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禅入商,商亦是禅
賢宗法師于上海 “白金大講堂”啓動儀式暨文化創新論壇開示
杜柯整理
我曾經講過,佛教實際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民族企業。這麼說一點兒也不誇張,你看佛教從印度民族中産生,然後擴張、蔓延到了全世界,在各個角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曆經兩千多年而不衰。它,實際上就是一個成功的“連鎖企業”,連鎖的是時間,空間,和人心。
我們希望能把佛教這種超越時空的思想和智慧做一個借鑒,運用到企業中去,給企業靈魂注入新鮮的血液和活力,提供無窮的源動力,這是完全可能的。現在,我借用蔣總剛才說的一句話,“我思故我在”,這句話本身就非常具有禅意,怎麼說呢?其闡述的理念內核和禅宗非常接近,參禅的真正意義就是“我思”,我思什麼,——思考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一個什麼狀態,我需要做什麼,應該怎麼做?
古代的禅人,在參禅時提出了著名的“叁問”:我從哪裏來;我在哪裏;要往哪裏去?這是參禅最原始的功課。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只有在沈澱下來專心致志思考的時候,對自己面臨的問題才會有一個清晰透徹的認識,那麼在座的各位,我們每天也要用這叁句話來參問自己:我,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我現在需要怎麼做?我的企業目前是一種什麼狀態,有哪些不足,將來要走向何方?
這麼問時,你就是一個禅商。
什麼是“緣起性空”?
其實一個企業最大的隱性力量的顯現,就在于它往哪裏去,這是每一個企業人必須致力思考的問題。當方向和位置找到了,你的企業便找到了坐標,仿佛于廣闊無垠的茫茫大海中看到了燈塔,于縱橫迷亂的經緯線上找到了交叉點。
所以今天在這個論壇上,我想給大家分享佛教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緣起性空”。什麼是緣起性空呢?簡單地說,比如眼前這個講臺,是由釘子、木頭、油漆、人工等等組合而成,它們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才叫講臺。等到有一天,釘子生鏽了,木頭壞朽了,油漆剝落了,這個臺子在哪裏呢?當這些因緣全部離散的時候它就消失了。所以臺子是在生滅的過程中不斷地向前演變。不僅講臺是如此,我們坐的椅子,住的房子,眼前的花草樹木,山河大地,乃至整個宇宙,我們看到的一切一切,包括我們的身體,都無不如此。這些俱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離散消失。
我們的企業,我們的人生、家庭、朋友,都逃不過這一鐵律。因爲這一規律的本質是由無常決定的,而無常是所有事物本來的屬性。故我們明白了人生無常的道理,就是找到了事物存在的根本規律。把握了這一根本規律,便進入了天地宇宙運行之大道。行在這個“道”上,你就能順風順水,輕松駕馭一切,主宰一切。
緣起性空的思想,是釋迦牟尼佛在禅定和觀照中,覺察宇宙萬有,剖析各種事物相互關系時發現的。這使我想起莊周夢蝶的故事。莊子做夢自己變成了一只蝴蝶,醒來後十分迷離怅惘:究竟是蝴蝶變成了自己,還是自己變成了蝴蝶?究竟是我現在醒來了,還是我現在在一個更大的夢中呢?其實回顧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想起從前,我們出生、上學,到畢業、工作,創業,所有經曆的一切,都在不斷流失,像水一樣分分秒秒過去,不能抓住。過去了,便渾如夢中一樣,幽夢之影,恍恍惚惚,伴隨著我們這一生。今天回首昨天,宛然是夢,明天再回首今天,也宛然是夢。因此《金剛經》中有句話,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在告訴我們,宇宙的一切,都是如夢、如幻、如影、如電的。看看我們的身體,有生老病死;我們居住的房子,有成住壞空;我們的事業,有盛衰榮枯。仔細想想,有哪樣東西可以永恒不變長久如一呢?包括我們生存的地球,一樣處在生住異滅的變遷之中。從整個宇宙看來,這些星球一樣是刹那生滅的。星球尚且如此,何況人所擁有的一切,可謂命若蜉蝣,朝生暮死。但是人們在戀愛時,還在海誓山盟,期求永不變心。這符合自然的規律嗎?感情也是無常的,不可能一成不變。當年秦始皇雄心壯志,想自己的江山永固,萬壽無疆,挑戰人類的極限,結果呢,秦二世就滅亡了。世間的萬事萬物無不處于變化之中,要于變化中追求不變的東西,理所當然爲一種徒勞。因爲他違反事物的本質規律。
一就是一切,一切歸一
作爲企業人,我們總是絞盡腦汁費盡心機,想讓自己的公司蒸蒸日上,基業常青,想自己的分店芝麻開花,開遍世界每一個角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那如何才能做到呢?這裏有一個根本原則:就是你的企業因什麼而存在?——企業,一定因服務對象而存在,如果失去了服務對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好比有人來買鞋子,你才生産各種鞋,如果大家都不需要穿鞋子,你的鞋廠做什麼?毋庸置疑,一個企業服務的對象越廣,被需求的越多,自然就越興旺發達。
有一天黃昏,我站在上海環球中心的樓頂,鳥瞰腳下燦如銀河的萬家燈火,突然就有了一種無比強烈的感悟從內心升起:啊,上海真大!這裏不知有多少房子,多少人類,多少汽車,多少企業,多少組織……其實,這麼多的一切,都是圍繞人而展開的,人要安居,所以有了房子,人要生病,所以有了醫院,人要出行,所以有了道路,人要讀書,所以有了學校……我們環視周圍的一切,無不是爲了人類而存在。
企業的立企之本,也是爲了“人”而存在的,在你給別人帶來服務的同時,一定可以給自身帶來利潤,只有這種利益互惠流通,才能持續發展下去,成爲人類社會生物鏈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如果只是單方面考慮自身的利害,念念算計如何攫取更大利益,甚至不惜坑蒙拐騙損害消費者,這樣的企業,是把“雙行道”改爲“單行道”,于是,發生車禍、擁擠、坍塌等交通事故,就在所難免了。
一個企業,能夠利益到千千萬萬的衆生,惠澤身邊的每一個人,它就是我們佛教裏面講的菩薩精神,這樣的企業主,無疑是觀音的化身或是菩薩安排來度化衆生的使者。因而,能不能把自己變成觀音,就取決于你的企業能不能利益到身邊無量的衆生。如何讓我們的企業,沿著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前進,幫助他們入主健康、快樂、幸福人生,是我們企業存在的價值源泉,是一條顛覆不破的真理大道。這樣的企業,怎麼可能被淘汰?怎麼可能不興旺?
