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心光明證菩提
賢宗法師爲般若禅修團隊開示《金剛經》
楊正雄整理
消煩惱須破我執
《金剛經》給我們怎樣的一種智慧和受益?最關鍵的是斷除我們身心的煩惱和執見,觀念改變了,我們的言行舉止就會改變,最終促使我們的身心得到提升。《金剛經》自始至終都是在講述破除我執和煩惱的方法,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爲把錯誤的東西留給了自己,你以錯誤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短暫的東西被你認爲是長久的,善變的東西被你認爲是固定的,虛妄的東西被你認爲是真實的,所以我們就産生了各種各樣的煩惱。
人都特別喜歡關注自己,特別在乎自己碰到的問題,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著眼于眼前的利益,要說學《金剛經》對大家有何幫助,其實這種幫助更多是取決于你的內心改變了多少。我們總是希望上天有一雙萬能的手,把我們遇到的所有問題都一股腦解決掉,生病了一下子康複,缺錢了一下子暴富,總是想著一下子能實現這樣,一下子能實現那樣,想歸想,事物該咋樣還是咋樣,天上不會無緣無故掉下餡餅。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其因果,爲什麼我們常常說要了解世間萬法存在的規律,就是因爲只有找到那個規律,我們才能正確地認識事物的存在,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今天的疾病來源于過去不好的生活習慣和前世種下的惡因,了解了這個規律,你就知道,要想未來健健康康,從現在開始你就要愛惜自己的身體,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有人說我以前做了那麼多好事,爲什麼今天還會有這麼多病痛和煩惱,爲什麼我總是發不了財,是不是自己的命不好,其實這也是因果決定的。今天所發生的事情是以前造的業所結的果,今天所造的業的果要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會顯現出來,今天的努力,不能改變今天的果,但它能改變明天的因。就好比我們想吃西瓜,不是說今天撒下一顆西瓜籽,明天就能結出西瓜來,這是不可能的,西瓜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需要一定時間,不是你想要就能有的。何況種子種下去未必就能結出果實,要條件適宜,並且樹沒有中途死掉,能正常開花結果,這樣你才能抱個大西瓜回家。
一顆種子能否順利結出果實,是各種各樣的因素共同決定的,一個人要想播下的種子得到收獲,他需要不斷去耕耘,這個耕耘就是廣種福田。一顆種子撒下去容易死,你就撒下千萬顆,總有幾顆能成器。人世間很多事情的道理跟自然界萬物發展的道理是一樣的,不能說你在這個人身上種下一顆種子,就一定能從他身上收獲一個果實,不一定哦。種善因就像青蛙在河中産卵,産下幾萬顆,最終長成小青蛙的也只是寥寥數只,有些卵可能剛産下來就被蛇吃掉了,有些長成小蝌蚪後死掉了。又比如海龜産卵,在岸上産下幾百顆卵,有的小海龜才剛孵出來就被海鳥叼走了。人生就是這樣一種狀態,種下善因不一定馬上就會有回報,中間有很多因素不是我們能控製的,但是種下的善因多了,結出果實的可能性就會越大,收獲的果實也會越多,不播種是絕不可能有收獲的。
當我們遇到問題時,要客觀去看待它,從自身角度尋找出合理的解決辦法。有的人在大街上看見乞丐,就會糾結要不要布施一點,不布施又覺得過意不去,布施了又擔心遇到假乞丐被騙,畢竟這兩年關于假乞丐的醜聞很多。其實沒必要糾結,你想想,要是讓你扮演乞丐去街上乞討,你願不願意,肯定打死都不願意,既然你都不願意扮乞丐,又怎麼肯定跪在你面前的那個乞丐是假扮的呢?即便真的遇上假乞丐,你做了布施,功德和福報是你的,他在行騙,是積累他自己的業障。因此根本沒必要糾結,有了就給他一點,沒有走開就是了,主要是你要做得心甘情願,做了之後要開心。
現在還有些人把貧困地區的殘疾人帶到大城市裏乞討,從他們中收一點錢,有人覺得那些人很可惡,是騙子,我倒覺得,如果他們單純只是在幫助殘疾人謀生,那並不是壞事,只不過有的人唯利是圖,不是發心幫助殘疾人,而是從他們身上牟取利益,幹出很多違法的事情來。
纖塵不染,自心清涼
佛法裏面講,布施要有智慧。《金剛經》就是教我們在實踐慈悲心的時候,用智慧去引導我們的行爲,有這本“行動指南”,你就不會迷路,按照正確的方向去前進。有方向的心是清涼明澈的,不會被外境所左右.有一次我在嘉興的一個寺廟參加開光典禮,很多護法去燒香,人太多,接待的師父忙不過來,我看見他手忙腳亂,自己也不由得被感染,在一邊爲他著急,這時我發覺我的心被外境左右了,于是我把眼睛閉上,做了一次深呼吸,一股清涼之氣瞬間從鼻孔吸進體內,流遍我的全身。
人的很多煩惱其實是內心被外境左右産生的結果,孩子不聽話啦,家裏發生矛盾吵,老婆做飯不合口啦等等,你要是總把眼光專注在這些事情上,你會發現身邊矛盾一大堆,永遠處理不完,把你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你能把心安住,對外在的東西少一些困擾和執著,你就會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這種感覺是那麼的幸福,它取決于我們對外境的取舍。
