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著于相,不应该有所执着,有所取舍,有所索取。
《金刚经》里面讲到三轮体空的思想,就是一种“没有你,没有我,没有物”,三者都不著相的布施,这才是无相布施。一般人在帮助别人时都这么想,我帮了你,你就应该回报我,我为你付出,你就应该感恩我,如果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帮助别人,你会快乐吗?好比你供你的孩子上大学,要求他毕业后从事什么职业,赚多少钱,要是他没有按你的想法选择就业方向,没有像你现象中那样赚到很多钱,你就觉得这个孩子没出息,自己想不通为什么那么多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你感到失望和闷闷不乐的原因,其实是你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自己,你要求他按你的思路去生活,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还有些年轻人结婚后不去工作,天天呆在家里啃老,向父母要钱,父母不给就跟他们吵架,最后闹到电视台上,说你把我生下来就要养活我。只要是人,永远都是首先想到自己,永远把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再通过自己,把眼光辐射到亲人、家庭、朋友、公司,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别人。你是上海人,就把外地人看得一文不值,你是大城市里的人,就看不起乡下人。人要打破自己的行为习惯,真的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这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所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每个人都是在做过无数次挣扎之后才慢慢走向成功的。
无我的状态很难做到,做无相布施实际上是在跟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做斗争。当你在跟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你可以尝试着去做一些对别人有利的事情,这样你会交到更多朋友。很多我们得不到的东西,都是因为我们的处理方式不恰当,当你不断付出给别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得到了幸福,得到了快乐。我子报纸上看到过一个报道,说美国有个人因为太爱琢磨生活习惯跟性情的关系,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要去研究,饭怎么吃,鞋怎么穿,去旅游怎么出行,甚至于乘什么颜色的车都有讲究,后来他发现,无论怎么做都不尽人意。有一个智者告诉他,你不要去纠结这些事也许过得更快乐,你把它们放下了,所有的纠结就都消失了。生活中的很多痛苦都是我们自己的认知所造成的,是我们放不下的这颗心所产生的。
每天帮别人做一点事情,这样对别人、对自己也有好处,你不要觉得布施跟发财没有关系,实际上这要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待财富,人民币只不过是个交易的载体,我们并不是在什么状况下都需要这种东西,当我们内心的欲望不那么强烈的时候,就不会需要那么多物质上的东西。你们看看自己的衣柜里,放着多少几乎不穿的衣服?你出门的交通工具,公交、地铁都可以选择,为什么还要一部又一部地买车?我们一生中实际需要的东西有多少?实际拥有的东西又有多少?当我们朝思暮想去赚钱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被自己的欲望迷惑了。
我最近正在做香海禅寺的五年、十年发展规划,做这个规划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外在因素是浙江省政府希望我们发展得再壮大一点,再漂亮一点,以衬托这里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有这个机会也是个好事情。但是最主要还是看我们有没有这个需要,我们举办这么多禅修班,每天有那么多学员来这里学习,禅堂不够坐,宿舍也不够住,斋堂也很挤,我认识到我们有这个需要,所以就着手去做了,但是一件事情在做的时候很多问题就出现了,资金问题,土地问题,一个个问题,都需要我们一一去解决。金钱和所有物质上的东西是一样的,只有在我们需要用它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时,才有它存在的意义,如果不需要,就没必要追求那么多。
中国佛教的现世精神
中国的佛教其实是一种现世佛教,不仅是现在,在古代也是这样,按佛陀的教义,僧侣穿衣不超过三件,但那是因为在印度天气炎热,穿三件衣服已经很多了,你看南传佛教的僧侣在夏天的时候都露着半个臂膀。在中国不行啊,中国一到冬天冻得要死,穿四五件都不嫌多。因此佛教传到中国后的改变,是跟中国的环境息息相关的,地理因素、气候因素、政治因素都导致佛教的变化。
佛陀说不杀生,但是中国古代的僧人要下田干活,不杀生哪里做得到,挖地的时候,锄头下去蚯蚓一下子就断成两节了,出去干活不小心就把虫子踩死了,佛陀在世的时候要求僧侣托钵乞食,传到中国后就变成下地干活了,农耕本来就是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不干活专出去乞讨,别人当你是乞丐,你讲经说法人家不听,所以就自己下地,自给自足,种了够吃就行,这就是中国禅宗农场地主的特色,一直沿袭到清末。现在是什么时代,十亿人民九亿商,那佛教经商有什么不对?你们觉得不对吗?寺院卖点门票、做点素斋、办一些禅修班养活自己,这是合情合理的呀。
