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P3

  ..续本文上一页襟的人容不下吃亏。

  韩信曾经受到胯下之辱,等到他坐拥百万雄兵,衣锦还乡的时候,那些曾经让他受辱的人都怕得要死,以为会被他报复,可是韩信并没有跟他们计较。韩信就是凭着这么博大的胸襟,才成就了那么大的事业。所以当我们吃不起亏的时候,是因为我们的心量还太小。

  第八个是:精进。就是专注一件事情,不断向前推进,精进一定是以无贪、无嗔、无痴作为前提的。

  第九个是:轻安。我教大家做一件事,在你的门口写上四个字:轻安喜乐。你每天回家看到这四个字,一天的疲劳烦恼就卸下来了,你就会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快乐,身心得到放松,会感到人生活着是那么美好。那种内心的宁静和安详,一定是来自于一颗轻安的心

  我们要不断跟自己的身心合一,跟宇宙万物合一,跟所有人融合在一起,去感受生命的过程,去经营自己的人生,去服务每一个人。只要你能带给别人快乐,你就不再是一个痛苦的人,你要是不断打击别人,不断让别人痛苦,那到最后你绝对是第一个痛苦的人。世间有一个规律,当你把别人拉下来的时候,你往往就是那个做垫背的人,所以千万不要去攻击别人。

  第十个是:不纵欲。就是不放纵自己,生活有所节制,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住度。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平衡,中道,节制。我们《香海日诵警策文》第一句就是:我用全身心的爱迎接今天,我赞美敌人。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我爱自己,我用清洁与节制来珍惜我的身体,我用智慧和知识充实我的头脑。

  不要认为节制就不舒服,节制能让你走的更久,人生就是“得”和“舍”的过程,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地舍去,得到,再舍去,再得到,哪一天你能做到时刻得拿起,时刻放得下,身心轻安地面对新的一天,那就相当不容易了。

  第十一个是:无害。“无害”就是不损坏别人。不打击别人,不侵害别人,永远想尽办法去利于别人,这叫不害,就是不做有害于别人的事情。

  这就是佛教里面培养福报的十一种方法,通过自己内在的修行,你的福报就会越来越多。学会吃亏是福,你要能够把心里所有的包袱都放下,以“无我、无相、无人、无众生、无名、无利”的心态来面对人生,展现全新的自己,去利于身边每一个人,从身边小事开始去培养你的福报。福报不是讲出来的,是做出来的,从当下做起,不要拖到以后再做。

  

  

  法师答疑

  1、 问:法师,您好。西方的管理模式都比较注重流程化和制度化,那么中国企业家要如何把东方人的思想和西方的管理模式结合起来,来管理企业呢?

  答:我觉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一定西方的就一定好,或者东方的就一定好,主要还是要适合自己。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处在十字路口的时代,也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我们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已经开花结果,对东方文化开始有了全新认识。无论东西方文化,我们不要学习它们的表象,要深入去学习它们的实质和精神,把这种文化精神注入到我们的企业管理中,才能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独特的管理模式出来。

  如何去创造呢?凝神想象,把每一种可能性都参透,这样你就能权衡它们的利弊。要根据自己的出发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我给大家讲一个案例,我们濮院有个做羊毛衫的老板,花重金请了一个职业管理团队,注入到原来的管理团队中,对公司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三个月后,公司在新的管理模式下进入高效正常运行,效益和利润比以前好了很多,职业管理团队大功告成,就拿了钱后走了,可是他们一走,整个公司就瘫痪了。因为那个职业管理团队带来的管理模式虽然好,但是不适合这个企业。

  那个老板来找我诉说苦恼,我跟他讲,不能简单地照搬别人的方法,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在向别人学习的时候,应该是学他们的思想,而不是表象的东西。有思想,在哪里都可以开花结果。就像我跟大家讲的日本插花一样,心中有美的真谛,用什么工具都能创造出艺术品。

  2、 问:请问法师,向错的人认错,合适吗?

  答:合适,但是你要有足够高的境界,否则你受不起。

  问:我认错了他不改怎么办?我还要继续认错吗?

  答:这个要看自己了,诸葛亮七擒孟获,七擒七纵,最后成功了。还要看这个人值不值得你去认错。如果是一个对你很重要的人,一百次都值得去做。

  问:可是那个人非常差劲,我是应该诅咒他呢,还是应该怎么办?

  答:赞叹他。

  问:赞叹他?那么差劲的人也要赞叹他吗?

  答:对呀,劝他他听不进,骂他他不当回事,诅咒他他不知道,打他你打不过,那就只能赞叹他了。如果他是小人,你就要哄着她,如果他是君子,你随便怎么对他都没关系。

  3、 问:我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可是他们都不理解我,我该怎么办?

  答:你做的还不够好。

  问:为什么?

  答:你的笑是僵硬的,你的赞美是伪装的,所以他们才会误解你。好好反省自己。

  4、 问:俗家弟子皈依后可不可以吃肉?

  答:可以吃。但有几种情况要除外,你自己养的不能吃,你指使别人杀的不能吃,你看别人杀的不能吃。这其实是在培养你的慈悲心。有慈悲心的人小动物都会喜欢他,没有慈悲心的人动物都讨厌他。你看那些经常吃狗肉的人,狗见他都会咬他,因为他身上有狗味。

  4、 问:有些老太太学佛以后,看见小孩打蚊子也要说罪过,不让打,而且还很固执,我要怎么样去跟她们做一些合理的解释?

