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相求事者须降伏其心
贤宗法师于般若禅修营开示
杨正雄整理
住心,修行之始
《金刚经》所讲的是般若境界,般若是一种悟道了脱的智慧之法,要了解它,就要打破我们以往对事物表相上认识的障碍,达到空净状态,所以《金刚经》不仅是一门让我们获得智慧的法门,同时也是一门培植福报的法门。智慧和福报是相辅相成的,有智慧就能培养更多的福报,没有智慧,福报也会在你头上一点点消失。
般若智慧对我们来讲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我们要怎样把它运用到生活中?怎样把经文教义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来完善我们的人生?这是一门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探讨的学问,我们可以从《金刚经》里面找到答案,它给了我们一个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解读世界的方法。我们都想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活得快乐、健康、自在和心想事成,可事实上我们越是希望得到什么,结果却越是得不到。
《金刚经》云:“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你坐在这里听课的时候,是不是把所有的事情都放下了,把心安在了当下?你的身心有没有达到那种宁静祥和的状态,你内心的思想境界是不是像水一样一波不起?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安住心,不要整天忙些什么都不知道,在家的时候想着公司的事,在公司的时候想着家里的事,和老婆在一起想着独自出去旅游,独自出去旅游了又想着和老婆在一起,这样子的话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乐在其中,吃饭感觉不到饭菜的香味,和朋友聚会感觉不到友情的温馨,这样的人生且不是很无味?所以我们要把三心二意的心收回来,把纠结的眼神收回来,把波动的情绪收回来,放下一切妄想,用自在的心去观看世间一切,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句话体现出一种大智慧,但是再至理的名言,如果你没有达到相应的境界,你很难理解它的意思。就像穿衣服,同一件衣服穿在不同的人身上感觉就不一样,并不是说只要是好衣服穿谁身上都好看,关键是这件衣服要跟你的身材搭配,符合你的气场。人的气质不是看你穿戴的衣服和首饰有多名贵,而是你的内在修养有多高,高雅的气质都是从人的内心散发出来的。而气质的培养,是从人的各个方面的行为中展现出来的。我们只要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就会发现,最美好的事物并不意味着是世上最名贵的事物,而是与周围坏境最搭配、或者最适合你的事物。美好的事物必然是协调的,但是我们的内心要宁静柔和,才能感受到那份协调,如果总是心猿意马,不管看到什么东西总是很浮夸。因此我们要安住自己的身心,展现出一种沉稳、具有定力的磁场,能给人一种泰山压顶屹立不倒的感觉。
人生有两种状态是最好的:第一是静,第二是善。“静”就是保持宁静、祥和的状态,梁武帝一生信佛,他就是在用一种宁静的状态,给他的国民做出表率,但是最后因为军民叛乱,他的国家垮掉了,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宁静也是需要智慧的,要示人宁静与祥和,而不是示人软弱。宁静与祥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修养,展示着我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善”就是要有一颗向善之心,时时做利益他人的事。能静和能为善的人生是最幸福的。
《金刚经》开篇即说:“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是佛陀讲经的场景,整个过程如流水一般宁静祥和,佛陀安详地坐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开坛讲经,众比丘纷纷入座,大家各入其位,秩序井然,这是多么祥和的景象,像山间流淌的小溪,安详地流出丛林,流过平原田野,最终汇入大海。这是一个流动的景象,却能唤起我们内心的宁静。
一个人只要安住自己的心,不管他在做什么,打坐也好,走路也好,吃饭也好,你都能感觉到他身上的那份宁静、祥和和自在。包括信佛,我也提倡大家宁静、安详和自在地去信奉,不要一时惊喜一时哀戚、一时热烈一时淡漠,要以最虔诚的心,最恰当的方式来信仰,这其实就是一种中道,只要具备这种品德,生活中所有不如意的事情都会过去,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所有烦恼都能放下。
《金刚经》里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可以解读出千百条的含义,每一句话都能影射出生活的万般现象,我们读完这部经,再去看平时看惯了的事情,你会发现一切都是另外一番景象,你的世界不再乌烟瘴气,反而充满着清新的空气,蓝天白云、小桥流水,都充满着无限的活力。我们所有对生活的感悟,都来源于我们有一颗安著之心。安住自己的心,这句话听起来是那么的简单,却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之所以遥不可及,是因为我们的心总是飘来飘去,安不下来,我们总是妄念纷飞,以致迷失自己,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一个人若没有安住他的心,给他再多的名声和财富他都不会满足,一个人的快乐跟物质的多少并没有必然联系,反过来讲,我们的痛苦也跟我们拥有多少物质也没有必然联系,快乐和痛苦都是由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来决定的。比如你经过自己的努力,买了房子车子,手中还有十万块钱存款,你衣食无忧,生活宽裕,已经是一个小康之家了,可倘若你的心不安著,硬是要跟那些房子有几十套、车子有几十部、存款上亿的人比,你自然会觉得自己活得一无是处,这样看低自己,幸福感从何而来。反过来讲,倘若你跟那种没车没房还负债累累的人相比,你难道不比他们幸福吗?所以生活幸不幸福,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怎么去看待拥有,少计较,多奉献,这样的人生是最幸福的。
