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從“金剛”出,月是故鄉明

  智從“金剛”出,月是故鄉明

  賢宗法師于般若修煉團隊開示

  杜柯整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正信希有分,顧名思義,真正地信受佛法的思想,是非常稀有難得的。

  這就是說,當我們聽到一種“法”,或者說一種理念表述的時候,我們是先懷疑它,還是相信它?我想,多數人都是先懷疑的。但你有沒有發現一個道理,如果從古至今一種思想流傳到現在,我們再去懷疑,再從頭到尾求證一遍的時候,要花多少時間?佛法裏面把這種思想叫“聖言教”,“聖言教”者,即是古代聖人所說的話,我們一般不必去懷疑;如果再去懷疑這些內容和過程,我們大半生時間就過去了。就像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要了解西方極樂世界和彌陀本願這樣一個思想,我們很多人不相信,老在想,這行嗎?是真的、假的?不相信,你就沒有辦法入門。好比我們說因果和輪回,有人不相信它的存在,不相信你可以慢慢去了解,但在慢慢了解的過程中,我們會犯下許多錯誤,等到哪一天終于弄明白之後,發現前面走過的路都耽誤了。

  但是人往往就是這樣,要繞一個大圈子,然後回歸到原點上。我們的父輩,都不希望孩子走這個彎路,但是我們孩子往往都不聽話。

  所以《金剛經》在這一章佛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佛所說的話,我們直接去信就行了,如來是實語者、不诳語者。佛說的一切法,是爲了讓衆生得到解脫,好比從河的此岸到河的彼岸,怎麼過去呢,這個法就是船把我們運過去。我們現在碰到什麼問題,煩惱、迷茫、焦慮、恐懼、不正確的見解……我們在這樣的憂悲苦惱裏一直循環,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讓我們通過般若思想從此岸達到彼岸,超渡過去。那麼這個經書就是這樣的一個船,一個載體。所以我們在學習、在讀誦它的過程中,有沒有吸取它來改變自己至關重要。這一章,主要是講這個內容。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經書裏面不斷出現“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究竟圓滿的結果。文中最後講到,“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你有沒有發現這個世間有一個基本的規律,人常常對問題的看法、理解都不同,那聖賢就是通過他自己的境界對這個世間進行對接,解讀,從而産生他的學說和思想。其實這個世間還是這個世間,這個宇宙還是這個宇宙,這個山河還是這個山河,但是每一個人對它們的解讀不同,所以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學派,各種各樣的宗教,各種各樣的思想。

  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就看我們怎樣來解讀眼前的世界。用不同的解讀方法,決定著不同的人生。你如果是消極的,即便看到積極的東西也認爲不好,你如果是積極的,就是陷入無底深淵的時候,也會覺得這個過去了接下來就好了。所以人常說,積極使人成功,消極使人失敗。這些,實際上都來自我們自己的內心對世間的解讀。法還是那個法,真理還是那個真理,每個人的思想境界對它的解讀不同,形成了各自的觀點和理念。但是我們有些人從來不去總結自己,當他不去總結自己的時候,他走了一圈又回到原點,本來發生的事情已經得了一些教訓,他後面又重複著同樣的錯誤,從來不總結不思考,不問我爲什麼還在那個原點踏步?失敗一次已經足夠了,《論語》說君子不二過,真正的智者,甚至不用自己去親曆教訓,他在別人的失敗當中就可以得到經驗,避免自己犯錯。而我們,卻不斷在失敗中重複錯誤。所以人不去思考的時候,你活100年,還是原來那個狀態。

  我們要跟古來的大德、智者們學習,看他們是怎麼總結,怎麼思考的。我以前看孫皓晖先生寫的《大秦帝國》,中國五千年曆史,有兩個時代的智慧最激蕩,一是春秋戰國時期,一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所有人都在不斷思考和總結,一些文化人,一些學派的創始者,其實他們很多話都不是自己講的,而是民間的老百姓在說,然後他們進行總結,通過自己的理解,最後融入到他的思想體系裏面,成爲一家之言。所以,他是在芸芸大衆中汲取智慧,再通過自己的提煉加工,形成了這一思想流派的脈絡。

  讀這些內容很有意思,仿佛自己穿越時空,回到那個智慧最激蕩的時期,看那一群人怎麼生活,怎麼思考,怎麼看待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你自己就會得到很大收獲。

