就有可能會迷失。我們要以本體概念去理解生命的現象,我們所用的各種各樣的修行手段,最終都要讓我們回到本體。我們誦經念佛,打坐拜忏,都只是處在事物的表象上,當我們靠近事物的本質時,就能夠通達一切。

  大家知不知道明朝的王陽明,他是一個文人,但是他經常帶兵去打仗,而且每次出去戰績都很好,按我們通常的觀點認爲,文人怎麼會帶兵打仗,但是真正的帶兵打仗跟士兵在戰場上厮殺沒有多少聯系。懂兵器的將軍不是好將軍,懂兵法的將軍才是好將軍。生活中總離不開關系,家庭關系、夫妻關系、朋友關系、同事關系,我們回到本體來看,對于同一個問題,有的人這樣解決,有的人那樣解決,爲什麼會有那麼多不同的解決方式?因爲每個人心態不一樣,所以解決問題的方式不一樣。我們從如來相的角度,回歸到事物本質的角度,再去思考問題,得到的結果就會不一樣。

  當一個人達到證悟的境界,你就知道做事情要超越事物的表象,去探求它們的本質。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歸根結底都離不開這幾種情況:“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生老病死。”詩人的靈魂是文字,他們通過文字來表達自己的靈魂,畫家的靈魂是筆墨紙硯,他們通過筆墨紙硯來表達內心對事物的感受。一個優秀的畫家,往往能和它的作品融爲一體,別人看到畫就能想到他這個人,看到他這個人就想到他的畫,人們通過畫看到了畫家的內心、思想和靈魂,這就是藝術表現的最高境界。

  佛教裏面也有很多悟道之人寫的詩詞,像寒山拾得,他們寫的詩歌非常優美,六祖慧能連字都不認識,但是他在開悟之後能講出《壇經》,在中國佛教裏,除了佛陀,只有慧能大師講的經能稱之爲經。我們學習《金剛經》,最關鍵的就是要進入世界萬物的本體,悟出事物通達的道理,所有生活中的現象都是事物表現出來的千差萬別的相,那麼它們的本質是什麼?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染寂。

  六祖慧能悟道時說:“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就是說,當你悟道之後,你就會發現自身就是個智慧圓滿的人,不需要外界的激發。我們活在世上,總是有這樣那樣的擔心,擔心老了沒人照顧、沒錢看病、沒房子住,等等。實際上所有的擔心都來自于我們內心的空虛,即便你衣食無缺,生活闊綽,如果內心不圓滿,你也總是會處在憂慮的狀態下。人的欲望是永無止境的,當你不理解事物爲什麼這樣存在,不知道要做什麼使自己解脫,你就無法知道以無相解讀有相的道理。所以學佛不是學念誦、也不是學燒香拜佛,這些只是修行的途徑,修行的最終目的是讓我們悟出宇宙存在的大道,認識事物存在的本來面目。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