但是人都有一個最大弱點,自私。或者也可以說我執,——總是以“自我”爲中心,所思所爲,都圍繞著“我”而展開,我看、我慢、我思,我得、我求、我愛。當一個人以自我爲中心的時候,自然陷入“小我”的泥淖之中,在自私自利的圈子裏不能自拔,這樣的角度和思維,勢必造成了自我束縛,從而限製了向更大境域發展。
長期以來,“我執”成了捆綁我們的一道隱形繩索,這道繩索不僅是自己綁上去的,還綁出了快感。如何打破困局,這和佛教中修行一樣,修行,首先要破除我執,我執去掉了,就是見道的境界。一個企業,要從瓶頸走出來,想有更大的發展,也要破除我執,——打開心量,放下自我。
讓一滴水永不幹涸,只有將它彙入大海之中。人,就是這樣的一滴水,企業,也是這樣的一滴水。我們想永不失去價值,一定要跟芸芸衆生結合在一起,把自己潛在的精神價值,導向大家的幸福快樂之源,如此,這個人的價值就能成爲普世價值。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一”是什麼呢,有如此巨大的能量?一,就是一切,一切歸一,所以“一”就是每一個個人,每一個渺小的生命體,這樣無數的生命體組成了浩瀚的世界。所以一是組成這個世界最基本的元素,也可以代表生命最原生的力量。
有所爲,有所不爲
上次我在課堂上,跟許多企業老板分享了一個道理:未來企業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領頭者內心的強大,靜定,以及他用怎樣的高度來解讀這個世間。我經常說,未來世界的競爭,不是産品的競爭,也不是項目的競爭,而你內心甯靜、強大的競爭。不要認爲這句話過甚其詞,佛教裏講,“心靜則國土淨,心平則天下平”。世界只是心的輻射,你的心是什麼樣的,投影出來的世界就是什麼樣的。面對同一件事,有人激烈排斥,有人欣然悅納,有人很痛苦,有人很快樂,爲什麼呢?因爲心對世界的觀照不一樣。
如果駕一輛馬車,想改變車的方向,首先就要改變馬的方向,而要改變馬的方向,就要改變駕車者的思想和意識。科學研究,人的潛意識會影響顯意識,它才是幕後真正的主人。潛意識在西方叫本我,是隱藏在背後我們不容易捕捉到的東西。這個東西什麼時候出現呢?一定是在你內心沈澱下來之後,水清則明,猶如鏡子照物般,反射的清清楚楚、纖毫畢現的時候。當我們的心越靜,就反映的越清楚,此時起心動念,一念善,一念惡,尚處于萌芽狀態時,心就馬上覺察到了。
這個靜的狀態,即是戒的狀態。持戒了,才能得定,由定而發慧。又如何做到戒呢?首先把生活中無謂的應酬盡量減少,外界的紛紛擾擾塵勞妄想,抛諸腦後。收攝外緣,專注一境,使自己躁動的心平靜下來、安住下來。當塵根不再勾結,你就有能力看清自己,是一種什麼狀態,需要怎麼做。于是有所爲,有所不爲。
人們常說:要讓一個人毀滅,先讓其瘋狂。這是相反的邪惡之道。當我們的心不安于當下,肯定是散亂的,遊離的,沒有目標的。心不安于當下,就把力量分散了,能量消耗掉了。我有一個朋友,曾經發誓多少歲之前要賺多少錢,要開多少家店,還要上市,在世界範圍內把品牌做響。但是去年我聽說他把公司賣掉了,因爲周轉不靈。這就是瘋狂的內心、強烈的欲望,毀滅了自己。他沒能讓自己真正沈澱下來。
人的一輩子,掐頭去尾,中間就剩下短短二叁十年時間,不要認爲自己什麼都能做,什麼都可以做好。有人既想做這個,又想做那個,究其本質是一種貪,也是一種心…
《引禅入商,商亦是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