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培德修身了凡心▪P2

  ..续本文上一页心是多么的阴暗。一个有菩萨心肠的人,会时刻想着去帮助身边的人,别人有困难他会助一臂之力,有多少能耐就帮多少。你要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当成你要帮助的对象,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当你拥有这样一种心境时,你就会发现身边所有人都是你广种福田的对象。

  西方世界讲人之初性本恶,佛教讲人之初性无记(一种非善非恶的无明的业性),但是从众生的角度讲,还是人之初性本恶,为什么呢?我们为什么来到这个世间?还是因为我们的烦恼业障没有消除,我们带着很多习气来,所以人有不好的行为和心态可以理解。我经常跟人讲了很多话之后就什么也不想讲了,静心休养,用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人,他们的行为、举止、笑容我都喜欢观察,我会想象他们是在何种心情和心理下去做这件事,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人啊只要去思考,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有所成就的人,他们的内心境界和思想觉悟都比较高。他底下有些人特别聪明,但是说话尖酸刻薄,内心的贫瘠和狭隘一览无余,这些人聪明但是没有福报。跟这些内心贫瘠的人交往,你的内心慢慢的也会变得贫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培养深厚的德行,也就是培养自己的仁心,让内心像海一样能包容万物。

  印光大师常说:“世间人人是菩萨,只有我一人是凡夫。”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心境来观照自己的行为,他每天都能得到成长,好的人他向他们学习,坏的人,他去影响他们改过自新。我们不要认为身上带着习气就不好,实际上正是因为有习气我们才可以好好向别人学习,提高自己的修行,所以对于我们这些还没有悟道的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培养福报。福报怎样培养呢,就是不断去帮助身边人,去利益一切众生,从一言一行、一事一物中去培养。思想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一定是个有大福报的人,有大福报的人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都能够把各种各样的矛盾化解掉,不会给那个环境带去新的矛盾。在这个世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唇齿都会经常打架,更何况陌生人在一起生活,矛盾肯定是避免不了的。这就是善巧方便、成人之美的一种行为。

  第四:劝人为善

  我们怎么样去劝人为善呢?人做事情总是带着目的性,所以你要告诉他做善事有什么好处,没有好处,往往不会有人去做。比如你跟他说,做善事你会交到很多朋友,会学到很多东西,让内心得到提高,会得到福报和别人的赞美,把能想到的好处都告诉他,他就会努力去做了。人的收获一定是付出后才得到的回报,做生意赚到钱了,一定是因为他去奋斗了,当官受到人们的拥戴,一定是他做了很多利益人民的事情,人际关系好,一定是他有恭敬之心,帮助过别人很多。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行善的方式也不同,我没钱,可以去帮别人做点事情,我没力气,我可以用笑容去赞叹别人,只要你有那颗心,一定有无尽的办法去利益他人。

  中国古代有很多行善培福的例子,有个秀才去考试,阅卷的考官把他的试卷放到落榜考生的一边时,冥冥之中听到一声钟磬的声音,他很奇怪,把试卷拿起来看了看,没有什么特别,第二次又要扔下去,又听到了那个声音,于是考官断定,这位考生一定是行过什么大善,或者他的家族里行过什么大善,为他培养起了那么大的福报,鬼神都在帮助他。于是他就让这位考生录取了,后来他一直关注这位考生,发现他在生活中不断地积德,做官清廉,处处为百姓着想。古代有的人家嫁女儿,往往不是看新郎长得怎么样,而是看他的祖上有没有积德,如果他的祖上是乐善好施的人,这个人即使现在贫穷,以后也会翻身,因为他有大福报,他从小在那种有良好家风的家庭里长大,自身也会乐善好施;如果一个人祖上德行不好,家教不好,他这个人的行为也不端正,即便现在很富有,也富不过三代。古人的价值观里实际上已经融入了以善为标准来评价一个人,这样就在无形中要求对方为善,是劝人为善的一种表现,这种思想实际上已经深深植入到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中去了。

  对于企业家来说,建立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实际上就是与人为善,老板赞叹员工,员工赞叹客户,客户赞叹商品,这样下去,还用得着打广告吗,好名声自然而然就传出去了。这些都是以善为前提的,所谓“善者通,善者达,善者无往不胜”,修道真正该做的,就是不断地用真心去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种修行就是菩萨道的修行。

  第五:救人危急

  在别人危急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伸出一双援手,我们身边常常会有这样的人,当他遇到事情没办法解决的时候,他会来找你帮忙,这个时候你帮还是不帮呢?有的人可能说我要买房子,买车子,我的孩子要出国留学,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加以拒绝,其实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找到花钱和忙碌的理由,金钱和时间永远都不够用,但是如果别人向你求助时,你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拒绝,当你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回绝你。

