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道▪P3

  ..续本文上一页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朝代在覆灭之前的几年里,都会出现贫富差距巨大,富人穷奢极欲,穷人吃不上饭,这是导致王朝灭亡的原因。国家收税,其实也是在通过宏观调控来保持这个社会的和谐与平衡,对我们个人来讲,当我们物质生活足够丰富的时候,就要想尽办法去帮助一下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帮助了别人,实际上也是帮助了自己。很多人都是只会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得失,很少去关心周围人的利益和得失,当我们知道人与万物的存在规律之后,我们就能找到自己的存在状态。

  经常有一些父母跟我讲,说他们很困恼,不知道要不要给孩子房车买房,买房的话写谁的名字好?有一些刚成家不久的居士也来问我,家里面谁管账好?我就跟他们讲,只要家庭幸福,怎么做都可以,你就按照能让家庭幸福的方式来经营你的家庭,夫妻之间相互配合,一个主外一个掌内,不一定非得男的主外女的掌内,看情况,谁适合就谁做,有问题大家一起商量着来解决,千万不要通过吵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吵架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把家庭搞得一团糟。企业也一样,你要让企业发展壮大,就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经营,不能因为一个人跟你不合你就把他炒掉,意见跟你不合的人,也许恰恰就是你身边最重要的人,他时刻可以提醒你,找到你的不足,督促你改进。

  《金刚经》云:“不可以色身见如来,不可以音声见如来。”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意思是不能以如来的声音、形象来认识佛,那些都只是如来呈现在世间的一种色相,那什么是如来呢?无所来也无所去,那才是如来,如果有一样实际存在的东西无所来也无所去,那也不是如来,就是说,我们所能见到的都只是如来的表象,都不是真正的如来,真正的如来要用无相的概念来理解。这就是佛教里面讲到的本体的思想、真无和实相的概念。我们怎么样来把它们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呢?在生活中,我们不断在想问题,真与、善与恶、生与灭,所有这些我们都是在关注事物的分别,所有这些关注都离不开一个点,就是形成事物千变万化的本源,但是我们没有回归到这个本源的时候,就会被事物所展现出来的千差万别的现象所迷惑,因此分别不出这些事物是好还是不好,就好比从一走到十我们可能能够顺利地走下去,再从十走到一百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会迷失。我们要以本体概念去理解生命的现象,我们所用的各种各样的修行手段,最终都要让我们回到本体。我们诵经念佛,打坐拜忏,都只是处在事物的表象上,当我们靠近事物的本质时,就能够通达一切。

  大家知不知道明朝的王阳明,他是一个文人,但是他经常带兵去打仗,而且每次出去战绩都很好,按我们通常的观点认为,文人怎么会带兵打仗,但是真正的带兵打仗跟士兵在战场上厮杀没有多少联系。懂兵器的将军不是好将军,懂兵法的将军才是好将军。生活中总离不开关系,家庭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我们回到本体来看,对于同一个问题,有的人这样解决,有的人那样解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同的解决方式?因为每个人心态不一样,所以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一样。我们从如来相的角度,回归到事物本质的角度,再去思考问题,得到的结果就会不一样。

  当一个人达到证悟的境界,你就知道做事情要超越事物的表象,去探求它们的本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归根结底都离不开这几种情况:“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生老病死。”诗人的灵魂是文字,他们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灵魂,画家的灵魂是笔墨纸砚,他们通过笔墨纸砚来表达内心对事物的感受。一个优秀的画家,往往能和它的作品融为一体,别人看到画就能想到他这个人,看到他这个人就想到他的画,人们通过画看到了画家的内心、思想和灵魂,这就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

  佛教里面也有很多悟道之人写的诗词,像寒山拾得,他们写的诗歌非常优美,六祖慧能连字都不认识,但是他在开悟之后能讲出《坛经》,在中国佛教里,除了佛陀,只有慧能大师讲的经能称之为经。我们学习《金刚经》,最关键的就是要进入世界万物的本体,悟出事物通达的道理,所有生活中的现象都是事物表现出来的千差万别的相,那么它们的本质是什么?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染寂。

  六祖慧能悟道时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就是说,当你悟道之后,你就会发现自身就是个智慧圆满的人,不需要外界的激发。我们活在世上,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担心老了没人照顾、没钱看病、没房子住,等等。实际上所有的担心都来自于我们内心的空虚,即便你衣食无缺,生活阔绰,如果内心不圆满,你也总是会处在忧虑的状态下。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当你不理解事物为什么这样存在,不知道要做什么使自己解脱,你就无法知道以无相解读有相的道理。所以学佛不是学念诵、也不是学烧香拜佛,这些只是修行的途径,修行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悟出宇宙存在的大道,认识事物存在的本来面目。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道》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