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賢宗法師爲嘉禾同修團隊開示
楊正雄整理
萬物因緣和合而生
我們的課程安排特別好,中午可以讓大家休息一下。午休很重要,時間不需要很長,半個小時左右就夠了,大家還可以做些冥想,下午的精神就會更好。上節課我們一直在講“無相”,因爲大家的職業是講師,“無相”的境界和人生理念對我們特別重要,對企業家來說,這種意識也很重要,把它融入到企業文化中,用大格局大心量的思想去處理一切事務,對于公司的發展非常有好處。
這節課我們來講因果和福報。因果是人生最基本的一個規律,打個比方,我們中午吃過飯去睡覺,吃太飽了睡不好,睡不好下午聽課就沒精神,沒精神就聽不進去,這個就是因果。人生不斷地在因果循環中輪回不息,像車輪一樣不斷轉動,因果在哪裏都躲不掉的,你堅持每天讀書,知識就會增長,你爲別人付出,別人就會善意地對待你,你注意養生,以後就會比別人健康。
我有個弟子,他跟我講他小時候身體不好,但是他強迫自己運動,每天圍著操場跑五六圈,經過長時間的堅持,他連續跑十多公裏都不覺得累,正是因爲這種堅持,他現在身體比別人都好。這也是一種因果。付出是因,收獲是果,我們現在種上一棵樹的種子是因,長成參天大樹是果,這棵樹又結了果子,因而又産生另一棵樹的因。蝴蝶來自于毛毛蟲,毛毛蟲就是蝴蝶的因,蝴蝶到底知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毛毛蟲變成的呢?可能不知道,也可能知道,這就像輪回,很多人記不得自己的前世做過什麼,但還是有一部分人能記得。
很多報紙曾經有過報道,有一些人來到這個世間時根本沒有忘掉他的前世,他還記得上輩子在什麼地方呆過,對那裏的環境特別熟悉,那是在人出生前就在頭腦中種下的因。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你在學一門外語的時候,或者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你會發現那裏的語言很熟悉,那是因爲可能你上輩子,或者更早的時候在那裏生活過,所以對那裏的言語一點都不陌生。我就發覺我以前肯定在日本呆過,我去日本,對它們的語言很快就能熟悉,但是學英語怎麼都學不好。我以前在閩南佛學院讀書,跟廈大很多教授是朋友,按我們的理解,教授的子女應該是品學兼優的,因爲他們很早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可是他們中還是出了很多流氓無賴,他們父母的文化素養那麼高,可爲什麼就是教育不好他們呢?其實這跟因果有一定關系,人所受到的教育只是外在條件,一個人能否成才首先還要看他的因,只有首先具有可塑性,才能把他塑造好。好比一棵草,無論你花多大力氣,都不可能把它培養成一棵大樹,反過來講,大樹的種子種在地裏,長出來的肯定是大樹,只是條件好一點,它長得快一點,條件不好,長的慢一點,但不管怎麼說,它都是大樹,不是草。
種下什麼樣的因才有可能結出什麼樣的果,人一生能有多大成就,關鍵還看他有多大的福報,是草的種子就絕不可能長出參天大樹,但是樹的種子也未必能長成大樹,有的就長成了木頭疙瘩。一顆種子撒到地裏,可能會被蟲吃掉,或者幹旱枯死,或者長出小樹苗時被人掐掉,或者被牲口吃掉,一切都有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護住自己的慧命,就是讓因有良好的條件來結出果,這個在《金剛經》裏面叫做“善護命”。《金剛經》雲: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意思是要努力護住自己的善念不遺失掉,意根不造業因,如同諸菩薩般,善護正念,境不轉心。
你是一棵樹的種子,以後就可能長成參天大樹,怎樣護住你這棵樹正常成長的條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做點什麼,讓我們的種子健康茁壯地成長?種子種在地裏,如果土壤很肥沃,雨水很充沛,陽光很充足,它就能快速地成長。可是有的樹長得很高了,突然刮起一陣臺風,卻把它刮倒了,而比它矮的樹都沒事。生活中經常會有這種事發生,比如一個人讀書第一名,考上最好的學校,進入最好的單位工作,一路暢通無阻,可是當生活中隨便遇到點挫折的時候,他就蔫掉了。
因此我認爲,人在成長過程中遇到苦難並不是什麼壞事,就好比司馬遷受了宮刑,卻寫下了《史記》。在古代,文人最看中的就是面子,宮刑對于他們來說簡直就是奇恥大辱,在朋友面前都擡不起頭的,正是因爲受到這樣的屈辱,司馬遷才抛開一切人情世故,把自己關進房間裏研究學問,發憤圖強,寫下了這部震古爍今的大著作。《史記
太史公自序》裏面還有一段非常激勵人的話:“西伯拘羑裏,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膑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叁百篇。”這些先賢們的成就,都是因爲經曆過常人所無法承受的苦難的磨練,最終發憤圖強而完成的。