  人要有一颗慈悲之心去利益一切众生,做一件事前要对身边的人有利,要造福子孙后代,造福世间一切众生。这几年我们读书会印了很多书籍,免费送给读者,为什么要做呢?因为书籍可以传播文化,影响更多的人,能到现场听课的同修毕竟很少,大家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印成书以后,大家就可以带在身边,有空的时候、想看的时候就打开看看,跟工作事业都不冲突,而且身边的人也会看得到。我们客堂里陈列着各类书籍,大家回去的时候可以领一些回去看。就像那些卖光盘的店,音响一直开着,别人听到了,如果感兴趣就会进去了解产品,喜欢就会买,这比讲多少话打多少广告都要来得直接。做企业也是这样,产品做的好了,不用打广告都会有人找上门来买,做的不好,免费送人,人家还要犹豫要不要,所以产品就是最好的广告。

  我们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不但要利益身边的众生,还要利益其他世界的众生,其他世界的什么众生?鬼神。我们寺院有个居士,开了很多会所,她每天都在写文章布施给阴间那些无量无边的众生,她的生意非常红火,每开一家店就会火一家,那是因为她跟阴间的众生结下了善缘,他们都是她的护法,别人来到她的会所时,会被一种莫名的气场所吸引,从而变得心情愉悦,所以自然而然就进来消费了,这就是为什么她的事业那么一帆风顺。所以当我们事业不顺的时候,别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别人都不来了解你的产品,这些都不是主要的问题,主要问题还是在自己,事业的成功与失败跟自己的一言一行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不在生活中通过一言一行去积善积德,又怎么会有那个福报呢?

  香海禅寺建立这么多年,我们主要思考的问题,是这个道场能不能利益到更多的人,让更多人带着烦恼进来,带着清凉出去,带着迷茫进来,带着智慧出去。我一直跟我们的办公室说,不要让我们的场地闲着,要尽可能让别人来用,哪怕只有一个人,如果他想用,我们都会借给他。不用担心场地是否够坐,宿舍是否够住,饭是否够吃,有人的地方,就有解决问题的答案。我们在宿舍最紧张的时候,有人心甘情愿打地铺,在菜不够吃的时候,我们一起到寺院后边的菜地里挖红薯,遇到任何问题,大家都齐心协力,一起面对。那些来到香海,潜心修行的人,也抱着苦修的发心加入到我们中来的,我们的道场也正是由于信众们的支持,才一直生机勃勃地发展着。

  大家有没有看过《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面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当一个人追求卓越的时候,成功就会追随着你。”我们做企业也是这样的,当你认真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根本不会畏首畏尾,遇到的任何困难,都会在探求中得到答案,如果你有太多担心和顾虑,你永远做不出最好的东西。

  人要做到无条件地付出不是件容易的事,跟吃免费的午餐一样的难,一个人要是在寺院里吃上三年的免费午餐,我估计他就要留下来做一辈子义工了,心理素质再好的人,免费的午餐吃久了也会不好意思的。所以我们发心去做一件事时,不要去计较得失,而应该去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人受到裨益,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兴建大利。

  第六:兴建大利

  兴建大利,就是做每一件事情要让众生受益,比如我们捐资建学校、建医院、建道场,去印刷正法的书籍,这些都叫做兴建大利。印刷正法的书籍传播佛法,叫做法布施,在佛法里,法布施比修建道场的力量大。很多人不喜欢看书,一拿起书本就会犯困,这样没办法,要学佛法,就应该学会看书,学习佛法的知识,贯彻到你的身心,这样才能改变你的命运。就像我们读《金刚经》,不要认为在寺院读上两天就好了,要把经书带回去每天读,你才能理解它的真谛。

  大家来香海禅寺学习,就要有所受益,这样才不负此行。学习佛法,理解佛法,实践佛法,传播佛法,这是培植大福报的一种方式,非常不容易。我们不能仅仅把佛法当作知识来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当作改变命运的行为规范来学习,要身体力行去实践佛法,用佛法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提高自身修养,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有意义。

  第七:舍财作福

  舍财作福,就是你有钱财时,把它布施出去,让众生因为你而受益,我们通常讲“为富而仁”,就是这个道理。舍财作福也分究竟的和不究竟的,出于某种目的的布施是不圆满的,只有福德而没有功德,不求回报的布施才是究竟圆满的功德。功德与福德不同,福德是人间福报,能让你在今生有好的福气,却不能让你了却生死、成就道业、法度众生和正等正觉,能让你做到这些的,是功德。

  舍财作福就是要通过你的布施和努力,去搭建一个利益众生的场所,让这个世界的众生因为你而种下广阔的福田,这才是有意义的。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些,你人生中所做的事情就会跟别人不一样,这种与众生不同的人生,源于你凡事都为众生着想。如果不这样去想,你会一直被自己的烦恼和…

《培德修身了凡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