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培德修身了凡心▪P2

  ..續本文上一頁心是多麼的陰暗。一個有菩薩心腸的人,會時刻想著去幫助身邊的人,別人有困難他會助一臂之力,有多少能耐就幫多少。你要把身邊的每一個人都當成你要幫助的對象,盡自己所能去幫助他們,當你擁有這樣一種心境時,你就會發現身邊所有人都是你廣種福田的對象。

  西方世界講人之初性本惡,佛教講人之初性無記(一種非善非惡的無明的業性),但是從衆生的角度講,還是人之初性本惡,爲什麼呢?我們爲什麼來到這個世間?還是因爲我們的煩惱業障沒有消除,我們帶著很多習氣來,所以人有不好的行爲和心態可以理解。我經常跟人講了很多話之後就什麼也不想講了,靜心休養,用眼睛去觀察身邊的人,他們的行爲、舉止、笑容我都喜歡觀察,我會想象他們是在何種心情和心理下去做這件事,他們的出發點是什麼。人啊只要去思考,你會發現很多有趣的事情,有所成就的人,他們的內心境界和思想覺悟都比較高。他底下有些人特別聰明,但是說話尖酸刻薄,內心的貧瘠和狹隘一覽無余,這些人聰明但是沒有福報。跟這些內心貧瘠的人交往,你的內心慢慢的也會變得貧瘠。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培養深厚的德行,也就是培養自己的仁心,讓內心像海一樣能包容萬物。

  印光大師常說:“世間人人是菩薩,只有我一人是凡夫。”正是因爲他有這樣的心境來觀照自己的行爲,他每天都能得到成長,好的人他向他們學習,壞的人,他去影響他們改過自新。我們不要認爲身上帶著習氣就不好,實際上正是因爲有習氣我們才可以好好向別人學習,提高自己的修行,所以對于我們這些還沒有悟道的人,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培養福報。福報怎樣培養呢,就是不斷去幫助身邊人,去利益一切衆生,從一言一行、一事一物中去培養。思想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一定是個有大福報的人,有大福報的人不管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之中都能夠把各種各樣的矛盾化解掉,不會給那個環境帶去新的矛盾。在這個世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唇齒都會經常打架,更何況陌生人在一起生活,矛盾肯定是避免不了的。這就是善巧方便、成人之美的一種行爲。

  第四:勸人爲善

  我們怎麼樣去勸人爲善呢?人做事情總是帶著目的性,所以你要告訴他做善事有什麼好處,沒有好處,往往不會有人去做。比如你跟他說,做善事你會交到很多朋友,會學到很多東西,讓內心得到提高,會得到福報和別人的贊美,把能想到的好處都告訴他,他就會努力去做了。人的收獲一定是付出後才得到的回報,做生意賺到錢了,一定是因爲他去奮鬥了,當官受到人們的擁戴,一定是他做了很多利益人民的事情,人際關系好,一定是他有恭敬之心,幫助過別人很多。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行善的方式也不同,我沒錢,可以去幫別人做點事情,我沒力氣,我可以用笑容去贊歎別人,只要你有那顆心,一定有無盡的辦法去利益他人。

  中國古代有很多行善培福的例子,有個秀才去考試,閱卷的考官把他的試卷放到落榜考生的一邊時,冥冥之中聽到一聲鍾磬的聲音,他很奇怪,把試卷拿起來看了看,沒有什麼特別,第二次又要扔下去,又聽到了那個聲音,于是考官斷定,這位考生一定是行過什麼大善,或者他的家族裏行過什麼大善,爲他培養起了那麼大的福報,鬼神都在幫助他。于是他就讓這位考生錄取了,後來他一直關注這位考生,發現他在生活中不斷地積德,做官清廉,處處爲百姓著想。古代有的人家嫁女兒,往往不是看新郎長得怎麼樣,而是看他的祖上有沒有積德,如果他的祖上是樂善好施的人,這個人即使現在貧窮,以後也會翻身,因爲他有大福報,他從小在那種有良好家風的家庭裏長大,自身也會樂善好施;如果一個人祖上德行不好,家教不好,他這個人的行爲也不端正,即便現在很富有,也富不過叁代。古人的價值觀裏實際上已經融入了以善爲標准來評價一個人,這樣就在無形中要求對方爲善,是勸人爲善的一種表現,這種思想實際上已經深深植入到我們這個民族的血液中去了。

  對于企業家來說,建立企業文化最重要的實際上就是與人爲善,老板贊歎員工,員工贊歎客戶,客戶贊歎商品,這樣下去,還用得著打廣告嗎,好名聲自然而然就傳出去了。這些都是以善爲前提的,所謂“善者通,善者達,善者無往不勝”,修道真正該做的,就是不斷地用真心去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這種修行就是菩薩道的修行。

  第五:救人危急

  在別人危急的時候,我們能不能伸出一雙援手,我們身邊常常會有這樣的人,當他遇到事情沒辦法解決的時候,他會來找你幫忙,這個時候你幫還是不幫呢?有的人可能說我要買房子,買車子,我的孩子要出國留學,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加以拒絕,其實人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能找到花錢和忙碌的理由,金錢和時間永遠都不夠用,但是如果別人向你求助時,你總是以這樣那樣的理由拒絕,當你遇到困難時,別人也會用同樣的態度回絕你。