一個受過苦難的人,如果抛棄所有功名利祿,把自己的心專注于某個領域,那麼他的成就往往會超越于一般的人。宮刑對于司馬遷來講,是好還是不好呢?在當時的環境中來看,沒人認爲那是好的,可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好壞確實不能一錘而定,如果不是因爲司馬遷受到那樣的劫難,《史記》也許就不會誕生。世間的得失,永遠是這樣,我們站在怎樣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決定著我們對這件事情有怎樣的理解。我經常跟我的朋友講,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就停下來,全方位地思考一下這個事情要怎麼解決,懂得全方位思考的人,以後不管做什麼事情,通常不會犯太大的錯誤。我們總是覺得命運不公平,誰的命運很公平呢?西方人把命運叫做上帝,這個上帝就是中國人所講的上天、天道、自然,叫法不一樣,本質是一樣的。佛教裏面把上帝叫因果,世間萬物都遵循因緣和合而生的天道規則,違背天道就要入地獄,順從天道就能上天堂,能夠做到神我合一,展現無限力量。
我有時在想,從古至今,每一個聖人,每一個思想家、哲學家、藝術家、政治家,他們之所以能成爲後世敬仰的對象,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他們以自己的眼光來解讀世間萬物,對其進行了系統化的研究和思考,其成果流傳于後世,對後世産生了巨大影響,因此他們被後人追封爲聖人或者賢人。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又是怎樣去解讀世間萬物的?怎樣去解讀就決定著有怎樣的認識,再把這些認識系統地集合起來,我們就能成爲某一方面的大家,大家也是凡人,只是比常人付出的更多一些。我們要向古之聖賢學習,打開自己的思維去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除了對事物廣泛了解以外,還要對某些方面進行深入學習。最好的學習方式,是直接向天地萬物去學習,它們是最好的老師。
佛是發現宇宙真理的覺者,他也是個人,不是天上來的,他是通過學習而悟道的聖者。佛教裏講,每一個人,悟的時候是佛,迷的時候就是凡夫。什麼時候是悟呢?能把世間萬物參透,讓心與萬物相連通,對任何事物都能看到它的本質,能達到這種境界就是悟,能做到悟的人,不管從事什麼行業都能做出驚人的成績,如果做不到悟,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糊裏糊塗的。
美源于用心靈解讀世界
我給大家講一個案例,有一次我去日本,和朋友去看花道表演。去過日本的人一定知道他們的藝妓、插花和茶道表演。就像中國的京劇一樣,很受外國人喜歡,雖然本國人不一定愛看。我們去遊覽日本的古鎮,參觀他們的傳統文化,看了很多表演,其中花道表演給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當時有五六十個觀衆圍繞著一個看臺,看臺上放著一個小案桌,桌上放著花瓶,旁邊堆著一捆樹枝雜草,和幾朵花,感覺亂糟糟的。有個叁十多歲的女人走到上面坐下,手拿一把剪刀,剪一會兒,插一朵,一直重複這個動作,看上去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可是等到她把最後一朵花插下去的時候,我整個人都驚呆了,一個唯美的藝術品展現在了衆人的眼前,最後那朵花就像畫龍點睛一樣,一插下去整個花瓶都活了。這些亂糟糟的東西,經過插花藝人的手一加工,竟然就變成了這麼完美的藝術品,不禁叫人贊歎。
這件事讓我感觸良多。一個人,若能通過一些有技巧的加工和包裝,不管他是誰,都能化腐朽爲神奇。我有時也會插花,可是不管怎麼插,都達不到日本藝人那種效果,後來我發現,心中沒有美的時候,不管你怎麼努力,都創造不出美來,心中有美的時候,不管使用什麼工具,你都能創造出神奇,那種神奇,一定是你內心境界的體現,別人是沒辦法模仿的。就好比同樣一件衣服,穿在氣質好的人身上就能展現出她的漂亮,穿在氣質不好的人身上,就展現不出漂亮。一個人的身材,舉止和氣質,都決定著搭配什麼樣的衣服。有些人喜歡穿傳統服裝,穿上去也很漂亮,可有些人穿上去卻簡直就是鮮花插在牛糞上。我一直苦口婆心地大家講,你一定要明白自己處在什麼位置。
這個世界一切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顯現。有一次我去探望一位畫家朋友,他在全世界二十多個國家辦過畫展,他展示他的作品給我看,我不是很懂畫,但是從畫裏面看得出這位朋友的心境。在我看來,美術和音樂、文學一樣,是一個人的靈魂對外界事物的表現方式,畫中的一筆一畫都是作者內心的反映,一個畫家必須要把自己的靈魂注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人們通過那幅就能解出讀作者人生的滄桑和濃厚的感情,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幅畫,作者深厚的感情卻能夠在裏面體現得淋漓盡致。就像梵高畫的向日葵,之所以價值會那麼高,是因爲他在畫中注入了自己的生命,看他的向日葵,就知道他人生的挫折,事業的不如意和內心的苦難。
還有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它是羅浮宮裏面最著名的人物畫像,蒙娜麗莎是在什麼狀態下展現出那種神秘的微笑呢?原來蒙娜麗莎是一個貴婦人,達芬奇很喜歡她,但她的丈夫是達芬奇的好朋友,他們一直保持著正當的關系來往。後來蒙娜麗莎的兒子不幸夭折了,她整日…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