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乘金剛上智,品五佛人生

  乘金剛上智,品五佛人生

  賢宗法師爲海甯義工團隊開示

  楊正雄整理

  傳承文明揚民族精神

  今天非常榮幸,跟大家結了一個善緣,這個善緣太大,把我從醫院叫到這裏來。我和鄭衛國老師特別有緣,是宿世的修行,促成我們今天的友誼。在座的每一位,未來都會成爲五佛人生的講師,今天在這個場合跟大家結緣,我感到有殊勝的意義。

  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一個話題:中華民族精神的崛起,中國夢的實現。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什麼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什麼是中國夢?什麼是我們的人生價值和思想境界?我們展示在世界面前的是怎樣的精神面貌?這些問題引導我不斷深入去思考。不少人有一種偏見,認爲國外的東西比國內的好,體製也好,教育也好,醫療保障和交通設施也好,都要比中國的好,我不禁想問問這些人,你們細致了解過國外的情況嗎?難道他們真的什麼都好嗎?

  我前幾天在上海交通大學講課,也跟同學們討論過這個話題,當時我說,中國現在處在一個崛起的十字路口,我們這代人是最有福報的一代人,我們承前啓後,肩負著中華民族再一次崛起的重任。在中國五千年的曆史進程中,有兩個時期是最繁榮的,一個是唐朝,一個是近代。唐朝的興盛來源于古印度文明對中國文明的沖擊,也就是佛教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産生的碩果。在唐朝之前,有兩個時期的文化最爲燦爛,分別是春秋戰國時期,和魏晉南北朝時期。春秋戰國是中華民族思想最豐富的時期,曆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都集中在那個時期,比如孔子,孟子,墨子,老子,等等,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興盛則是得益于佛教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這種沖擊帶來了唐朝的興盛。中國文化的另一次崛起是在近代,源于近代西方文明對中國文明的沖擊。可見,沖擊並不一定都是壞的,它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我們這一代人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中成長,我們要怎樣來看待這種文化沖擊,怎樣在文明的交彙口處對它們進行取舍和對自己進行定位?選擇怎樣的方向決定了我們未來能走到怎樣的結果。我們讀書會推薦過一本書,《中國即將統治世界》,這本書對當今時局進行了全面分析,得出中國統治世界將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社會雖然有這種趨勢,但是作爲我們個人有沒有做好准備,是大家需要反思問題。我們在物質上繁榮的同時,在精神上有沒有同樣繁榮?我們只有在精神上站在一定高度,才能俯瞰世界,這樣才有可能成爲世界的主人。我們的思想高度決定著我們未來的方向,我們要成爲別人精神的領導者,那我們的精神就一定要超越別人的高度。對一個人來講,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做人的境界,境界來自于與生俱來的福報,和由它所帶來的解讀世界的眼光和智慧,這決定著這個人看待問題的高度和思想。

  作爲一名老師,我們在踏著前人的足迹前行的同時,對這個世界也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解讀。我們在解讀西方文明的時候,也要站在同樣的角度來解讀東方文明,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影響著下一代人的選擇,從這一點上講,我們其實是在爲下一代人服務。有人覺得服務別人不是一件光榮的事,其實這是一種曲解。老子說:大海能成其大,是因爲它處在最低點。一個人如果能把自己的定位放到最低點,去爲無量無邊的衆生服務,那麼他就會成爲這個時代的至聖。至聖並不是自己給自己貼的標簽,而是你利于衆生後,衆生把你當成至聖。

  勘破有相抵無量境界

  大家知道《金剛經》吧?好好學這部經,它能給你終極的智慧。但是沒有工具和相應的福報,你也得不到這種智慧,並不是聽老師講過這部經之後你就全部能夠理解了,這個未必,因爲聽到的東西並不一定能運用到實踐中。有些東西你要達到一定的人生高度才能理解它們,就好比《西遊記》裏的人參果,要用金壇才接得住它們,不然掉在地上就沒了。《金剛經》就是一棵智慧的人參果樹,當它掉下至高無上的智慧給我們時,我們有沒有那個金壇來接住它們?

  《金剛經》最基本的一個思想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什麼是相?世間一切有所造作的法,和一切因緣和合的法都是相。凡相都是虛妄的,要怎麼樣來擯除這些虛妄的相呢?我教大家一種技能:凝想。凝想就是凝神想象,只有身心放松,擯除外界一切幹擾,才能做到凝想,這時你的思維能發揮到極致。水在安靜的時候,它的沈澱物是最多的,水在清澈的時候,裏面的倒影和漂浮物是最清晰的,我們的精神也是這樣。等一會兒我教大家靜坐,靜坐的時候凝想的力量是最大的。

  我現在引導大家去凝想。我們每一個人,從出生到孩童,再到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最後到將死之人,我們的身體就是因緣和合的集合體,有毛發,有骨骼,有血,有肉,這些東西你說是你,但都不是,只有把它們和合在一起才是你。但是這些東西每天都在變化,今天的你不是昨天的你,明天的你不是今天的你,那究竟哪一個是你呢?前一刹那是你嗎?不是,因爲它已經過去了,下一刹那是你嗎?不是,因爲它還沒有發生。世間一切事物都在不斷流動和變化之中,只不過有些微小的變化我們看不見罷了,一間屋子,我們今天看是這個樣子,明天看還是這個樣子,可是十年之後,一百年之後再看,還是這個樣子嗎?

