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斋心一味,修福十种
贤宗法师于般若修炼团队开示
杜柯整理
上节课我们讲到二十八品,学习袁了凡先生告诉我们的十种聚集福报的方法,后来,我又看到弘一法师讲的十种福报之修持法,现在,我想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弘一法师讲的十种福报,可以作为我们修行之镜鉴:第一,虚心。第二,慎独。第三,宽厚。第四,吃亏。第五,寡言。第六,不说人过。第七,不文己过。第八,不覆己过。第九,闻谤不辩。第十,不嗔。
说到弘一法师,他是中国律宗的复兴人,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流风遗韵,波及深远,为近代以来不可多得的四大高僧之一。但他在出家之前,原是一个大艺术家,写诗、作画、谱曲、演戏,无所不通,无所不精,当时就名满天下,实在羡煞人也。不过一般人万万想不到的是,他正值艺术的华丽鼎盛之年,却寂然出家。
出家后,他不再是一个艺术家,一改散漫为严谨,严守戒律,修持律宗,终成一代高僧。
我曾看到有文章记载,弘一法师去别人家里做客,落座之前都要把藤椅抖一抖。人家很不理解:诶?我的藤椅没有问题,为什么要抖一抖呢?当时不熟悉不好去问,后来熟悉了再问,他说,藤椅容易生虫子,我怕有虫子藏在里面,坐上去压死了,所以要抖一抖。由此之一斑,可以窥见其持戒是多么精严!
在座的每一位,我们于正信佛法的前提下,要想培植自己的福报,就要去借鉴这十个方面,把它当作一把尺子,随时随地丈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是便可以掘开福源,壮大自己的福报。
第一、虚心
第一, 虚心。一个缺少福报,德性浅薄,不能跟别人很好相处的人,说明他的内心非常促狭逼仄,我执太重,那点仅有的空间只够他自己心性来生长,没有多余的空气和阳光来涵养别人;相反,一个德土深厚、福报隆盛之人,一定是一个心胸非常开阔,非常包容,非常接纳之人,这一类人,他才有绵绵不绝用之不尽的福报。所以《易经》上讲“厚德载物”,厚德,方能载物,就是这样一个原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缺点,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世间万物正因为有其缺陷,所以才需要成长和修正自己。可是,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的问题,从来没有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是一种向外看的、本末倒置的观察法,人,应该反观自照反躬自责,只有这样去觉察自己,在修行的道路上,才能不断成长、进步和自我蜕变。但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虚心,首先是把心放空,心空出来了,方能容纳万事万物。所以“虚心”的修炼,它应该是个“动词”,就是不断地排除自己心中芜杂之物的过程。当你的心,像虚空一样无尽的时候,想一想,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打击到你伤害到你?譬如有人手持一把刀,对着墙壁,对着桌子,对着一块幕布,狠刺过去,可能把它刺破。但是你对着虚空刺,虚空会受到伤害吗?不会的。那我们与别人交往中之所以能受到伤害,因为我们自己就是铜墙铁壁,我们自身就是障碍物。人的惯性思维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最重要,最注重自己的感受,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必然造成很多矛盾和冲突。因为你以“自我”为中心,对方也以“自我”为中心,我我相对,狭路相逢,互不想让,必然造成损伤。很简单,如果你对着一个影子挥以老拳,即使把你累的汗如雨下,影子也会无动于衷,因为它是虚的。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你若能把自己塑造的像虚空一样没有障碍,那么,任何人都伤害不到你,你也可以渗透到任何地方去。
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成长,是因为它有空隙可以不断裂变,实际上那个空隙就是虚心。好比人刚生下来那么一点大,后来不断扩张、生长,我们的骨头、头颅、肌肉、皮肤的细胞都在不断分裂,蜕变,衍伸,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有空隙供它生长,如果我们把它禁锢到一个木匣子里,它怎么生长呢?同样的道理,人之品性想不断成长,就要不断把心打开,腾出空间。
为人处事,经营家庭,或者打拼事业,你希望达到一种理想的结果,首先就要把自己的心修的像虚空一样开阔无尽,那样你就可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涵育万物,还可以站在万物的至高点上,去看待你自己。站在至高点是什么呢,从事物的开始看到事物的终结,从你的未来看到你的当下,从一期生命看到无量的生死。当你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人间万有时,你就成为这个世间的第一义者,也就是佛法中说的“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是指至高无上圆满究竟之真理。因为它是从事物的成住坏空,人的生老病死,月的阴晴圆缺,去看待世间一系列变化过程,它的开始和终结。宇宙万物,尽管纷纭繁复层出不穷变化无尽,可是都由这个简单的主题贯穿始终,它是一条不变的金线。
