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道▪P2

  ..續本文上一頁不著于相,不應該有所執著,有所取舍,有所索取。

  《金剛經》裏面講到叁輪體空的思想,就是一種“沒有你,沒有我,沒有物”,叁者都不著相的布施,這才是無相布施。一般人在幫助別人時都這麼想,我幫了你,你就應該回報我,我爲你付出,你就應該感恩我,如果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去幫助別人,你會快樂嗎?好比你供你的孩子上大學,要求他畢業後從事什麼職業,賺多少錢,要是他沒有按你的想法選擇就業方向,沒有像你現象中那樣賺到很多錢,你就覺得這個孩子沒出息,自己想不通爲什麼那麼多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你感到失望和悶悶不樂的原因,其實是你爲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你自己,你要求他按你的思路去生活,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還有些年輕人結婚後不去工作,天天呆在家裏啃老,向父母要錢,父母不給就跟他們吵架,最後鬧到電視臺上,說你把我生下來就要養活我。只要是人,永遠都是首先想到自己,永遠把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再通過自己,把眼光輻射到親人、家庭、朋友、公司,總是以自我爲中心,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別人。你是上海人,就把外地人看得一文不值,你是大城市裏的人,就看不起鄉下人。人要打破自己的行爲習慣,真的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這也是一個人走向成功所必須面對的一大難題,每個人都是在做過無數次掙紮之後才慢慢走向成功的。

  無我的狀態很難做到,做無相布施實際上是在跟以我爲中心的思想做鬥爭。當你在跟別人交往的過程中,你可以嘗試著去做一些對別人有利的事情,這樣你會交到更多朋友。很多我們得不到的東西,都是因爲我們的處理方式不恰當,當你不斷付出給別人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得到了幸福,得到了快樂。我子報紙上看到過一個報道,說美國有個人因爲太愛琢磨生活習慣跟性情的關系,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要去研究,飯怎麼吃,鞋怎麼穿,去旅遊怎麼出行,甚至于乘什麼顔色的車都有講究,後來他發現,無論怎麼做都不盡人意。有一個智者告訴他,你不要去糾結這些事也許過得更快樂,你把它們放下了,所有的糾結就都消失了。生活中的很多痛苦都是我們自己的認知所造成的,是我們放不下的這顆心所産生的。

  每天幫別人做一點事情,這樣對別人、對自己也有好處,你不要覺得布施跟發財沒有關系,實際上這要看你從什麼角度去看待財富,人民幣只不過是個交易的載體,我們並不是在什麼狀況下都需要這種東西,當我們內心的欲望不那麼強烈的時候,就不會需要那麼多物質上的東西。你們看看自己的衣櫃裏,放著多少幾乎不穿的衣服?你出門的交通工具,公交、地鐵都可以選擇,爲什麼還要一部又一部地買車?我們一生中實際需要的東西有多少?實際擁有的東西又有多少?當我們朝思暮想去賺錢的時候,實際上是我們被自己的欲望迷惑了。

  我最近正在做香海禅寺的五年、十年發展規劃,做這個規劃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內在的因素,外在因素是浙江省政府希望我們發展得再壯大一點,再漂亮一點,以襯托這裏的文化和經濟發展,從我們的角度來講,有這個機會也是個好事情。但是最主要還是看我們有沒有這個需要,我們舉辦這麼多禅修班,每天有那麼多學員來這裏學習,禅堂不夠坐,宿舍也不夠住,齋堂也很擠,我認識到我們有這個需要,所以就著手去做了,但是一件事情在做的時候很多問題就出現了,資金問題,土地問題,一個個問題,都需要我們一一去解決。金錢和所有物質上的東西是一樣的,只有在我們需要用它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時,才有它存在的意義,如果不需要,就沒必要追求那麼多。

  中國佛教的現世精神

  中國的佛教其實是一種現世佛教,不僅是現在,在古代也是這樣,按佛陀的教義,僧侶穿衣不超過叁件,但那是因爲在印度天氣炎熱,穿叁件衣服已經很多了,你看南傳佛教的僧侶在夏天的時候都露著半個臂膀。在中國不行啊,中國一到冬天凍得要死,穿四五件都不嫌多。因此佛教傳到中國後的改變,是跟中國的環境息息相關的,地理因素、氣候因素、政治因素都導致佛教的變化。

  佛陀說不殺生,但是中國古代的僧人要下田幹活,不殺生哪裏做得到,挖地的時候,鋤頭下去蚯蚓一下子就斷成兩節了,出去幹活不小心就把蟲子踩死了,佛陀在世的時候要求僧侶托缽乞食,傳到中國後就變成下地幹活了,農耕本來就是中國人的生存方式,不幹活專出去乞討,別人當你是乞丐,你講經說法人家不聽,所以就自己下地,自給自足,種了夠吃就行,這就是中國禅宗農場地主的特色,一直沿襲到清末。現在是什麼時代,十億人民九億商,那佛教經商有什麼不對?你們覺得不對嗎?寺院賣點門票、做點素齋、辦一些禅修班養活自己,這是合情合理的呀。

