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贤宗法师为嘉禾同修团队开示

  杨正雄整理

  万物因缘和合而生

  我们的课程安排特别好,中午可以让大家休息一下。午休很重要,时间不需要很长,半个小时左右就够了,大家还可以做些冥想,下午的精神就会更好。上节课我们一直在讲“无相”,因为大家的职业是讲师,“无相”的境界和人生理念对我们特别重要,对企业家来说,这种意识也很重要,把它融入到企业文化中,用大格局大心量的思想去处理一切事务,对于公司的发展非常有好处。

  这节课我们来讲因果和福报。因果是人生最基本的一个规律,打个比方,我们中午吃过饭去睡觉,吃太饱了睡不好,睡不好下午听课就没精神,没精神就听不进去,这个就是因果。人生不断地在因果循环中轮回不息,像车轮一样不断转动,因果在哪里都躲不掉的,你坚持每天读书,知识就会增长,你为别人付出,别人就会善意地对待你,你注意养生,以后就会比别人健康。

  我有个弟子,他跟我讲他小时候身体不好,但是他强迫自己运动,每天围着操场跑五六圈,经过长时间的坚持,他连续跑十多公里都不觉得累,正是因为这种坚持,他现在身体比别人都好。这也是一种因果。付出是因,收获是果,我们现在种上一棵树的种子是因,长成参天大树是果,这棵树又结了果子,因而又产生另一棵树的因。蝴蝶来自于毛毛虫,毛毛虫就是蝴蝶的因,蝴蝶到底知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毛毛虫变成的呢?可能不知道,也可能知道,这就像轮回,很多人记不得自己的前世做过什么,但还是有一部分人能记得。

  很多报纸曾经有过报道,有一些人来到这个世间时根本没有忘掉他的前世,他还记得上辈子在什么地方呆过,对那里的环境特别熟悉,那是在人出生前就在头脑中种下的因。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你在学一门外语的时候,或者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会发现那里的语言很熟悉,那是因为可能你上辈子,或者更早的时候在那里生活过,所以对那里的言语一点都不陌生。我就发觉我以前肯定在日本呆过,我去日本,对它们的语言很快就能熟悉,但是学英语怎么都学不好。我以前在闽南佛学院读书,跟厦大很多教授是朋友,按我们的理解,教授的子女应该是品学兼优的,因为他们很早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可是他们中还是出了很多流氓无赖,他们父母的文化素养那么高,可为什么就是教育不好他们呢?其实这跟因果有一定关系,人所受到的教育只是外在条件,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还要看他的因,只有首先具有可塑性,才能把他塑造好。好比一棵草,无论你花多大力气,都不可能把它培养成一棵大树,反过来讲,大树的种子种在地里,长出来的肯定是大树,只是条件好一点,它长得快一点,条件不好,长的慢一点,但不管怎么说,它都是大树,不是草。

  种下什么样的因才有可能结出什么样的果,人一生能有多大成就,关键还看他有多大的福报,是草的种子就绝不可能长出参天大树,但是树的种子也未必能长成大树,有的就长成了木头疙瘩。一颗种子撒到地里,可能会被虫吃掉,或者干旱枯死,或者长出小树苗时被人掐掉,或者被牲口吃掉,一切都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护住自己的慧命,就是让因有良好的条件来结出果,这个在《金刚经》里面叫做“善护命”。《金刚经》云: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意思是要努力护住自己的善念不遗失掉,意根不造业因,如同诸菩萨般,善护正念,境不转心。

  你是一棵树的种子,以后就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怎样护住你这棵树正常成长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做点什么,让我们的种子健康茁壮地成长?种子种在地里,如果土壤很肥沃,雨水很充沛,阳光很充足,它就能快速地成长。可是有的树长得很高了,突然刮起一阵台风,却把它刮倒了,而比它矮的树都没事。生活中经常会有这种事发生,比如一个人读书第一名,考上最好的学校,进入最好的单位工作,一路畅通无阻,可是当生活中随便遇到点挫折的时候,他就蔫掉了。

  因此我认为,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苦难并不是什么坏事,就好比司马迁受了宫刑,却写下了《史记》。在古代,文人最看中的就是面子,宫刑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在朋友面前都抬不起头的,正是因为受到这样的屈辱,司马迁才抛开一切人情世故,把自己关进房间里研究学问,发愤图强,写下了这部震古烁今的大著作。《史记

  太史公自序》里面还有一段非常激励人的话:“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这些先贤们的成就,都是因为经历过常人所无法承受的苦难的磨练,最终发愤图强而完成的。