  佛教講無爲法,無爲法就是不造作之法,本來如此之法。無爲法是相對有爲法而言,那什麼是有爲法呢?有所造作的法,有生滅的法,有流動、有成住壞空的法。比如我們的房子,山河大地,草木魚蟲,眼前所有的東西,都是有爲法。有爲法在告訴我們什麼?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這是有爲法的規律本質。因爲一切有爲法都是有生滅的法,而有生滅的法就是無常之法,無常之法,就在刹那變化。

  我剛下來的時候,有個朋友發了一條微信,《清明上河圖》動畫版。我看的時候有個感覺:這些人在大街上走路,賣東西,擡轎子,騎馬,做各種各樣的事情,現在,這些人在哪裏呢?全都沒了。我們現在很年輕,都活得很好,那如果有五十年突然把彼此切斷,五十年後再看看我們在座的每一位,有幾個還活著?或者用100年時間切斷,到時候,我們每個人無疑都是一個小土包,是不是這樣?而我們很少去考慮這個問題,要知道,真正的活法,應該是從死開始活——從現在開始,你們就給自己設定,假如你70歲要死掉了,然後再往前推,你60歲,50歲,40歲,30歲,20歲,然後在這各個階段裏你能做什麼,在這個過程裏你怎樣體現自己的生命價值,在這個過程裏如何去規劃自己的人生。當你每天都在面對死亡的時候,就會發現,現在有誰惹你生氣,有誰會和你過意不去,有哪件事情沒有處好,一切都不重要。人,所謂的迷失,就是在某一點上走不出來,這一點遮蔽了我們的雙眼,一葉障目,然後陷入到裏面。想想看,人生不過是從生到死的一個過程,不斷把它串到一起而已。你這樣去看待問題的時候,回過頭來再審視自己的一期生命,有什麼不能放下,有什麼不能面對,有什麼不能接受?我有時候想,你富有,就是富到喬布斯,富到比爾蓋茨,你去了解他們的生活,發現還是一大堆問題,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輕松快樂。難道我們追求富有就能解決一切嗎,也未必。你追求權力,權力再大,你成爲美國總統,一呼百應了,他也覺得不舒服啊。所以你會發現,這個世間沒有絕對的東西,只是因爲我們不安住于當下,不認可自己,不安于目前的現狀,在這個過程裏迷失掉自己,痛苦就是這樣産生的。當我們能安住當下的時候,慢慢地,就能進入到那個“無爲法”。你也可以把無爲法叫道,也可以叫本體,也可以叫真如,也可以叫般若、實相、如來藏、無漏、真谛等等,都可以,它不過是一種東西不同的稱呼而已。

   “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不要說賢聖,我們平常人也是如此。我們來到這裏學習佛法,就要學究竟之法,學究竟之法,一定是站在世間製高點來看待世間的一切,從生死去看待人生的過程,從事物的成住壞空去看待它的存在規則,從宇宙的萬有、整體去看待它的分布和衍生,慢慢地,你的思維疆界就打開了。所謂思維打開了,即是你對世間萬物的理解通透了,不受相的束縛和限製,你能在那個終極規律裏,通達一切,自由無礙。

  當然佛教的這種究竟之法,你沒有人生的閱曆基礎,沒有人生的體驗積累,沒有人生的苦難磨煉,沒有人生的多重思考,你很難一步到位。從這個角度講,佛法不是年輕人可以學的,除非這個人有善根、上智,他才能進入。有一種說法是,40歲之後開始學佛,可能你的理解不一樣,更容易契入。就是這道理。

  怎樣能進入無爲的境界呢?讓自己所有挂礙的心統統放下來。放下,不是說嘴巴放下,而是你真正做到放下,就像大家坐在這裏,動動肩膀,搖搖頭,把身體舒展、打開,你就會很輕松,接下來,學著把心打開,——那種挂礙的心,浮躁的心,分別的心,計較的心,焦慮的心,在空中搖擺不定不能著落的心,統統放下來,你會走入一個非常甯靜非常澄澈的狀態。你越能進入這種狀態,就放下的越多,換句話說,你放下的越多,就越能進入這種“無爲”的狀態。這時候你發現,以前很多解決不了的問題都能出乎意料地解決,以前你想象不到的思維、點子都能靈光一現地獲得。這就是你進入事物的本體。知道進入本體是什麼境界嗎?我給你們描述一下。比如我們看到的各種花草,樹頭,房子,建築,好像千差萬別,但所有的事物都有相同的規律,那種相同的規律就是本體。當你靜下來之後,就能走入每一個事物的本體,你進入了這個通道,做什麼都能做出最好的結果來,你沒有進入這個通道,想做什麼也做不成。知道是爲什麼嗎?因爲我們于事物的存在規律是背道而馳的,背道而馳源于…

《智從“金剛”出,月是故鄉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