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諸相非相是名真相

  諸相非相是名真相

  賢宗法師于般若禅修營開示

  楊正雄整理

  威儀寂靜分

  《金剛經》第二十九品:威儀寂靜分。經雲:“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佛在世的時候,他的弟子看到他在說法,就問他:在我對面這個人是不是如來?佛說:不是。如果有人認爲如來是若來若去,若坐若臥的,那這個人一定是不理解佛的義理,如來是無所來也無所去的,他沒有身體,沒有生死,沒有念想和生滅,如如不動,是名如來。佛的名號有十多種,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等等,這十個是比較常用的名號。

  如至而來,如至而住,如至而行,如至而化,從來沒有來過,也從來沒有去過,本來如此,如如不動,就是如來,這實際也是世間萬物的本來面目。比如你的痛苦來自哪裏,是別人給你的還是從你的內心升起的?爲什麼別人罵你的時候你會生氣,而別人誇你的時候你會高興?你的那種喜怒哀樂的情緒是誰把它掀起來的?你內心的不平衡是誰引起的?爲什麼外界會幹擾到你?

  禅宗有一句話:“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我非常喜歡這句話,經常把它寫下來挂在房間裏,時時觀照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時刻朝著那個方向去做了。慧能大師離開世間時給後人留下一首歇子: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六祖壇經》背後就有這四句話。意思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爲善了,心裏不要想著這件事,心中自在坦然,不造惡,要念念清淨,心不染著。在一個開悟的人心中,世間沒有善惡、好醜、生滅、有無和真假之分,他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虛妄的,這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的意思。本來你的自心是清淨圓滿的,怎麼會被外境所染著呢?爲什麼內心會升起無限的痛苦?那是因爲你的內心被外相牽著走了,你對好的東西産生了貪戀,對壞的東西産生了嗔恨。

  我們做企業,表面上是産品和人才的競爭,但歸根結底是企業家內心的競爭。一個企業的領頭者,他內心對世界的解讀和他對人生價值的看法,決定著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種認知往前推,就是使命感和文化,什麼樣的文化吸引什麼樣的人才,什麼樣的人才創造什麼樣的産品,什麼樣的産品創造什麼樣的市場,同樣的,什麼樣的使命感決定著什麼樣的方向和規模,所以究根結底,真正的競爭力是企業家內心的強大和高遠。企業家要朝這條道上不斷去修煉自己,你的道行有多高,你就能打開多大的市場。很多企業家都沒有把心思放在提高自身修養上,而是絞盡腦汁做價格上的競爭,看見別人降價,他也跟著降,而且降得更厲害,這樣就形成一種惡性競爭,爭到最後,大家魚死網破,虧得血本無歸。

  有些行業人滿爲患,大家還在拼命往裏邊擠,不斷勾心鬥角,而有些行業卻無人涉足,大家都不去分那一杯羹。如果涉足一個對手較少的行業,沒有人跟你競爭,你自己跟自己競爭,自我革新和進步,這樣你就是在修煉自己。所以如來所蘊含的世間真谛就是要我們透過事物的相來看它的本質,事物的相都是虛妄的,其本質才是真是的,這是所有人都應該去修行的過程。

  以上是對“如來”這個名號的闡釋,如來還有別的名號。第二個:應供,意思是受人天供養,如來消除人的煩惱,使人擺脫六道輪回,擁有無上福報,如來是叁德的圓滿,叁德是指佛果位所具足之叁種德相,“智德、福德,厚德”。因此他值得人們去供養,他的福報像海水一樣,取之不盡,世人去供養他就會得到巨大的福報。第叁個:正遍知,又叫正等正覺,如來不但知諸法相空,也了知一切因果,世間之內,世間之外,宇宙中的一切他都無所不知。第四個:明行足,即叁明、五行都圓滿具足,證得叁明以後,就能智慧具足,修持五行以後,就能福德具足,如來福慧雙運,究竟圓滿。第五個:善逝,如來成就極樂安穩,無艱無難,往趣妙法;又教化一切衆生,能爲之說法,斷除世間一切煩惱愚癡根頂,使其永不生法,所。

  第六個,世間解,如來具足徹悟宇宙一切真相的智慧,對世間萬物的理解都達到了究竟圓滿的境界。第七個:無上士,如來具有至高無上的智慧,在衆生中沒有能超過他的人,他在諸法中涅槃無上,在諸果中無上正覺。第八個:調禦丈夫,丈夫就是這個世間的濟度者,是無量的象征,如來以柔軟、剛強並用的方式調禦世間一切可調禦之人,那樣一個丈夫對世間一切都能用最好的方法進行協調和駕馭。第九個:天人師,如來不僅是是人類最好的導師,也是天人最好的導師,在他生前十四五年的傳教生涯裏,他教導度化了無數弟子,使他們征得解脫。第十個:佛,佛即“覺者”,是自覺,覺他,覺行的叁覺圓滿。如來別的名號由于時間關系就不一一介紹了,大家對此有個了解就行,學佛,最重要的還是學習佛的真谛。