  人要有一顆慈悲之心去利益一切衆生,做一件事前要對身邊的人有利,要造福子孫後代,造福世間一切衆生。這幾年我們讀書會印了很多書籍,免費送給讀者,爲什麼要做呢?因爲書籍可以傳播文化,影響更多的人,能到現場聽課的同修畢竟很少,大家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印成書以後,大家就可以帶在身邊,有空的時候、想看的時候就打開看看,跟工作事業都不沖突,而且身邊的人也會看得到。我們客堂裏陳列著各類書籍,大家回去的時候可以領一些回去看。就像那些賣光盤的店,音響一直開著,別人聽到了,如果感興趣就會進去了解産品,喜歡就會買,這比講多少話打多少廣告都要來得直接。做企業也是這樣,産品做的好了,不用打廣告都會有人找上門來買,做的不好,免費送人,人家還要猶豫要不要,所以産品就是最好的廣告。

  我們在利益衆生的時候,不但要利益身邊的衆生,還要利益其他世界的衆生,其他世界的什麼衆生?鬼神。我們寺院有個居士,開了很多會所,她每天都在寫文章布施給陰間那些無量無邊的衆生,她的生意非常紅火,每開一家店就會火一家,那是因爲她跟陰間的衆生結下了善緣,他們都是她的護法,別人來到她的會所時,會被一種莫名的氣場所吸引,從而變得心情愉悅,所以自然而然就進來消費了,這就是爲什麼她的事業那麼一帆風順。所以當我們事業不順的時候,別抱怨自己的運氣不好,別人都不來了解你的産品,這些都不是主要的問題,主要問題還是在自己,事業的成功與失敗跟自己的一言一行有很大的關系。如果你不在生活中通過一言一行去積善積德,又怎麼會有那個福報呢?

  香海禅寺建立這麼多年,我們主要思考的問題,是這個道場能不能利益到更多的人,讓更多人帶著煩惱進來,帶著清涼出去,帶著迷茫進來,帶著智慧出去。我一直跟我們的辦公室說,不要讓我們的場地閑著,要盡可能讓別人來用,哪怕只有一個人,如果他想用,我們都會借給他。不用擔心場地是否夠坐,宿舍是否夠住,飯是否夠吃,有人的地方,就有解決問題的答案。我們在宿舍最緊張的時候,有人心甘情願打地鋪,在菜不夠吃的時候,我們一起到寺院後邊的菜地裏挖紅薯,遇到任何問題,大家都齊心協力,一起面對。那些來到香海,潛心修行的人,也抱著苦修的發心加入到我們中來的,我們的道場也正是由于信衆們的支持,才一直生機勃勃地發展著。

  大家有沒有看過《叁傻大鬧寶萊塢》,裏面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當一個人追求卓越的時候,成功就會追隨著你。”我們做企業也是這樣的,當你認真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根本不會畏首畏尾,遇到的任何困難,都會在探求中得到答案,如果你有太多擔心和顧慮,你永遠做不出最好的東西。

  人要做到無條件地付出不是件容易的事,跟吃免費的午餐一樣的難,一個人要是在寺院裏吃上叁年的免費午餐,我估計他就要留下來做一輩子義工了,心理素質再好的人,免費的午餐吃久了也會不好意思的。所以我們發心去做一件事時,不要去計較得失,而應該去思考如何讓更多的人受到裨益,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興建大利。

  第六:興建大利

  興建大利,就是做每一件事情要讓衆生受益,比如我們捐資建學校、建醫院、建道場,去印刷正法的書籍,這些都叫做興建大利。印刷正法的書籍傳播佛法,叫做法布施,在佛法裏,法布施比修建道場的力量大。很多人不喜歡看書,一拿起書本就會犯困,這樣沒辦法,要學佛法,就應該學會看書,學習佛法的知識,貫徹到你的身心,這樣才能改變你的命運。就像我們讀《金剛經》,不要認爲在寺院讀上兩天就好了,要把經書帶回去每天讀,你才能理解它的真谛。

  大家來香海禅寺學習,就要有所受益,這樣才不負此行。學習佛法,理解佛法,實踐佛法,傳播佛法,這是培植大福報的一種方式,非常不容易。我們不能僅僅把佛法當作知識來學習,更重要的是要把它當作改變命運的行爲規範來學習,要身體力行去實踐佛法,用佛法來淨化自己的心靈,提高自身修養,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習才會有意義。

  第七:舍財作福

  舍財作福,就是你有錢財時,把它布施出去,讓衆生因爲你而受益,我們通常講“爲富而仁”,就是這個道理。舍財作福也分究竟的和不究竟的,出于某種目的的布施是不圓滿的,只有福德而沒有功德,不求回報的布施才是究竟圓滿的功德。功德與福德不同,福德是人間福報,能讓你在今生有好的福氣,卻不能讓你了卻生死、成就道業、法度衆生和正等正覺,能讓你做到這些的,是功德。

  舍財作福就是要通過你的布施和努力,去搭建一個利益衆生的場所,讓這個世界的衆生因爲你而種下廣闊的福田,這才是有意義的。如果你能認識到這些,你人生中所做的事情就會跟別人不一樣,這種與衆生不同的人生,源于你凡事都爲衆生著想。如果不這樣去想,你會一直被自己的煩惱和…

《培德修身了凡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