曾經有一個小夥子跟我說,他談戀愛失敗了,很痛苦,想去跳樓,我跟他講,你還那麼年輕,就這樣結束自己的生命太不值了,等你結婚了,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有了事業,回過頭來看你今天遇到的這點困難,簡直就是微不足道。人生的很多痛苦,實際上是我們把一些小事情看得太大了,想不通,放不下。在學佛的道路上,我們要通過各種各樣的苦難來磨練自己的身心,使自己成長,糾結于小事,是因爲我們沒有碰到更大的困難。
遇到悲觀的人時,我常常會教他們去觀想,想象自己出了車禍,身體血淋淋地被人從車裏面擡出來,腿殘廢了,截了肢,十年後你還活著,靠假肢和拐杖半挪半爬地走路,你的父母老了,有一天他們離開了你,再也不能照顧你,留下你一個人孤零零地活在這個世間,那時你怎麼辦?你再觀想,假如你得了癌症,醫生告訴你,你只能活叁個月,這個時候你怎麼辦?或者有一天你下班回家,走到公司門口莫名其妙地被警察抓走了,說你犯了某某罪,這個時候你又怎麼辦?生命中什麼樣的事情都可能發生,任何事情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我們沒必要那麼擔心,也不要那麼悲觀。任何你所擔心的事情,都去觀想,想象它已經在你身上發生,你要怎麼去對付它。
有一次我去廣東南山寺交流學習,那邊有一種念佛法門,叫皈命念佛,就是把命舍出來去念佛,一心念佛,不要有任何雜念,在那種狀態下念佛,自然能發生奇迹,說不定垂死之人,念著念著就康複了,因爲人如果能夠做到完全忘我,他的生命就達到了最明亮的狀態,在那種狀態下,有很多平常做不到的事情我們都能夠做到,身體也會在這個時候得到快速恢複。有的業務團隊在做訓練時,完全跟訓練運動員的方式是一樣的,你不能想著如果做不到會怎麼辦,要時刻保持著百米沖刺時的那種狀態,忘我地往前沖刺,心中只有一個目標,沒有任何雜念,一個業務團隊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業績肯定能做上去。一個人創造了別人創造不出的奇迹,那並不是偶然,是因爲他平時就達到了高于別人的境界。
你們來聽這門課,不在于你聽了多少,而是你回去後實踐了多少,我們前面講過“佛法非佛法,是名佛法。”同樣也可以說:“丈夫非丈夫,是名丈夫;僧人非僧人,是名僧人。”它的含義是,作爲僧人,要身正行直,要遵守戒律、勤學佛法、身體力行,給人做出表率,但是一個有大智慧的僧人,外表看上去並不一定像個僧人哦。叁十年代有一批西藏的喇嘛遊曆美國,天天跟那些嬉皮混在一起,喝酒吃肉,無所不做,簡直叫人無法目睹,可是幾年之後,那些嬉皮士都成了他們的護法。我在《讀者》上看過一篇文章,說有個學者回鄉下老家,看見村中的大榕樹下坐著一位出家僧人,面前放著一個化緣的缽,裏面放著幾文錢,在旁邊玩耍的一群小孩很調皮,趁老和尚不注意就去偷缽裏的錢,拿去買糖吃,老和尚看見了也不製止他們,幾年後這位學者再次回到故鄉,看見榕樹下多了一群小沙彌,仔細一看,原來是以前偷錢的那群小孩。
很多年輕人,總是用父母教給他們的方法去設定事物的某一種可能,不懂得根據事實來處理事情,他們不知道其實正是因爲那些西藏喇嘛跟嬉皮士混在一起,最後才讓他們變成自己的護法;正是那位坐在榕樹下的老和尚沒有製止孩子們偷錢,才使得他身邊多了一群小沙彌。這就是“僧人非僧人,是名僧人”。爲什麼又說“丈夫非丈夫,是名丈夫”?按我們通常的觀念,丈夫主外,妻子主內,丈夫就要陽剛霸氣才行,可是也有一些丈夫回家後就幫妻子做家務,在家人面前一點都不會擺出陽剛霸氣的樣子,反而很溫柔體貼,這樣的男人你認爲他不是一位好丈夫嗎?一個男人,他有心包太虛的胸襟,不以洗衣做飯爲恥,這是一位真正的大丈夫的所爲。
我們不能用固定的思維來看待世間萬物,不要認爲某種東西就是某個樣子,要打破一切世間法相,以一種更高超的境界來看待問題,就比如一個企業家,如果那些連員工都不屑去做的小事你也能去做,你想想你在員工心目中將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形象,這就要求我們真正去了解生活、感悟人生。
學習佛法是給你智慧的,而不是給你消極,更不是讓你無所作爲,是爲了讓你達到忘我的狀態,積極地去追求人生的目標。我們要把心靜下來,去思考人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們在社會中的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在家庭中和企業中有著什麼樣的職責,我們的人生能達到何種高度,當你認真去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所有困擾你的問題,終將被你所駕馭。這就是前面講的,“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以具足相故,就是無相,不執著于相,最後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
人有時就是一念之間成就了自己,或者一念之間毀了自…
《是心光明證菩提——《金剛經》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