  佛是世間的覺者,作爲一名佛弟子,我們要向著佛的方向去努力,做到自覺,覺他,覺行的圓滿。學佛就要學佛的智慧,學佛的布施,去圓滿完成自己的人生。可以說,佛教既是宗教,又是非宗教,既是哲學,又是非哲學。佛教告訴我們的是人間的真相,我們要走向未來,就要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的真相,這個真相是什麼?就是宇宙萬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我們要打破事物的相,去看它們的本質,以獲得無上智慧,達到正等正覺的境界,佛法就是這個探索過程中的一個有效的指引,我們應當遵循佛陀的教義,沿著正確的方向去前進。

  《金剛經》從始至終都是在教導我們如何破除法相,使我們達到覺悟,所以你們來這裏聽課,不僅僅是爲了了解佛教,更要讓自己有所覺悟,要對人生有一種新的認識,回去後還要不斷改變和提升自己,學佛是一生的修行,要把它當成一種習慣每天加以堅持。我年輕的時候每天都會把它讀上一遍,那時雖然不能完全明白它的意思,但是隨著閱曆的增加,我從它裏面得到的收獲越來越多,當我給你們講這門課時,實際上又把它從新解讀了一遍,對裏面的每一句話又有了深刻的體會。這就是經典,經典是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的,它像美酒佳釀一樣越沈越香,你無論身處何種狀態,都能從裏面讀出新意,得到益于人生的收獲,而《金剛經》則是經典中的經典。

  一會理相分

  《金剛經》第叁十品:一會理相分。經雲:“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者何?”“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這段經文裏面涉及兩個概念:微塵和一合相。微塵就是對世間萬物相上的認識,我們看到房子、桌子、椅子等等,所有的物體,都是微塵衆。物質世界並不是永恒不變的,可以把它無限分割下去,以前人們認爲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是原子,可後來證實原子還可以分解成誇克,按照這個原理分析,也許在不久的將來,誇克還可以進一步分解成更小的微粒,所以相上的東西是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存在的。物理學上說,這個世界每天都會有千萬個弱小粒子從我們的身體裏穿過,速度很快,體積很小,靠人的感覺器官根本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有些科學家就根據這個原理構想出了人體發射機,就是把人的身體分解成無數個微粒,通過特定裝置,從一個地方發送到另一個地方,再組裝起來,像發微信一樣,這邊發了,那邊就能收到。其實類似的東西在佛法裏面也有,中陰身大家知道嗎?他投胎的時候能穿越一切障礙物,以超越光的速度瞬間抵達任何地方。

  我們沒有見過的東西,很多人就認爲是假的,不可信,那些古代神話小說裏描述的東西,我們也認爲是迷信,其實那只是我們沒有認識到它們的存在而已,就像科幻電影裏描述的那些東西,我們現在認爲是虛幻,但是在不久的將來,也許就會變成現實。佛法裏講的東西大家不要覺得奇怪,其實世界本來就是這樣,只不過現在的科學還不能一一去證明,隨著科學的日益發展,真相會漸漸浮現在我們面前。

  現在有個問題,這個世界很多固有的東西,比如房子、金錢、名利、地位、身體、親情等等,本來是變化無常的,卻被我們當作固定不變的,是虛妄的,卻被我們當作是永恒的,總是執著于它們。當你執著于世間一切事物的相時,它們就成了你人生的枷鎖,緊緊捆綁著你,使你的身心得不到自在。人的不快樂很多時候都是因爲我們錯誤地解讀了這個世界,當我們認爲一個東西是永恒的時候,我們就會貪著于它,造成身心的極大束縛。

  我前兩天看過一篇科普類文章,說銀河系的結構跟我們頭腦的結構非常相似,有人推斷說我們的頭腦其實就是一個完整世界,它跟千百萬億顆星球所構成的宇宙的規律是一樣的,這其實就是宇宙萬物歸于一的道理,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這個叫做世間萬法存在之“道”,一即是道,道即是一,事物的面目本來如此,當你認識到“道”的層面,你就能通達一切,所以說,我們要讀懂《金剛經》,就要讀懂世界的本來面目,讀懂事物之間相通的那個“道”。我們如果能參透這個道理,從今天開始,我們的人生將會煥然一新。當然你首先要有這個福報,沒有相應的福報你證悟不到那種狀態,你達不到那種高度,打不開那種嫌疑。

  世間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不管世間法還是非世間法,有相無相,都是這樣,所以叫一合相。我們人體的“色受想行識”,也是因緣和合的一個組合體,我…

《諸相非相是名真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