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培德修身了凡心

  培德修身了凡心

  贤宗法师为般若禅修团队开示《金刚经》

  杨正雄整理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福德主要来自于人的四种心:自救心、利他心、菩提心和羞恶心。现在给大家讲讲《了凡四训》里培植福德的十个要点。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第一:与人为善

  就是时刻有一颗利他、从善之心,时刻为人着想,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看自己能不能帮上点什么。一个有与人为善之心的人,不管去到哪里,都会时刻想着做一些利于别人的事情,无形中他就培养起了一颗慈悲之心、利他之心和奉献之心。

  心中有别人,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利益别人的人,会有大福报,当他在为众生服务的时候,他整个人的气场会一点一点改变。我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案例,我有个俗家弟子,他孩子在中央美院附中读书,假期他把孩子送来我们这里学佛,我们去吃饭,我东西忘在了车里,回去拿时,见饭店门口有个塑料袋,我就随手把它捡起来放到旁边的垃圾桶里,等我们吃完饭后服务员拿来一叠很精致的水果盘,说送给我们,我们很惊讶,我们几个人消费也不过几十块钱,她干嘛送我们那么精致的水果盘,服务员说他们老板是一名佛教信徒,他刚刚看见我在门口捡了个塑料袋放在垃圾桶里,就把餐厅里库存的水果盘拿出来送我们,表示感谢。

  我的一个无心之举,想不到餐厅老板看在眼里,还对我心怀感激,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这就是心存善念的人,往往容易发现别人做的善事,自然而然就能结一个善缘出来,前面我还跟你们讲过,不是这样的人,就不会接收到这样的信息,你是这样的人,就能感觉到相同的人身上的那种磁场,这种磁场可以让你们彼此相惜,成为朋友,这就是缘分。对于一个办企业的人,如果有这种善心,就会在公司内部形成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让公司的每一位员工受到熏陶,让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展现出来,当整个公司的人都在无形中把这样一种文化扩散出去,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公司吸引过来,成为客户,这就是一种持续不衰的企业文化。

  在面对一件事情时很多人常常会有这样的意识,这件事不是我的职责,不该我去做,应该别人去做。在一个家庭里,你要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就要是什么样的人,单嘴巴上教导是不行的,还要深信不疑地做到,你的孩子才会被你感动。一个孩子的思维模式,身上的行为,很大程度上都是从父母那里沿袭下来的。有些父母认为给孩子找最好的老师,就高枕无忧了,事实上孩子在学校所学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真正内在的思想,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要想让孩子有最好的品行和作为,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师,你要改变孩子,首先你就要不断地往这方面去努力,只有自己做好了你才能去影响你的孩子。

  就好比我们的传统文化,它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早就融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处世观念。现在有很多人还不能正确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它们都是糟粕,你们有没有细致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学习西方的文化也就是近代这一两百年时间,而传统文化影响了我们几千年,这种影响的意义又岂是一两百年所能比拟的。而且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在一方土地上生根发芽,是因为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适合于这种文化和生活方式,文化是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它是连续的,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并不一定适合我们,把我们的东西拿出去也不一定适合别人。反过来讲,我们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所以我很喜欢《了凡四训》讲述的观点,通过自己的一些行为,改变自己的命运,通过改变目前的状态来改变自己的未来。

  佛经里讲的一些东西,有些人就认为不可信,是迷信,事实上是我们的身心没有达到那种境界,那些状态没有办法在我们身上体现出来。比如“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有的人相信,就真心去求,最后实现了,他从而就更信了,而有的人不相信,所以没有真心去求,结果没有实现,他就更不相信,这些都是一环扣一环的。佛教刚传到中国的时候,第一批出家人是怎么传教的,靠神,僧人在大街上烧一盆油,烧得滚烫滚烫的,手伸下去,再提起来,普通人肯定受不了,但是僧人们在神的庇护下,可以做到,别人一看,就都相信了。佛经上记载的东西很多人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认为那是编造的,事实上不存在的东西,佛经上也不会记载下来。

  我们在生活中怎样去影响别人?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利于一切众生,通过利于众生,来得到自身的福报。其实我们应该对不如自己的人心存感谢,因为正是有他们的存在,才让你有机会去帮助别人,培养福报,去成就你的菩提大愿。如果我们所有人都是百万富翁,都是活菩萨,你哪里有机会去度化别人。不能说你帮助了别人,就要别人回报,如果别人不回报,你就要生气诟骂,真正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不应该抱着这种思想,不能老抱怨别人没有感恩之心,其实真正应该感恩的是自己,因为是他们给了你培养福报的机会。菩萨是抱着这种心态去普度众生的,所以佛教思考事情的思维方式跟我们一般人是不同的,你能认识到这种不同,领悟这种思想,你就能找到它真正的智慧在哪里。所以我们在修“与人为善”的过程中,心中只能有善意的付出和给与,而没有任何索取和抱怨,这种观念就是我们的“无漏”之心所产生的一种善行为。

