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P3

  ..續本文上一頁襟的人容不下吃虧。

  韓信曾經受到胯下之辱,等到他坐擁百萬雄兵,衣錦還鄉的時候,那些曾經讓他受辱的人都怕得要死,以爲會被他報複,可是韓信並沒有跟他們計較。韓信就是憑著這麼博大的胸襟,才成就了那麼大的事業。所以當我們吃不起虧的時候,是因爲我們的心量還太小。

  第八個是:精進。就是專注一件事情,不斷向前推進,精進一定是以無貪、無嗔、無癡作爲前提的。

  第九個是:輕安。我教大家做一件事,在你的門口寫上四個字:輕安喜樂。你每天回家看到這四個字,一天的疲勞煩惱就卸下來了,你就會從內心深處湧現出一種快樂,身心得到放松,會感到人生活著是那麼美好。那種內心的甯靜和安詳,一定是來自于一顆輕安的心

  我們要不斷跟自己的身心合一,跟宇宙萬物合一,跟所有人融合在一起,去感受生命的過程,去經營自己的人生,去服務每一個人。只要你能帶給別人快樂,你就不再是一個痛苦的人,你要是不斷打擊別人,不斷讓別人痛苦,那到最後你絕對是第一個痛苦的人。世間有一個規律,當你把別人拉下來的時候,你往往就是那個做墊背的人,所以千萬不要去攻擊別人。

  第十個是:不縱欲。就是不放縱自己,生活有所節製,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住度。這就是我們所講的平衡,中道,節製。我們《香海日誦警策文》第一句就是:我用全身心的愛迎接今天,我贊美敵人。我在心裏默默地爲每一個人祝福。我愛自己,我用清潔與節製來珍惜我的身體,我用智慧和知識充實我的頭腦。

  不要認爲節製就不舒服,節製能讓你走的更久,人生就是“得”和“舍”的過程,在前進的過程中不斷地舍去,得到,再舍去,再得到,哪一天你能做到時刻得拿起,時刻放得下,身心輕安地面對新的一天,那就相當不容易了。

  第十一個是:無害。“無害”就是不損壞別人。不打擊別人,不侵害別人,永遠想盡辦法去利于別人,這叫不害,就是不做有害于別人的事情。

  這就是佛教裏面培養福報的十一種方法,通過自己內在的修行,你的福報就會越來越多。學會吃虧是福,你要能夠把心裏所有的包袱都放下,以“無我、無相、無人、無衆生、無名、無利”的心態來面對人生,展現全新的自己,去利于身邊每一個人,從身邊小事開始去培養你的福報。福報不是講出來的,是做出來的,從當下做起,不要拖到以後再做。

  

  

  法師答疑

  1、 問:法師,您好。西方的管理模式都比較注重流程化和製度化,那麼中國企業家要如何把東方人的思想和西方的管理模式結合起來,來管理企業呢?

  答:我覺得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一定西方的就一定好,或者東方的就一定好,主要還是要適合自己。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處在十字路口的時代,也是一個幸福的時代,因爲我們對西方文化的吸收已經開花結果,對東方文化開始有了全新認識。無論東西方文化,我們不要學習它們的表象,要深入去學習它們的實質和精神,把這種文化精神注入到我們的企業管理中,才能創造出適合自己的獨特的管理模式出來。

  如何去創造呢?凝神想象,把每一種可能性都參透,這樣你就能權衡它們的利弊。要根據自己的出發點,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我給大家講一個案例,我們濮院有個做羊毛衫的老板,花重金請了一個職業管理團隊,注入到原來的管理團隊中,對公司的管理模式進行了全面的改造。叁個月後,公司在新的管理模式下進入高效正常運行,效益和利潤比以前好了很多,職業管理團隊大功告成,就拿了錢後走了,可是他們一走,整個公司就癱瘓了。因爲那個職業管理團隊帶來的管理模式雖然好,但是不適合這個企業。

  那個老板來找我訴說苦惱,我跟他講,不能簡單地照搬別人的方法,要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在向別人學習的時候,應該是學他們的思想,而不是表象的東西。有思想,在哪裏都可以開花結果。就像我跟大家講的日本插花一樣,心中有美的真谛,用什麼工具都能創造出藝術品。

  2、 問:請問法師,向錯的人認錯,合適嗎?