倘若任何事物我们都能从这种高度去看待,你会发现,什么东西皆在你的掌控之列。每一个朝代,有崛起、兴盛、衰落和消亡,每一个组织,有肇始、发展、衰败和弥散的过程,这就像我们人有幼年、青年、壮年和老年,一年四季有春夏秋冬一样。我们去读历史,以这种成住坏空的宇宙观来摄受自己,体验生命的过程,我们就发觉自己也在无常的范畴里面存在和发展,是宇宙的一分子。当你没有这样一双通透的眼睛看待世间时,我们就被世间的很多东西所困扰,走不出来。以后有空了,去跟你的爷爷奶奶说说话,了解一下他们年轻的时候做了什么,壮年时候做什么,老了以后又做什么,现在在做什么,他们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明天,他们的昨天就是我们的现在,用这种思维高度来省觉、观照自己,你就发现,从现在开始,你没有什么看不开,没有什么放不下。真正地勘破这种假相之后,明白世间不过是一个梦幻泡影的过程而已,一方面常流不净,一方面常驻不灭,拿佛教的话说就是,知道性空相有,又不离实相,不以空废有,又不执有碍空。那么,我们采取的正确姿态应该是:执而不着,活在当下。这就告诉我们要随顺一切,需要注意的是,顺其自然并不代表无所作为,顺应当下也不等于放弃努力。所以我们要做到不即不离,不住不着;事来则应,事过即静。
请记住,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就没有任何人可以给你烦恼。真正地秉持这样一种理念去行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困扰到你?钱钟书先生说婚姻是围城,人生也是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但是我们想想,这个围城是谁造的?正因为我们给自己设置了心的篱笆,所以造就了思想的围墙——局限和隔膜。其实人和人之间又有什么区别,所有的阻隔、屏障都是人为造成的。
虚空的另一层含义是谦虚,与傲慢相对。一个人表现出贡高我慢、不够谦虚,也是源于他内心寄存的东西太多,以此为是,故而他的内心不够空灵,盛载不了太多东西。这些东西其实都是“我执”。为什么说这些东西只是暂时的“寄存”呢?因为你无论拥有什么,功成名就,财色名利,站在世间缘起法角度看,无不是幻生幻灭,过眼烟云。在此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上沾沾自喜,迷失掉自己,丧失了自己清净的本性,实乃最大的悲哀。
所以在《易经》中,只有一卦六爻皆吉,它就是谦卦。傲慢高山,不生德水。唯有把我们的傲慢之心,不可一世之心,高高在上之心收回来,返璞归真,时刻保持归零心态,你才能承载起那种财富、名望、地位和权力,才可以拥有大福报的馈赠。否则,你很快就被颠覆了,这犹如踩跷跷板一样,那些外在的东西越高,你的内心就要越低,这样才能保持平衡。故而想要培福、惜福,就必须收敛、谦和,用这样一种“水低为海,人低为王”的姿态去修炼自己,常常使自己处于心虚而能生万法的状态。
人常说“唯道集虚”,道是最虚的,由此可以容纳一切。它隐而不显,看上去空落落,就像不存在一样,但它却是最强大的,可以主宰一切。
第二、慎独
第二,慎独。我们在家里打坐,实际上打坐即是慎独,即是锻炼一个人与自己相处的能力。慧能大师说:无嗔就是持戒,清静就是出家。究其所以,修行要在生活的五欲六尘这个大染缸中浸泡。那么,打坐的时候,我们心不外驰,清静,安逸,喜悦,光明,看心观静,对境练心,就是一种“慎”的功夫,一种“独”的功夫。
其实慎独是古代儒家修炼的基本科目。俗话说:与人相处时守口,与己相处时守心。这很关键,有的人独自坐下来,便烦恼丛生,内心充斥了各种负面情绪,如泉水一样一股脑往外冒,止都止不住,这便是守心的功夫不到家。《弟子规》说:入虚室,如有人,执虚器,如执盈。意思是,我们的言行举止都要合乎礼仪规范,进入虚空的房间,像进入有人的房间一样;手中拿着空的盛物之器,就像拿着盛满东西的器物一样。为什么要这样呢,以我们凡夫的眼光看来不是很迂腐吗?其实儒家修身的本质意在告诉我们,有人和没人都一个样,你不能有人时文质彬彬,没人时满口脏话,公共场合知书达理,私下里却像个泼妇。这种修身,就出了问题。
修行,一定要和我们的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的人,有了一点地位,一点名气,一点金钱,就自我感觉良好,不可一世,仿佛天下人见了他都要向他讨好、向他鞠躬一样。还有的人本来起点很低,通过苦苦奋斗,好不容易有了一点成绩,出人头地,觉得我就应该扬眉吐气,高高在上了,便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对于那些以前不太看中他的人,更是大加打击,嘲笑挖苦,以解心头之恨。这样做的时候,他没有看清一个事实,就是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无常变迁、流动不居的,有一天,你的金钱和地位可能消失,好比官场上很多位高权重的人,退休后就门可罗雀无人理睬一样。得到往往是失去的起点。爬的高,常常跌的重,事物的至理从来如此。与其到那一天灰头土脸,不如现在就给自己留一步退路。再说,那些暂时不如你的人,也未必一直不如你,根据事物的运行法则,物极必…
《弘一法师:斋心一味,修福十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