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培德修身了凡心

  培德修身了凡心

  賢宗法師爲般若禅修團隊開示《金剛經》

  楊正雄整理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福德主要來自于人的四種心:自救心、利他心、菩提心和羞惡心。現在給大家講講《了凡四訓》裏培植福德的十個要點。與人爲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爲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

  第一:與人爲善

  就是時刻有一顆利他、從善之心,時刻爲人著想,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看自己能不能幫上點什麼。一個有與人爲善之心的人,不管去到哪裏,都會時刻想著做一些利于別人的事情,無形中他就培養起了一顆慈悲之心、利他之心和奉獻之心。

  心中有別人,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利益別人的人,會有大福報,當他在爲衆生服務的時候,他整個人的氣場會一點一點改變。我給大家講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案例,我有個俗家弟子,他孩子在中央美院附中讀書,假期他把孩子送來我們這裏學佛,我們去吃飯,我東西忘在了車裏,回去拿時,見飯店門口有個塑料袋,我就隨手把它撿起來放到旁邊的垃圾桶裏,等我們吃完飯後服務員拿來一疊很精致的水果盤,說送給我們,我們很驚訝,我們幾個人消費也不過幾十塊錢,她幹嘛送我們那麼精致的水果盤,服務員說他們老板是一名佛教信徒,他剛剛看見我在門口撿了個塑料袋放在垃圾桶裏,就把餐廳裏庫存的水果盤拿出來送我們,表示感謝。

  我的一個無心之舉,想不到餐廳老板看在眼裏,還對我心懷感激,我都有點不好意思了。這就是心存善念的人,往往容易發現別人做的善事,自然而然就能結一個善緣出來,前面我還跟你們講過,不是這樣的人,就不會接收到這樣的信息,你是這樣的人,就能感覺到相同的人身上的那種磁場,這種磁場可以讓你們彼此相惜,成爲朋友,這就是緣分。對于一個辦企業的人,如果有這種善心,就會在公司內部形成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會讓公司的每一位員工受到熏陶,讓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斷展現出來,當整個公司的人都在無形中把這樣一種文化擴散出去,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被公司吸引過來,成爲客戶,這就是一種持續不衰的企業文化。

  在面對一件事情時很多人常常會有這樣的意識,這件事不是我的職責,不該我去做,應該別人去做。在一個家庭裏,你要想讓你的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首先你就要是什麼樣的人,單嘴巴上教導是不行的,還要深信不疑地做到,你的孩子才會被你感動。一個孩子的思維模式,身上的行爲,很大程度上都是從父母那裏沿襲下來的。有些父母認爲給孩子找最好的老師,就高枕無憂了,事實上孩子在學校所學到的只是表面的東西,真正內在的思想,是從父母那裏繼承來的。要想讓孩子有最好的品行和作爲,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師,你要改變孩子,首先你就要不斷地往這方面去努力,只有自己做好了你才能去影響你的孩子。

  就好比我們的傳統文化,它在幾千年的曆史進程中一代一代傳承下來,早就融入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處世觀念。現在有很多人還不能正確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認爲它們都是糟粕,你們有沒有細致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們學習西方的文化也就是近代這一兩百年時間,而傳統文化影響了我們幾千年,這種影響的意義又豈是一兩百年所能比擬的。而且一種文化之所以能在一方土地上生根發芽,是因爲生活在這方土地上的人適合于這種文化和生活方式,文化是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它是連續的,把別人的東西拿過來,並不一定適合我們,把我們的東西拿出去也不一定適合別人。反過來講,我們只有正確認識自己的文化,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所以我很喜歡《了凡四訓》講述的觀點,通過自己的一些行爲,改變自己的命運,通過改變目前的狀態來改變自己的未來。

  佛經裏講的一些東西,有些人就認爲不可信,是迷信,事實上是我們的身心沒有達到那種境界,那些狀態沒有辦法在我們身上體現出來。比如“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有的人相信,就真心去求,最後實現了,他從而就更信了,而有的人不相信,所以沒有真心去求,結果沒有實現,他就更不相信,這些都是一環扣一環的。佛教剛傳到中國的時候,第一批出家人是怎麼傳教的,靠神,僧人在大街上燒一盆油,燒得滾燙滾燙的,手伸下去,再提起來,普通人肯定受不了,但是僧人們在神的庇護下,可以做到,別人一看,就都相信了。佛經上記載的東西很多人都抱著懷疑的態度,認爲那是編造的,事實上不存在的東西,佛經上也不會記載下來。