  一个受过苦难的人,如果抛弃所有功名利禄,把自己的心专注于某个领域,那么他的成就往往会超越于一般的人。宫刑对于司马迁来讲,是好还是不好呢?在当时的环境中来看,没人认为那是好的,可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好坏确实不能一锤而定,如果不是因为司马迁受到那样的劫难,《史记》也许就不会诞生。世间的得失,永远是这样,我们站在怎样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决定着我们对这件事情有怎样的理解。我经常跟我的朋友讲,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停下来,全方位地思考一下这个事情要怎么解决,懂得全方位思考的人,以后不管做什么事情,通常不会犯太大的错误。我们总是觉得命运不公平,谁的命运很公平呢?西方人把命运叫做上帝,这个上帝就是中国人所讲的上天、天道、自然,叫法不一样,本质是一样的。佛教里面把上帝叫因果,世间万物都遵循因缘和合而生的天道规则,违背天道就要入地狱,顺从天道就能上天堂,能够做到神我合一,展现无限力量。

  我有时在想,从古至今,每一个圣人,每一个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政治家,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眼光来解读世间万物,对其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和思考,其成果流传于后世,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他们被后人追封为圣人或者贤人。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又是怎样去解读世间万物的?怎样去解读就决定着有怎样的认识,再把这些认识系统地集合起来,我们就能成为某一方面的大家,大家也是凡人,只是比常人付出的更多一些。我们要向古之圣贤学习,打开自己的思维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除了对事物广泛了解以外,还要对某些方面进行深入学习。最好的学习方式,是直接向天地万物去学习,它们是最好的老师。

  佛是发现宇宙真理的觉者,他也是个人,不是天上来的,他是通过学习而悟道的圣者。佛教里讲,每一个人,悟的时候是佛,迷的时候就是凡夫。什么时候是悟呢?能把世间万物参透,让心与万物相连通,对任何事物都能看到它的本质,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是悟,能做到悟的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能做出惊人的成绩,如果做不到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糊里糊涂的。

  美源于用心灵解读世界

  我给大家讲一个案例,有一次我去日本,和朋友去看花道表演。去过日本的人一定知道他们的艺妓、插花和茶道表演。就像中国的京剧一样,很受外国人喜欢,虽然本国人不一定爱看。我们去游览日本的古镇,参观他们的传统文化,看了很多表演,其中花道表演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当时有五六十个观众围绕着一个看台,看台上放着一个小案桌,桌上放着花瓶,旁边堆着一捆树枝杂草,和几朵花,感觉乱糟糟的。有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走到上面坐下,手拿一把剪刀,剪一会儿,插一朵,一直重复这个动作,看上去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可是等到她把最后一朵花插下去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惊呆了,一个唯美的艺术品展现在了众人的眼前,最后那朵花就像画龙点睛一样,一插下去整个花瓶都活了。这些乱糟糟的东西,经过插花艺人的手一加工,竟然就变成了这么完美的艺术品,不禁叫人赞叹。

  这件事让我感触良多。一个人,若能通过一些有技巧的加工和包装,不管他是谁,都能化腐朽为神奇。我有时也会插花,可是不管怎么插,都达不到日本艺人那种效果,后来我发现,心中没有美的时候,不管你怎么努力,都创造不出美来,心中有美的时候,不管使用什么工具,你都能创造出神奇,那种神奇,一定是你内心境界的体现,别人是没办法模仿的。就好比同样一件衣服,穿在气质好的人身上就能展现出她的漂亮,穿在气质不好的人身上,就展现不出漂亮。一个人的身材,举止和气质,都决定着搭配什么样的衣服。有些人喜欢穿传统服装,穿上去也很漂亮,可有些人穿上去却简直就是鲜花插在牛粪上。我一直苦口婆心地大家讲,你一定要明白自己处在什么位置。

  这个世界一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显现。有一次我去探望一位画家朋友,他在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办过画展,他展示他的作品给我看,我不是很懂画,但是从画里面看得出这位朋友的心境。在我看来,美术和音乐、文学一样,是一个人的灵魂对外界事物的表现方式,画中的一笔一画都是作者内心的反映,一个画家必须要把自己的灵魂注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人们通过那幅就能解出读作者人生的沧桑和浓厚的感情,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幅画,作者深厚的感情却能够在里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就像梵高画的向日葵,之所以价值会那么高,是因为他在画中注入了自己的生命,看他的向日葵,就知道他人生的挫折,事业的不如意和内心的苦难。

  还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它是罗浮宫里面最著名的人物画像,蒙娜丽莎是在什么状态下展现出那种神秘的微笑呢?原来蒙娜丽莎是一个贵妇人,达芬奇很喜欢她,但她的丈夫是达芬奇的好朋友,他们一直保持着正当的关系来往。后来蒙娜丽莎的儿子不幸夭折了,她整日…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