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相求事者須降伏其心
賢宗法師于般若禅修營開示
楊正雄整理
住心,修行之始
《金剛經》所講的是般若境界,般若是一種悟道了脫的智慧之法,要了解它,就要打破我們以往對事物表相上認識的障礙,達到空淨狀態,所以《金剛經》不僅是一門讓我們獲得智慧的法門,同時也是一門培植福報的法門。智慧和福報是相輔相成的,有智慧就能培養更多的福報,沒有智慧,福報也會在你頭上一點點消失。
般若智慧對我們來講有什麼意義和作用呢?我們要怎樣把它運用到生活中?怎樣把經文教義和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來完善我們的人生?這是一門值得我們用一輩子去探討的學問,我們可以從《金剛經》裏面找到答案,它給了我們一個從另外一種角度來解讀世界的方法。我們都想在這個世界上能夠活得快樂、健康、自在和心想事成,可事實上我們越是希望得到什麼,結果卻越是得不到。
《金剛經》雲:“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當你坐在這裏聽課的時候,是不是把所有的事情都放下了,把心安在了當下?你的身心有沒有達到那種甯靜祥和的狀態,你內心的思想境界是不是像水一樣一波不起?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安住心,不要整天忙些什麼都不知道,在家的時候想著公司的事,在公司的時候想著家裏的事,和老婆在一起想著獨自出去旅遊,獨自出去旅遊了又想著和老婆在一起,這樣子的話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樂在其中,吃飯感覺不到飯菜的香味,和朋友聚會感覺不到友情的溫馨,這樣的人生且不是很無味?所以我們要把叁心二意的心收回來,把糾結的眼神收回來,把波動的情緒收回來,放下一切妄想,用自在的心去觀看世間一切,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
“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這句話體現出一種大智慧,但是再至理的名言,如果你沒有達到相應的境界,你很難理解它的意思。就像穿衣服,同一件衣服穿在不同的人身上感覺就不一樣,並不是說只要是好衣服穿誰身上都好看,關鍵是這件衣服要跟你的身材搭配,符合你的氣場。人的氣質不是看你穿戴的衣服和首飾有多名貴,而是你的內在修養有多高,高雅的氣質都是從人的內心散發出來的。而氣質的培養,是從人的各個方面的行爲中展現出來的。我們只要用心去觀察身邊的事物就會發現,最美好的事物並不意味著是世上最名貴的事物,而是與周圍壞境最搭配、或者最適合你的事物。美好的事物必然是協調的,但是我們的內心要甯靜柔和,才能感受到那份協調,如果總是心猿意馬,不管看到什麼東西總是很浮誇。因此我們要安住自己的身心,展現出一種沈穩、具有定力的磁場,能給人一種泰山壓頂屹立不倒的感覺。
人生有兩種狀態是最好的:第一是靜,第二是善。“靜”就是保持甯靜、祥和的狀態,梁武帝一生信佛,他就是在用一種甯靜的狀態,給他的國民做出表率,但是最後因爲軍民叛亂,他的國家垮掉了,這給了我們一個啓示,甯靜也是需要智慧的,要示人甯靜與祥和,而不是示人軟弱。甯靜與祥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修養,展示著我們豐富的精神世界。“善”就是要有一顆向善之心,時時做利益他人的事。能靜和能爲善的人生是最幸福的。
《金剛經》開篇即說:“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是佛陀講經的場景,整個過程如流水一般甯靜祥和,佛陀安詳地坐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裏開壇講經,衆比丘紛紛入座,大家各入其位,秩序井然,這是多麼祥和的景象,像山間流淌的小溪,安詳地流出叢林,流過平原田野,最終彙入大海。這是一個流動的景象,卻能喚起我們內心的甯靜。
一個人只要安住自己的心,不管他在做什麼,打坐也好,走路也好,吃飯也好,你都能感覺到他身上的那份甯靜、祥和和自在。包括信佛,我也提倡大家甯靜、安詳和自在地去信奉,不要一時驚喜一時哀戚、一時熱烈一時淡漠,要以最虔誠的心,最恰當的方式來信仰,這其實就是一種中道,只要具備這種品德,生活中所有不如意的事情都會過去,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所有煩惱都能放下。
《金剛經》裏的每一句話,我們都可以解讀出千百條的含義,每一句話都能影射出生活的萬般現象,我們讀完這部經,再去看平時看慣了的事情,你會發現一切都是另外一番景象,你的世界不再烏煙瘴氣,反而充滿著清新的空氣,藍天白雲、小橋流水,都充滿著無限的活力。我們所有對生活的感悟,都來源于我們有一顆安著之心。安住自己的心,這句話聽起來是那麼的簡單,卻又是那麼的遙不可及,之所以遙不可及,是因爲我們的心總是飄來飄去,安不下來,我們總是妄念紛飛,以致迷失自己,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一個人若沒有安住他的心,給他再多的名聲和財富他都不會滿足,一個人的快樂跟物質的多少並沒有必然聯系,反過來講,我們的痛苦也跟我們擁有多少物質也沒有必然聯系,快樂和痛苦都是由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來決定的。比如你經過自己的努力,買了房子車子,手中還有十萬塊錢存款,你衣食無憂,生活寬裕,已經是一個小康之家了,可倘若你的心不安著,硬是要跟那些房子有幾十套、車子有幾十部、存款上億的人比,你自然會覺得自己活得一無是處,這樣看低自己,幸福感從何而來。反過來講,倘若你跟那種沒車沒房還負債累累的人相比,你難道不比他們幸福嗎?所以生活幸不幸福,不在于你擁有多少,而在于你怎麼去看待擁有,少計較,多奉獻,這樣的人生是最幸福的。
