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诸相非相是名真相

  诸相非相是名真相

  贤宗法师于般若禅修营开示

  杨正雄整理

  威仪寂静分

  《金刚经》第二十九品:威仪寂静分。经云:“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佛在世的时候,他的弟子看到他在说法,就问他:在我对面这个人是不是如来?佛说:不是。如果有人认为如来是若来若去,若坐若卧的,那这个人一定是不理解佛的义理,如来是无所来也无所去的,他没有身体,没有生死,没有念想和生灭,如如不动,是名如来。佛的名号有十多种,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等等,这十个是比较常用的名号。

  如至而来,如至而住,如至而行,如至而化,从来没有来过,也从来没有去过,本来如此,如如不动,就是如来,这实际也是世间万物的本来面目。比如你的痛苦来自哪里,是别人给你的还是从你的内心升起的?为什么别人骂你的时候你会生气,而别人夸你的时候你会高兴?你的那种喜怒哀乐的情绪是谁把它掀起来的?你内心的不平衡是谁引起的?为什么外界会干扰到你?

  禅宗有一句话:“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我非常喜欢这句话,经常把它写下来挂在房间里,时时观照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时刻朝着那个方向去做了。慧能大师离开世间时给后人留下一首歇子: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六祖坛经》背后就有这四句话。意思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善了,心里不要想着这件事,心中自在坦然,不造恶,要念念清净,心不染著。在一个开悟的人心中,世间没有善恶、好丑、生灭、有无和真假之分,他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虚妄的,这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意思。本来你的自心是清净圆满的,怎么会被外境所染著呢?为什么内心会升起无限的痛苦?那是因为你的内心被外相牵着走了,你对好的东西产生了贪恋,对坏的东西产生了嗔恨。

  我们做企业,表面上是产品和人才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企业家内心的竞争。一个企业的领头者,他内心对世界的解读和他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决定着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认知往前推,就是使命感和文化,什么样的文化吸引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创造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产品创造什么样的市场,同样的,什么样的使命感决定着什么样的方向和规模,所以究根结底,真正的竞争力是企业家内心的强大和高远。企业家要朝这条道上不断去修炼自己,你的道行有多高,你就能打开多大的市场。很多企业家都没有把心思放在提高自身修养上,而是绞尽脑汁做价格上的竞争,看见别人降价,他也跟着降,而且降得更厉害,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竞争,争到最后,大家鱼死网破,亏得血本无归。

  有些行业人满为患,大家还在拼命往里边挤,不断勾心斗角,而有些行业却无人涉足,大家都不去分那一杯羹。如果涉足一个对手较少的行业,没有人跟你竞争,你自己跟自己竞争,自我革新和进步,这样你就是在修炼自己。所以如来所蕴含的世间真谛就是要我们透过事物的相来看它的本质,事物的相都是虚妄的,其本质才是真是的,这是所有人都应该去修行的过程。

  以上是对“如来”这个名号的阐释,如来还有别的名号。第二个:应供,意思是受人天供养,如来消除人的烦恼,使人摆脱六道轮回,拥有无上福报,如来是三德的圆满,三德是指佛果位所具足之三种德相,“智德、福德,厚德”。因此他值得人们去供养,他的福报像海水一样,取之不尽,世人去供养他就会得到巨大的福报。第三个:正遍知,又叫正等正觉,如来不但知诸法相空,也了知一切因果,世间之内,世间之外,宇宙中的一切他都无所不知。第四个:明行足,即三明、五行都圆满具足,证得三明以后,就能智慧具足,修持五行以后,就能福德具足,如来福慧双运,究竟圆满。第五个:善逝,如来成就极乐安稳,无艰无难,往趣妙法;又教化一切众生,能为之说法,断除世间一切烦恼愚痴根顶,使其永不生法,所。

  第六个,世间解,如来具足彻悟宇宙一切真相的智慧,对世间万物的理解都达到了究竟圆满的境界。第七个:无上士,如来具有至高无上的智慧,在众生中没有能超过他的人,他在诸法中涅槃无上,在诸果中无上正觉。第八个:调御丈夫,丈夫就是这个世间的济度者,是无量的象征,如来以柔软、刚强并用的方式调御世间一切可调御之人,那样一个丈夫对世间一切都能用最好的方法进行协调和驾驭。第九个:天人师,如来不仅是是人类最好的导师,也是天人最好的导师,在他生前十四五年的传教生涯里,他教导度化了无数弟子,使他们征得解脱。第十个:佛,佛即“觉者”,是自觉,觉他,觉行的三觉圆满。如来别的名号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介绍了,大家对此有个了解就行,学佛,最重要的还是学习佛的真谛。