我们要把《金刚经》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好好经营我们的生活,打开我们的心量,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解读世间万物,你能做到这些,那么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得到你,你的心也不会被外境所左右。当你的心安住了,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太圆满了,你什么都不缺,你也可以什么都不要,吃饭哪怕只喝粥你也能喝得很香甜。很多东西都是这样,你越想得到的时候,越是得不到,你越不想得到的时候,你得到的会越多。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要是有一个人,你一买什么新东西他就在你面前抱怨为什么你有他没有,时间一长,你看见他都会把东西藏起来,不给他看见,而另外一个人明明很喜欢这个东西,但是你送给他他却不要,这个时候你就会越想把东西送给他。
感恩,幸福之始
我根据我遇到的一些情况总结出一个经验,别人送我东西,即便我不想要,也会收下来,因为我越是说不要,他们越是要送给我,拒绝他们,其实是拒绝了他们做布施的一个机会,也是拒绝他们的一番好意,这样显得对人不尊敬。所以我一般会感激地接受他们的赠与,然后想尽办法去回报给他们。别人送礼物给我们,是他们的一个心意,我们要抱着感恩的心去接受和回报他们,人有感恩的心会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在为别人付出,同时每个人都在接受别人的付出,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感恩。就像我今天给大家讲经,表面上看是我在传授知识给你们,事实上我对你们也有着深深的感恩,因为你们聚到这里,我才有机会把我的所学所知讲出来跟大家分享,我在讲经的同时,自己也是一种进步,还要感谢你们把时间奉献在这里,感谢你们把心安在这里,感谢你们为香海所做的一切。
人跟外界发生联系,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我们奉献了别人,或者接受了别人的奉献,奉献别人,我们会成为大德。为别人付出跟母亲带孩子的道理是一样的,有的母亲觉得带孩子是件很苦恼的事情,没有一天能睡个好觉,连吃饭也没有半刻的安宁。那是因为她没有看到带孩子的快乐,有一个母亲跟我讲,每天早上醒来看见自己的小宝宝躺在身边呼呼入睡,是一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那种做母亲的幸福感就会从心底升起来了,从这个角度来讲,你说是母亲为孩子付出呢,还是孩子为母亲带来了人生的快乐和意义?也许没有这个孩子,这个家庭不会有那么幸福圆满,这个母亲不会磨出那么好的脾气性格。带孩子其实是为人父母的一个使命,因为有这个使命,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我们在生活中待人待事也要有一颗感恩之心,不能认为付了钱在餐厅吃饭就可以随意辱骂服务员,付了钱打车就可以对司机指手画脚,不要认为你花了钱,别人对你的服务就是理所应当的,你就是主人,在这个世间,谁也不是谁的主人,人的主人只有自己。别人服务了你,你感谢他,夸赞他,他会把这份好心情传递给下一位客人,同样你下次再来,他也会报给你更灿烂更温馨的笑脸。赞美别人,以微笑示人,也是一种布施,这种布施的功德丝毫不亚于物质上的布施。
敬畏,博爱之始
很多人对佛教的真谛不理解,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不可以杀生?为什么对人和动物乃至世间万物都要有一颗敬畏之心?不知道放生的意义,认为佛教里的很多教理教义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你认为这些东西不可理喻,仅仅是因为你不知道它们存在的意义。比如放生,学过生物的人都知道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现在很多河流污染严重,鱼类大量死亡,或者受到过量捕捞,原有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这将导致食物链的断裂,以致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放生,从科学的意义上讲不正是在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吗?不正是在唤醒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环境的爱护吗?
我有一个朋友,他去印度旅游,见一些地方有祭拜古树的习俗,回来后他跟我说,那些地方的人太落后了,很迷信。我跟他说,你千万不要觉得人家这样做是迷信,那些树长在那里上千年,对那个地方的土地、气候、水源、乃至整个环境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如果没有那棵树,说不定会起山洪、会出现泥石流,它影响着当地人的起居生活,人们对它抱有…
《离相求事者须降伏其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