  答:合適,但是你要有足夠高的境界,否則你受不起。

  問:我認錯了他不改怎麼辦?我還要繼續認錯嗎?

  答:這個要看自己了,諸葛亮七擒孟獲,七擒七縱,最後成功了。還要看這個人值不值得你去認錯。如果是一個對你很重要的人,一百次都值得去做。

  問:可是那個人非常差勁,我是應該詛咒他呢,還是應該怎麼辦?

  答:贊歎他。

  問:贊歎他?那麼差勁的人也要贊歎他嗎?

  答:對呀,勸他他聽不進,罵他他不當回事,詛咒他他不知道,打他你打不過,那就只能贊歎他了。如果他是小人,你就要哄著她,如果他是君子,你隨便怎麼對他都沒關系。

  3、 問:我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可是他們都不理解我,我該怎麼辦?

  答:你做的還不夠好。

  問:爲什麼?

  答:你的笑是僵硬的,你的贊美是僞裝的,所以他們才會誤解你。好好反省自己。

  4、 問:俗家弟子皈依後可不可以吃肉?

  答:可以吃。但有幾種情況要除外,你自己養的不能吃,你指使別人殺的不能吃,你看別人殺的不能吃。這其實是在培養你的慈悲心。有慈悲心的人小動物都會喜歡他,沒有慈悲心的人動物都討厭他。你看那些經常吃狗肉的人,狗見他都會咬他,因爲他身上有狗味。

  4、 問:有些老太太學佛以後,看見小孩打蚊子也要說罪過,不讓打,而且還很固執,我要怎麼樣去跟她們做一些合理的解釋?

  答:不要解釋,解釋了也沒用,他們聽不懂。

  問:可是他們都覺得自己是學佛的人。

  答:你贊歎她們。她們自己能做到不殺生,還勸別人不殺生,值得贊歎。我給你們講一個道理,我們這個地球從外太空來看就是一粒灰塵,要是在外太空有一種比我們的地球大很多倍的生物體,在他眼裏,我們的地球就只是一粒灰塵,他根本不知道一粒灰塵上還住著那麼多的生物體。他要是像我們拍蚊子一樣拍向地球,那我們的地球和地球上幾十億的生命頃刻間就灰飛煙滅了。那個東西拍死了地球,你說他是殺生呢還是不是呢?他是有意的呢還是無意的呢?所以戒殺生最重要的,其實是爲了培養我們的慈悲心。

  5、 問:有些老人家在寺廟裏面修行得挺好的,可是一離開寺廟壞脾氣就來了,像這種情況我要怎麼樣去引導他們?

  答:做好你自己,通過你的行爲去影響他。你不要去指責他,因爲作爲晚輩,你沒有資格去那樣做,如果那個人真的是你的好朋友或者親人,你就把自己的感受去跟他分享,這樣也有可能改變他。

  6、 問:法師您好,你剛剛跟我們講到“本我”,請問什麼是“本我”,要怎樣來體現這種品質?

  答:把“小我”壓下去,“本我”就出來了。小我就是你看到、聽到或者想到的一切東西,它們是人在意識裏産生的各種相,“凡所有相,都是虛妄”,必須打破它們。只有小我熄滅了,本我才會出來。小我和本我的關系好比一輛運行的馬車,看上去在運動的是馬和車,但實際決定馬車運行方向的是駕車的人,在這裏,馬和車就是小我,車夫才是本我。所以我們要改變我們的命運,就要找到駕車的那個人,改變駕車的人,才能改變馬車的方向。

  7、 問:在請朋友們吃飯或者公務招待的時候,我非常不忍心點葷菜,但是只點素菜又怕朋友說我小氣,我該怎麼辦?