  有些人覺得,和尚就應該用另外一種方式生存,我們經商,你們就只能托缽乞食;我們通訊打電話,你們就只能寫信;我們開車出行,你們就只能走路。這種觀點其實是不對的。現在很多人對少林寺的商業模式頗有微詞,認爲他們不該那樣做,其實在我看來,經商並沒有錯,只是要把他們的商業行爲跟奉獻社會結合起來,做到既能自給自足,又能奉獻社會,留下一部分資金維持自身的運轉,把更多的資金回饋給社會,捐出去做點公益慈善。如果少林寺的慈善能像他們的商業模式一樣做得風生水起,我想沒人敢非議他們,但是他們這一塊沒有凸顯出來。

  我覺得做商業沒有錯,我這兩年拍賣的字畫,全部拿來做慈善了,我們每年捐助嘉興醫學院兩百名到叁百名貧困學生,每年捐給他們二十萬,我們跟他們一起簽了十年的資助協議,總共兩百萬,這個錢從哪裏來的,就是我寫字拿去賣掙來的,我跟浙江和上海的慈善協會說,你們要多少字來找我,我寫給你們。我也是想通過這種方式爲社會多做點事情。我們除了捐助貧困學生,還捐贈書籍,我們今年印書就花掉四百多萬,爲什麼要這樣做,書籍有個特殊優點,你看完了可以借給別人,你覺得好的書,可以推薦給你的親戚朋友,書籍非常有利于知識的傳播,而且現代人每天對著電腦,看書對大家的眼睛也有好處。搭建這個平臺就希望這個平臺去利益更多的人,我跟我們辦公室接團隊的人說,我們要盡可能接團隊進來,我們花這麼多錢搭建這個道場,就是希望讓更多的人接觸到佛法。

  我們香海的小冊子,到今天已經印發了一百多萬冊,我有一個上海交大的朋友,他有一次在飛機上發我們的小冊子,旁邊有個人也知道香海禅寺,就說你們香海禅寺的慈善都已經做到飛機上了。他口袋裏每天裝著許多小冊子,到處去送人,有一次在上海地鐵上,他發第叁本小冊子,旁邊有個人說:咦,師兄,你現在才發第叁本,我已經看到第七本了。他們這樣做實際上就是在做一種無相布施,是不求任何回報地奉獻他人。我有一次跟我的朋友開玩笑說,如果我每次講課收十萬塊錢的講課費,可能我們建香海禅寺的資金到現在還沒有湊夠,但是我一分錢都不收,現在寺院還是建好了。這就說明,當你真正把自己放下,無條件地去付出,到最後你反而得到的更多。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每次跟大家講《金剛經》,我覺得我自己受益也很大,在講的過程中我也不斷在觀照自己,不斷地反思和學習。反思和學習就像樹的根,把根深深紮進泥土裏,才能讓這棵樹更堅固、更茁壯地成長,我們每個人活在天地之間,讀很多書,做很多事,實際上也是爲了讓自己更好地存在。你讀了書去教導別人,自己卻做不到,以這種方式去讀書,書對你來講只是文字的積累,還構不成知識。修行是要通過學習來改變我們的心胸。你是一個公司經理,你上班見到打掃衛生的阿姨有沒有微笑?你是一名顧客,你去酒店服務員爲你開門,你有沒有表示感謝?還是你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修行的人一定要把自己放在最低點去學習,只有這樣你才能放下自我,否則你的心會越來越僵硬。人與人的交往就像齒輪轉動,只有不斷地摩擦潤滑,才能快速運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和諧,一定要有一種潤滑劑來潤滑他們,這種潤滑劑就是關愛和感恩。

  我們要怎樣去觀照自己的存在狀態,不能說你是幹這個的,別的事情就跟你無關,不能說你地位高就不把地位低的人放在眼裏。有一則故事,一只老鼠看見一個老鼠夾,很緊張地跑去跟鴨子講,鴨子冷冷地說,那個老鼠夾跟我有什麼關系啊?去去去,滾遠一點。老鼠又跑去跟豬講,豬說老鼠夾是夾老鼠的,又不是夾豬的,跟我沒關系。老鼠又跑去跟牛講,牛說,哪有老鼠夾夾牛的,你給我滾開。老鼠垂頭喪氣地就回去了,結果那天晚上老鼠夾夾到一條毒蛇,這個家庭的主人被咬到了,住進了醫院,爲了補充營養,結果鴨子被殺掉了,主人出院後,爲了邀請親朋好友來慶祝,結果豬被殺掉了,主人住院欠了錢,爲了還債,把牛賣給了屠宰場,結果牛被殺掉了。這只老鼠反而沒有死。這則故事講了一個道理,世間的很多事情都是相互聯系的,不要覺得什麼都跟自己無關。

  佛法裏面有一句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無常空無我,惟世俗假有。”就是說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相互構成因緣的,我們要以怎麼樣的心態來對待萬物的存在規律,明白了這些,你才知道以怎樣的方式來存在于天地之間。當我們有足夠能力去解決自己的物質條件的時候,應該盡自己的努力去幫助別人,包括對動物也要網開一面。我們國家曾經爲了農業發展,打光了麻雀,結果第二年就鬧饑荒,因爲麻雀打光了害蟲沒了天敵。有個地方有一種習俗,摘柿子的時候,枝頭一定要留幾個柿子給喜鵲吃,有一年他們把柿子全部摘光,第二年柿子就爬滿了蟲子,沒一個長得好的。生態系統有它固有的規律,不要人爲打破它的平衡,有的國家爲了維持生態平衡,甚至人爲對一些動物的數量進行控製。

  這個宇宙的衆生是一種和諧相處、互生共生的關系,回顧一下曆…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