有些人觉得,和尚就应该用另外一种方式生存,我们经商,你们就只能托钵乞食;我们通讯打电话,你们就只能写信;我们开车出行,你们就只能走路。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对的。现在很多人对少林寺的商业模式颇有微词,认为他们不该那样做,其实在我看来,经商并没有错,只是要把他们的商业行为跟奉献社会结合起来,做到既能自给自足,又能奉献社会,留下一部分资金维持自身的运转,把更多的资金回馈给社会,捐出去做点公益慈善。如果少林寺的慈善能像他们的商业模式一样做得风生水起,我想没人敢非议他们,但是他们这一块没有凸显出来。
我觉得做商业没有错,我这两年拍卖的字画,全部拿来做慈善了,我们每年捐助嘉兴医学院两百名到三百名贫困学生,每年捐给他们二十万,我们跟他们一起签了十年的资助协议,总共两百万,这个钱从哪里来的,就是我写字拿去卖挣来的,我跟浙江和上海的慈善协会说,你们要多少字来找我,我写给你们。我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为社会多做点事情。我们除了捐助贫困学生,还捐赠书籍,我们今年印书就花掉四百多万,为什么要这样做,书籍有个特殊优点,你看完了可以借给别人,你觉得好的书,可以推荐给你的亲戚朋友,书籍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传播,而且现代人每天对着电脑,看书对大家的眼睛也有好处。搭建这个平台就希望这个平台去利益更多的人,我跟我们办公室接团队的人说,我们要尽可能接团队进来,我们花这么多钱搭建这个道场,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佛法。
我们香海的小册子,到今天已经印发了一百多万册,我有一个上海交大的朋友,他有一次在飞机上发我们的小册子,旁边有个人也知道香海禅寺,就说你们香海禅寺的慈善都已经做到飞机上了。他口袋里每天装着许多小册子,到处去送人,有一次在上海地铁上,他发第三本小册子,旁边有个人说:咦,师兄,你现在才发第三本,我已经看到第七本了。他们这样做实际上就是在做一种无相布施,是不求任何回报地奉献他人。我有一次跟我的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我每次讲课收十万块钱的讲课费,可能我们建香海禅寺的资金到现在还没有凑够,但是我一分钱都不收,现在寺院还是建好了。这就说明,当你真正把自己放下,无条件地去付出,到最后你反而得到的更多。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每次跟大家讲《金刚经》,我觉得我自己受益也很大,在讲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在观照自己,不断地反思和学习。反思和学习就像树的根,把根深深扎进泥土里,才能让这棵树更坚固、更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活在天地之间,读很多书,做很多事,实际上也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存在。你读了书去教导别人,自己却做不到,以这种方式去读书,书对你来讲只是文字的积累,还构不成知识。修行是要通过学习来改变我们的心胸。你是一个公司经理,你上班见到打扫卫生的阿姨有没有微笑?你是一名顾客,你去酒店服务员为你开门,你有没有表示感谢?还是你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修行的人一定要把自己放在最低点去学习,只有这样你才能放下自我,否则你的心会越来越僵硬。人与人的交往就像齿轮转动,只有不断地摩擦润滑,才能快速运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谐,一定要有一种润滑剂来润滑他们,这种润滑剂就是关爱和感恩。
我们要怎样去观照自己的存在状态,不能说你是干这个的,别的事情就跟你无关,不能说你地位高就不把地位低的人放在眼里。有一则故事,一只老鼠看见一个老鼠夹,很紧张地跑去跟鸭子讲,鸭子冷冷地说,那个老鼠夹跟我有什么关系啊?去去去,滚远一点。老鼠又跑去跟猪讲,猪说老鼠夹是夹老鼠的,又不是夹猪的,跟我没关系。老鼠又跑去跟牛讲,牛说,哪有老鼠夹夹牛的,你给我滚开。老鼠垂头丧气地就回去了,结果那天晚上老鼠夹夹到一条毒蛇,这个家庭的主人被咬到了,住进了医院,为了补充营养,结果鸭子被杀掉了,主人出院后,为了邀请亲朋好友来庆祝,结果猪被杀掉了,主人住院欠了钱,为了还债,把牛卖给了屠宰场,结果牛被杀掉了。这只老鼠反而没有死。这则故事讲了一个道理,世间的很多事情都是相互联系的,不要觉得什么都跟自己无关。
佛法里面有一句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无常空无我,惟世俗假有。”就是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构成因缘的,我们要以怎么样的心态来对待万物的存在规律,明白了这些,你才知道以怎样的方式来存在于天地之间。当我们有足够能力去解决自己的物质条件的时候,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包括对动物也要网开一面。我们国家曾经为了农业发展,打光了麻雀,结果第二年就闹饥荒,因为麻雀打光了害虫没了天敌。有个地方有一种习俗,摘柿子的时候,枝头一定要留几个柿子给喜鹊吃,有一年他们把柿子全部摘光,第二年柿子就爬满了虫子,没一个长得好的。生态系统有它固有的规律,不要人为打破它的平衡,有的国家为了维持生态平衡,甚至人为对一些动物的数量进行控制。
这个宇宙的众生是一种和谐相处、互生共生的关系,回顾一下历…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