  我們在生活中怎樣去影響別人?就是要通過自己的行動,去利于一切衆生,通過利于衆生,來得到自身的福報。其實我們應該對不如自己的人心存感謝,因爲正是有他們的存在,才讓你有機會去幫助別人,培養福報,去成就你的菩提大願。如果我們所有人都是百萬富翁,都是活菩薩,你哪裏有機會去度化別人。不能說你幫助了別人,就要別人回報,如果別人不回報,你就要生氣诟罵,真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不應該抱著這種思想,不能老抱怨別人沒有感恩之心,其實真正應該感恩的是自己,因爲是他們給了你培養福報的機會。菩薩是抱著這種心態去普度衆生的,所以佛教思考事情的思維方式跟我們一般人是不同的,你能認識到這種不同,領悟這種思想,你就能找到它真正的智慧在哪裏。所以我們在修“與人爲善”的過程中,心中只能有善意的付出和給與,而沒有任何索取和抱怨,這種觀念就是我們的“無漏”之心所産生的一種善行爲。

  第二:愛敬存心

  什麼是愛,什麼是敬?愛是柔軟的,光明的,清涼的,愛是利他而不求回報,是沒有任何要求的給與,所有美好的詞彙拿來形容它也不爲過。當你無要求地去利益他人的時候,你會産生一種同濟之心,即同舟共濟的慈悲心。我們念觀音菩薩的時候常常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因爲菩薩有愛敬之心,所以她才能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才能千百億化身普度衆生。你有這樣的慈悲心,在做任何事情時就會達到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你的內心會出現那種世俗惡業磨滅後的空寂。

  我們如果有一顆愛敬之心,在家庭和事業中就不會過分去計較,沒有分別之心,你才能物我兩忘地去經營你的家庭和事業。一個苦行者,他的內心是沒有害怕的,因爲他相信因果,相信一切事物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相信因果律的人,他能夠安于貧窮,也能夠接受神鬼,別人的輕蔑和诋毀擾亂不了他的內心。只有達到這種境界,你才能真正做到大愛無疆。我經常跟我們寺院的師父講:你們是佛教叁寶之一,代表佛陀向世間傳遞佛法,居士對僧寶的恭敬有很多要求,見到僧寶要禮拜,要供養,等等,所有的恭敬都建立在僧有王者的基礎上的,因爲你的學識、修行、人格和智慧,都遠遠高于他們,所以他們內心深處對你油然而生出恭敬,如果你沒有這樣的修爲,又怎麼受得起別人的恭敬和禮拜呢?

  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能敬仰我們,贊歎我們,可爲什麼別人不那樣做呢?那是因爲我們的學識、修行、人格和智慧,還不值得別人這樣做,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好好反省自己,而且唯一能做的就是反省和觀照自己,而不能逃避或者抱怨。同樣的道理,爲什麼別人獲得成功你不能呢?爲什麼別人受人敬仰你不能呢?所有事情都有個爲什麼,你不反省自己,卻去抱怨社會、指責政府,指責你的員工和客戶,有用嗎?所以面對自己的失敗,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反省自己,吸取經驗教訓,革舊迎新。作爲一名員工,爲什麼你在哪裏都會被人像踢足球一樣踢來踢去呢?這時你有沒有想過問自己爲什麼?我有個朋友來找我,說他媽媽把他衣服洗了,最後不能去參加克林頓來訪中國的一個活動,心裏很不爽,我當時就跟他講,克林頓是什麼人,你又是什麼人,你去那種場合,克林頓會多看你一眼嗎?這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就不要再糾結你媽媽把你的衣服洗掉讓你沒能參加那個活動。

  對于一個不適合我的場合,我不會去湊那個熱鬧,我也沒有那麼多時間,一個人如果沒有把你當做同一類人,人家也不會跟你結交,那你還拿你的熱臉去親別人的冷屁股幹嘛?所以在這個世間,唯一要修的就是我們自己,不要因爲別人的富貴而感到不平或者自卑,你有一個饅頭你就吃一個饅頭,有一碗面就吃一碗面。等你們學佛學久了以後,看見別人吃肉都會像進到屠宰場一樣,會生憐憫之心,到那時,一個饅頭一碗面你也能吃得樂趣橫生。就像顔回,一箪食一瓢飲也能自得其樂。

  其實這種行爲跟你內心的清淨是相通的,內心清淨了,口味就會變清淡,反過來講,當你口味很重的時候,說明你的內心也很浮躁。這幾年爲什麼麻辣火鍋那麼流行,實際就是跟人內心的焦慮有關。所以我們修行的時候,要時刻觀照自己的內心,就好比燒一壺水,別人十分鍾可以燒開,你要一個小時才能燒開,那就說明你燒水的功夫還沒達到人家那個境界,沒必要去難過,努力提高自己即可。

  第叁: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實際上就是助人爲樂、隨喜功德和恒順衆生。看到別人做好事我們在旁邊隨喜贊歎,看到別人遇到問題,我們助一臂之力。要做到成人之美,一定要有一顆寬闊的心,很多人喜歡幸災樂禍,自己並不一定幸運,但是看到別人倒黴他很高興,自己不去努力,看到別人發財他心生嫉妒,詛咒別人。你們看那些網上論壇,一篇帖子發出去,多少人進來灌水,說的沒一句好話,節操碎了一地,可想而見那些人的內…

《培德修身了凡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