  佛是世间的觉者,作为一名佛弟子,我们要向着佛的方向去努力,做到自觉,觉他,觉行的圆满。学佛就要学佛的智慧,学佛的布施,去圆满完成自己的人生。可以说,佛教既是宗教,又是非宗教,既是哲学,又是非哲学。佛教告诉我们的是人间的真相,我们要走向未来,就要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真相,这个真相是什么?就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我们要打破事物的相,去看它们的本质,以获得无上智慧,达到正等正觉的境界,佛法就是这个探索过程中的一个有效的指引,我们应当遵循佛陀的教义,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前进。

  《金刚经》从始至终都是在教导我们如何破除法相,使我们达到觉悟,所以你们来这里听课,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佛教,更要让自己有所觉悟,要对人生有一种新的认识,回去后还要不断改变和提升自己,学佛是一生的修行,要把它当成一种习惯每天加以坚持。我年轻的时候每天都会把它读上一遍,那时虽然不能完全明白它的意思,但是随着阅历的增加,我从它里面得到的收获越来越多,当我给你们讲这门课时,实际上又把它从新解读了一遍,对里面的每一句话又有了深刻的体会。这就是经典,经典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它像美酒佳酿一样越沉越香,你无论身处何种状态,都能从里面读出新意,得到益于人生的收获,而《金刚经》则是经典中的经典。

  一会理相分

  《金刚经》第三十品:一会理相分。经云:“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者何?”“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这段经文里面涉及两个概念:微尘和一合相。微尘就是对世间万物相上的认识,我们看到房子、桌子、椅子等等,所有的物体,都是微尘众。物质世界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可以把它无限分割下去,以前人们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原子,可后来证实原子还可以分解成夸克,按照这个原理分析,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夸克还可以进一步分解成更小的微粒,所以相上的东西是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存在的。物理学上说,这个世界每天都会有千万个弱小粒子从我们的身体里穿过,速度很快,体积很小,靠人的感觉器官根本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有些科学家就根据这个原理构想出了人体发射机,就是把人的身体分解成无数个微粒,通过特定装置,从一个地方发送到另一个地方,再组装起来,像发微信一样,这边发了,那边就能收到。其实类似的东西在佛法里面也有,中阴身大家知道吗?他投胎的时候能穿越一切障碍物,以超越光的速度瞬间抵达任何地方。

  我们没有见过的东西,很多人就认为是假的,不可信,那些古代神话小说里描述的东西,我们也认为是迷信,其实那只是我们没有认识到它们的存在而已,就像科幻电影里描述的那些东西,我们现在认为是虚幻,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就会变成现实。佛法里讲的东西大家不要觉得奇怪,其实世界本来就是这样,只不过现在的科学还不能一一去证明,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真相会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

  现在有个问题,这个世界很多固有的东西,比如房子、金钱、名利、地位、身体、亲情等等,本来是变化无常的,却被我们当作固定不变的,是虚妄的,却被我们当作是永恒的,总是执着于它们。当你执着于世间一切事物的相时,它们就成了你人生的枷锁,紧紧捆绑着你,使你的身心得不到自在。人的不快乐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我们错误地解读了这个世界,当我们认为一个东西是永恒的时候,我们就会贪著于它,造成身心的极大束缚。

  我前两天看过一篇科普类文章,说银河系的结构跟我们头脑的结构非常相似,有人推断说我们的头脑其实就是一个完整世界,它跟千百万亿颗星球所构成的宇宙的规律是一样的,这其实就是宇宙万物归于一的道理,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这个叫做世间万法存在之“道”,一即是道,道即是一,事物的面目本来如此,当你认识到“道”的层面,你就能通达一切,所以说,我们要读懂《金刚经》,就要读懂世界的本来面目,读懂事物之间相通的那个“道”。我们如果能参透这个道理,从今天开始,我们的人生将会焕然一新。当然你首先要有这个福报,没有相应的福报你证悟不到那种状态,你达不到那种高度,打不开那种嫌疑。

  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不管世间法还是非世间法,有相无相,都是这样,所以叫一合相。我们人体的“色受想行识”,也是因缘和合的一个组合体,我…

《诸相非相是名真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