我們要把《金剛經》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好好經營我們的生活,打開我們的心量,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去解讀世間萬物,你能做到這些,那麼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什麼事情可以難得到你,你的心也不會被外境所左右。當你的心安住了,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太圓滿了,你什麼都不缺,你也可以什麼都不要,吃飯哪怕只喝粥你也能喝得很香甜。很多東西都是這樣,你越想得到的時候,越是得不到,你越不想得到的時候,你得到的會越多。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要是有一個人,你一買什麼新東西他就在你面前抱怨爲什麼你有他沒有,時間一長,你看見他都會把東西藏起來,不給他看見,而另外一個人明明很喜歡這個東西,但是你送給他他卻不要,這個時候你就會越想把東西送給他。
感恩,幸福之始
我根據我遇到的一些情況總結出一個經驗,別人送我東西,即便我不想要,也會收下來,因爲我越是說不要,他們越是要送給我,拒絕他們,其實是拒絕了他們做布施的一個機會,也是拒絕他們的一番好意,這樣顯得對人不尊敬。所以我一般會感激地接受他們的贈與,然後想盡辦法去回報給他們。別人送禮物給我們,是他們的一個心意,我們要抱著感恩的心去接受和回報他們,人有感恩的心會讓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美好,在這個世間,每個人都在爲別人付出,同時每個人都在接受別人的付出,因此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感恩。就像我今天給大家講經,表面上看是我在傳授知識給你們,事實上我對你們也有著深深的感恩,因爲你們聚到這裏,我才有機會把我的所學所知講出來跟大家分享,我在講經的同時,自己也是一種進步,還要感謝你們把時間奉獻在這裏,感謝你們把心安在這裏,感謝你們爲香海所做的一切。
人跟外界發生聯系,很多時候都是因爲我們奉獻了別人,或者接受了別人的奉獻,奉獻別人,我們會成爲大德。爲別人付出跟母親帶孩子的道理是一樣的,有的母親覺得帶孩子是件很苦惱的事情,沒有一天能睡個好覺,連吃飯也沒有半刻的安甯。那是因爲她沒有看到帶孩子的快樂,有一個母親跟我講,每天早上醒來看見自己的小寶寶躺在身邊呼呼入睡,是一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那種做母親的幸福感就會從心底升起來了,從這個角度來講,你說是母親爲孩子付出呢,還是孩子爲母親帶來了人生的快樂和意義?也許沒有這個孩子,這個家庭不會有那麼幸福圓滿,這個母親不會磨出那麼好的脾氣性格。帶孩子其實是爲人父母的一個使命,因爲有這個使命,生命變得更有意義。
我們在生活中待人待事也要有一顆感恩之心,不能認爲付了錢在餐廳吃飯就可以隨意辱罵服務員,付了錢打車就可以對司機指手畫腳,不要認爲你花了錢,別人對你的服務就是理所應當的,你就是主人,在這個世間,誰也不是誰的主人,人的主人只有自己。別人服務了你,你感謝他,誇贊他,他會把這份好心情傳遞給下一位客人,同樣你下次再來,他也會報給你更燦爛更溫馨的笑臉。贊美別人,以微笑示人,也是一種布施,這種布施的功德絲毫不亞于物質上的布施。
敬畏,博愛之始
很多人對佛教的真谛不理解,他們不理解爲什麼不可以殺生?爲什麼對人和動物乃至世間萬物都要有一顆敬畏之心?不知道放生的意義,認爲佛教裏的很多教理教義是沒有道理的。事實上你認爲這些東西不可理喻,僅僅是因爲你不知道它們存在的意義。比如放生,學過生物的人都知道保持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性,現在很多河流汙染嚴重,魚類大量死亡,或者受到過量捕撈,原有的生態系統受到破壞,這將導致食物鏈的斷裂,以致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放生,從科學的意義上講不正是在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嗎?不正是在喚醒人們對生命的敬畏和對環境的愛護嗎?
我有一個朋友,他去印度旅遊,見一些地方有祭拜古樹的習俗,回來後他跟我說,那些地方的人太落後了,很迷信。我跟他說,你千萬不要覺得人家這樣做是迷信,那些樹長在那裏上千年,對那個地方的土地、氣候、水源、乃至整個環境都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如果沒有那棵樹,說不定會起山洪、會出現泥石流,它影響著當地人的起居生活,人們對它抱有…
《離相求事者須降伏其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