  答:不要解释,解释了也没用,他们听不懂。

  问:可是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学佛的人。

  答:你赞叹她们。她们自己能做到不杀生,还劝别人不杀生,值得赞叹。我给你们讲一个道理,我们这个地球从外太空来看就是一粒灰尘,要是在外太空有一种比我们的地球大很多倍的生物体,在他眼里,我们的地球就只是一粒灰尘,他根本不知道一粒灰尘上还住着那么多的生物体。他要是像我们拍蚊子一样拍向地球,那我们的地球和地球上几十亿的生命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那个东西拍死了地球,你说他是杀生呢还是不是呢?他是有意的呢还是无意的呢?所以戒杀生最重要的,其实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慈悲心。

  5、 问:有些老人家在寺庙里面修行得挺好的,可是一离开寺庙坏脾气就来了,像这种情况我要怎么样去引导他们?

  答:做好你自己,通过你的行为去影响他。你不要去指责他,因为作为晚辈,你没有资格去那样做,如果那个人真的是你的好朋友或者亲人,你就把自己的感受去跟他分享,这样也有可能改变他。

  6、 问:法师您好,你刚刚跟我们讲到“本我”,请问什么是“本我”,要怎样来体现这种品质?

  答:把“小我”压下去,“本我”就出来了。小我就是你看到、听到或者想到的一切东西,它们是人在意识里产生的各种相,“凡所有相,都是虚妄”,必须打破它们。只有小我熄灭了,本我才会出来。小我和本我的关系好比一辆运行的马车,看上去在运动的是马和车,但实际决定马车运行方向的是驾车的人,在这里,马和车就是小我,车夫才是本我。所以我们要改变我们的命运,就要找到驾车的那个人,改变驾车的人,才能改变马车的方向。

  7、 问:在请朋友们吃饭或者公务招待的时候,我非常不忍心点荤菜,但是只点素菜又怕朋友说我小气,我该怎么办?

  答:如果是请好朋友吃饭,你可以叫他们自己点菜,喜欢吃什么点什么。如果是公务招待,你可以交给助理去做。

  8、 问:学佛的人都有种正能量,可是生活中会有些有负能量的人,对于那些负能量的人,我想去感化他们,但是又觉得自己能量不够,我该怎么去做?

  答:当你是萤火虫的时候,你就照亮自己,当你是太阳的时候,你就照亮别人,把别人烤焦都没问题。

  问:学佛讲究万事皆空,这要怎么跟精进联系起来?

  答:当你的人生充满慈悲,一切众生等着你去救助的时候,你所展现出来的力量就是精进。

  问:现在社会上有一种现象,就是很多学佛的人不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变得很消极,我们怎么样去引导他们?

  答:消极的人永远都会找到消极的理由,积极的人,不管学不学佛,他都会找到积极的理由。这跟人性有关系,跟学佛没关系。

  9、 问:我有个亲人,也信佛,是个很善良的人,对每个人都很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他对人家那样也对他好,别人欺负他时他总是忍气吞声,常常闷闷不乐。我以前绣了一幅观音菩萨给他,每天给他讲笑话,又把他带到一个新环境中,想改变他,可是他一直在抱怨我,请问我该怎么做?

  答:杞人忧天,多余的,别人的生命你改变不了,只有你自己做好了再去影响他。你有这颗心我们很敬佩你,但是你不是上帝,你不能主宰他,包括你的孩子也一样。

  10、问:别人问我要钱我都会给他,可是他越来越贪婪,我怎么办?

  答:那就不给呗。

  问:还有一个人,他是党员,也当过兵。但是他有点愤青,我跟陌生人说话他也要反对,对什么都看不惯,我很少跟别人吵架,但是跟他经常会吵架,他做的明明不对,可他一直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他那种脾气我该怎么去改变他?

  答:学着去赞美他,只要他有一丁点好处就去赞美。比如一个人要是很懒,每次吃过饭碗往桌子上一推什么也不管,也从不做家务,你就赞美他没有把碗弄掉到地上,第二天他把碗叠起来了,你就赞美他叠得很好,第三天他洗碗了,你赞美他洗得很干净。一直赞美他,想尽办法地赞美他,慢慢的他就不好意思什么也不做了。

  11、问:法师,您好。我是一位讲师,在我熟知的地方我很能讲,可是一换到不熟悉的地方,我就不知道该怎么讲,很慌张,请问我该怎么办?

  答:下次讲课的时候把熟悉的人调到前面来,盯着他们讲,就想象是在给他们讲,不是给所有人讲。(万一听课的人我全不认识怎么办?)那你就看天花板吧,反正会让你紧张的人就别看,你心里默默地念“无我,无你,无一切众生,一切都不存在。”没关系的,都是个过程,越多训练自己的能力越强,你要学着突破自己的极限。

  12、问:我想问一下佛教和基督教有没有冲突?我父母信基督教,我可以信佛教吗?

  答:这没关系啊,实际上每一种宗教都没有冲突,冲突是人为的,所有隔阂都是人造成的。你的父母信基督教,你也可以去教堂啊,可以赞美他们做的很好啊,你觉得那个思想不适合你,而佛教更适合你,你就改信佛教就好了。

  事实上佛教里面也有很多宗派,像天台宗、净土宗、密宗、禅宗,每一个宗派细分下来跟一个独立的宗教也是一样的,学着去接受他们。就像人站在一栋楼上看风景,有的人站在第一层楼上看,有的人站在第十层楼上看,有的人站在一百层楼上看,他们都能看到风景,只不过站的高度不同,看到的风景也不同。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