  答:如果是請好朋友吃飯,你可以叫他們自己點菜,喜歡吃什麼點什麼。如果是公務招待,你可以交給助理去做。

  8、 問:學佛的人都有種正能量,可是生活中會有些有負能量的人,對于那些負能量的人,我想去感化他們,但是又覺得自己能量不夠,我該怎麼去做?

  答:當你是螢火蟲的時候,你就照亮自己,當你是太陽的時候,你就照亮別人,把別人烤焦都沒問題。

  問:學佛講究萬事皆空,這要怎麼跟精進聯系起來?

  答:當你的人生充滿慈悲,一切衆生等著你去救助的時候,你所展現出來的力量就是精進。

  問:現在社會上有一種現象,就是很多學佛的人不去追求自己的目標,變得很消極,我們怎麼樣去引導他們?

  答:消極的人永遠都會找到消極的理由,積極的人,不管學不學佛,他都會找到積極的理由。這跟人性有關系,跟學佛沒關系。

  9、 問:我有個親人,也信佛,是個很善良的人,對每個人都很好,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像他對人家那樣也對他好,別人欺負他時他總是忍氣吞聲,常常悶悶不樂。我以前繡了一幅觀音菩薩給他,每天給他講笑話,又把他帶到一個新環境中,想改變他,可是他一直在抱怨我,請問我該怎麼做?

  答:杞人憂天,多余的,別人的生命你改變不了,只有你自己做好了再去影響他。你有這顆心我們很敬佩你,但是你不是上帝,你不能主宰他,包括你的孩子也一樣。

  10、問:別人問我要錢我都會給他,可是他越來越貪婪,我怎麼辦?

  答:那就不給呗。

  問:還有一個人,他是黨員,也當過兵。但是他有點憤青,我跟陌生人說話他也要反對,對什麼都看不慣,我很少跟別人吵架,但是跟他經常會吵架,他做的明明不對,可他一直認爲自己做的是對的,他那種脾氣我該怎麼去改變他?

  答:學著去贊美他,只要他有一丁點好處就去贊美。比如一個人要是很懶,每次吃過飯碗往桌子上一推什麼也不管,也從不做家務,你就贊美他沒有把碗弄掉到地上,第二天他把碗疊起來了,你就贊美他疊得很好,第叁天他洗碗了,你贊美他洗得很幹淨。一直贊美他,想盡辦法地贊美他,慢慢的他就不好意思什麼也不做了。

  11、問:法師,您好。我是一位講師,在我熟知的地方我很能講,可是一換到不熟悉的地方,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講,很慌張,請問我該怎麼辦?

  答:下次講課的時候把熟悉的人調到前面來,盯著他們講,就想象是在給他們講,不是給所有人講。(萬一聽課的人我全不認識怎麼辦?)那你就看天花板吧,反正會讓你緊張的人就別看,你心裏默默地念“無我,無你,無一切衆生,一切都不存在。”沒關系的,都是個過程,越多訓練自己的能力越強,你要學著突破自己的極限。

  12、問:我想問一下佛教和基督教有沒有沖突?我父母信基督教,我可以信佛教嗎?

  答:這沒關系啊,實際上每一種宗教都沒有沖突,沖突是人爲的,所有隔閡都是人造成的。你的父母信基督教,你也可以去教堂啊,可以贊美他們做的很好啊,你覺得那個思想不適合你,而佛教更適合你,你就改信佛教就好了。

  事實上佛教裏面也有很多宗派,像天臺宗、淨土宗、密宗、禅宗,每一個宗派細分下來跟一個獨立的宗教也是一樣的,學著去接受他們。就像人站在一棟樓上看風景,有的人站在第一層樓上看,有的人站在第十層樓上看,有的人站在一百層樓上看,他們都能看到風景,只不過站的高度不同,看到的風景也不同。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