  第二:爱敬存心

  什么是爱,什么是敬?爱是柔软的,光明的,清凉的,爱是利他而不求回报,是没有任何要求的给与,所有美好的词汇拿来形容它也不为过。当你无要求地去利益他人的时候,你会产生一种同济之心,即同舟共济的慈悲心。我们念观音菩萨的时候常常念“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因为菩萨有爱敬之心,所以她才能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才能千百亿化身普度众生。你有这样的慈悲心,在做任何事情时就会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你的内心会出现那种世俗恶业磨灭后的空寂。

  我们如果有一颗爱敬之心,在家庭和事业中就不会过分去计较,没有分别之心,你才能物我两忘地去经营你的家庭和事业。一个苦行者,他的内心是没有害怕的,因为他相信因果,相信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相信因果律的人,他能够安于贫穷,也能够接受神鬼,别人的轻蔑和诋毁扰乱不了他的内心。只有达到这种境界,你才能真正做到大爱无疆。我经常跟我们寺院的师父讲:你们是佛教三宝之一,代表佛陀向世间传递佛法,居士对僧宝的恭敬有很多要求,见到僧宝要礼拜,要供养,等等,所有的恭敬都建立在僧有王者的基础上的,因为你的学识、修行、人格和智慧,都远远高于他们,所以他们内心深处对你油然而生出恭敬,如果你没有这样的修为,又怎么受得起别人的恭敬和礼拜呢?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敬仰我们,赞叹我们,可为什么别人不那样做呢?那是因为我们的学识、修行、人格和智慧,还不值得别人这样做,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好好反省自己,而且唯一能做的就是反省和观照自己,而不能逃避或者抱怨。同样的道理,为什么别人获得成功你不能呢?为什么别人受人敬仰你不能呢?所有事情都有个为什么,你不反省自己,却去抱怨社会、指责政府,指责你的员工和客户,有用吗?所以面对自己的失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反省自己,吸取经验教训,革旧迎新。作为一名员工,为什么你在哪里都会被人像踢足球一样踢来踢去呢?这时你有没有想过问自己为什么?我有个朋友来找我,说他妈妈把他衣服洗了,最后不能去参加克林顿来访中国的一个活动,心里很不爽,我当时就跟他讲,克林顿是什么人,你又是什么人,你去那种场合,克林顿会多看你一眼吗?这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就不要再纠结你妈妈把你的衣服洗掉让你没能参加那个活动。

  对于一个不适合我的场合,我不会去凑那个热闹,我也没有那么多时间,一个人如果没有把你当做同一类人,人家也不会跟你结交,那你还拿你的热脸去亲别人的冷屁股干嘛?所以在这个世间,唯一要修的就是我们自己,不要因为别人的富贵而感到不平或者自卑,你有一个馒头你就吃一个馒头,有一碗面就吃一碗面。等你们学佛学久了以后,看见别人吃肉都会像进到屠宰场一样,会生怜悯之心,到那时,一个馒头一碗面你也能吃得乐趣横生。就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也能自得其乐。

  其实这种行为跟你内心的清净是相通的,内心清净了,口味就会变清淡,反过来讲,当你口味很重的时候,说明你的内心也很浮躁。这几年为什么麻辣火锅那么流行,实际就是跟人内心的焦虑有关。所以我们修行的时候,要时刻观照自己的内心,就好比烧一壶水,别人十分钟可以烧开,你要一个小时才能烧开,那就说明你烧水的功夫还没达到人家那个境界,没必要去难过,努力提高自己即可。

  第三: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实际上就是助人为乐、随喜功德和恒顺众生。看到别人做好事我们在旁边随喜赞叹,看到别人遇到问题,我们助一臂之力。要做到成人之美,一定要有一颗宽阔的心,很多人喜欢幸灾乐祸,自己并不一定幸运,但是看到别人倒霉他很高兴,自己不去努力,看到别人发财他心生嫉妒,诅咒别人。你们看那些网上论坛,一篇帖子发出去,多少人进来灌水,说的没一句好话,节操碎了一地,可想而见那些人的内…

《培德修身了凡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