  事物的發展總是由盛到衰,由生到死,只是時間長短不同罷了,有的動物早上生出來,晚上就死掉了,有的動物春天生出來,夏天就死掉了。人生也是一個由年輕到衰老的過程,我們現在經曆過的很多事情,我們的父輩,祖父輩們也都經曆過,他們的現在,就是我們的將來。凝神想象,世間萬物都在瞬息萬變之中,房子在變,生物在變,政黨在變,家庭在變,人際關系在變,地球在變,宇宙空間也在變。今天生病了,明天未必生病,今天健康,明天未必健康。

  這些東西無一不反應著這個道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正把這個道理想透之後,你的思想境界將會有一個質的飛越。心改變了,你的世界就改變了,世界來自于你的心對世界的解讀,所以,一個人要想改變世界,就要先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就要先改變自己的心。六祖慧能開悟的時候說過一句話: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無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一切都圍繞著自性而改變,自性的改變就是一切的改變,一切的改變就是命運的改變。凝神想象一切的相,我們站在大海上去看大海,站在高山上去看萬裏山河,站在沙漠中去看寸草不生的土地,那時我們的心胸會變得無比開闊,生活中那些瑣碎的小事都將變成浮雲,對我們不再有半點羁絆。

  人的欲望就像繩索,追求得越多,束縛就越多。束縛會帶給人痛苦,痛苦的人以後會走上惡鬼道和地獄道。人應該讓自己的心更多地去感受一種平和,就像你們來這裏聽我講課,如果繃著個臉坐在那裏就會很不舒服,感覺不舒服了,身體就會不舒服,身體不舒服了,腦袋瓜就會不舒服,腦袋瓜不舒服了,就什麼也聽不進去。這個世上沒有完全絕對的事情,每件事情都需要有所取舍,中國人講的中庸,西方人講的平衡,都是這個道理。

  人要想身體健康,就要把握住生活的平衡,每天適當的工作,適當的休息,不過度貪戀某一方面的喜好,使舉止盡可能趨于中道,這樣生活才會更幸福。人的痛苦很多時候就是來源于心不平衡或者生活不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業障就來了。生活有所爲,也要有所不爲,一個人不可能把天底下所有事情都做盡,也不可能把所有好事都占爲己有,得了人世的便宜,必受天道的虧宜。當你成爲大人物,你就失去了小人物的灑脫,當你成爲小人物,你就失去大人物的光環,得到什麼失去什麼,這取決于我們以怎樣的思想來對待世界。《金剛經》要求我們深入思維並觀照這個因緣和合的有相之法,表面上我們都理解這個相,內心裏也能接受它,可是在實際生活中,卻難以做到。

  做老師,要有幾個基本的能力:第一個,凝神想象的能力;第二個,時刻地觀照自己。每時每刻都能找到自己的當下之心,當下就是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此時此刻,過去的不要去感傷,未來的不要去癡想。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有一顆活在當下之心,站在講臺上講課時專心感受講課的樂趣,吃飯時專心感受飯菜的香味,這些都是活在當下的表現。把生活中那些栩栩如生的色香味都映射到你的腦海中,是一種美好生活的狀態。生活中所有不和諧的事情,都是我們起心動念吸引過來的,要時刻用欣賞生活的態度來表達對世界的感恩。

  世界上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叫做氣場,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力量,就會表現出什麼樣的氣場,有什麼樣的念頭,就會有什麼樣的生命軌迹。爲什麼不同的人說出同一句話,大家的理解會不一樣,就是因爲說話的人心不一樣,思考的角度不一樣,閱曆不一樣,氣場也不一樣。我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有沒有跟我們的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座的各位大多都是爲人父母了吧,做父母最舍不得的就是自己的孩子離開自己,但其實孩子跟你一樣,也是個相,在不久的將來,他會有他自己的生活,有他的工作和獨立世界,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都按照自己的人生軌迹生活,我們應該放下自己的執著和不舍,客觀地去對待它。

  超越肉身識因緣輪回

  我說一句大家都不願意聽到的話,我們的身體只不過是我們的靈魂暫時居住的場所,這可不是隨便說的,我給大家講叁個案例。第一個案例,我們嘉興市的政協副主席王淳,兩年前來參加我們的講經法會,中午吃飯時,他跟我說,他以前生過一場大病,一直昏迷不醒,後來被送上手術臺。他在手術中感覺到自己的靈魂離開了身體,飄到天花板上,從上面看下來,看見自己的身體插滿各種儀器,醫生護士所站的位置,還有他們工作的狀態,全都看得清清楚楚,醒來…

《乘金剛上智,品五佛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