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願”共修普賢行
賢宗法師于嘉興講經交流會圓通講寺開示
楊正雄整理
我喜歡以最簡單最方便的方式講座,今天晚上受果甯師兄的委托,跟大家分享一些經文,前兩次給大家講了《金剛經》,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普賢菩薩十大願”。我們知道,普賢菩薩道場在峨眉山,我們叫他大行普賢菩薩。中國有四大菩薩,一個是大智文殊菩薩,一個是大行普賢菩薩,一個是大悲觀音菩薩,一個是大願地藏菩薩。
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也叫十大修行方法,指的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今天晚上我就把這十大願王的含義分別給大家講解一下.
1、禮敬諸佛
禮敬諸佛中的佛,指的是無量無盡的佛。《妙法蓮華經》裏面有個常不輕菩薩,他到每個地方見到每一個人,不管善人惡人,老人孩童,他都向他們禮拜和贊美。他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爲他把所有人都當成了佛。當一個人能把所有人當成佛來禮敬的時候,他必然也會受到所有人的恭敬和贊美,這樣的人,其實就是諸佛之佛。當你總是看到別人的缺點時,你何不靜下心來想一想,爲什麼你看到的都是他們的缺點,卻看不到他們的優點呢?在這個世間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但是優點永遠都比缺點多。就好比一只雞,看它的頭,冠和羽毛,都很漂亮,但是看它的屁股就不漂亮了,雞身上有那麼多漂亮的地方,你爲什麼就只看得到它的屁股呢?
大家來到這裏,能安下心學習,得到收獲,首先是因爲懷著一顆恭敬之心。有人問我誦經要怎麼誦才最好,是跪在佛前呢,還是要沐浴更衣呢,還是要燒叁炷香,供上鮮花水果,然後非常清淨地禮誦。我說都可以的,但是一切的收獲都來自于恭敬,你的恭敬越多,你的收獲就會越多,你的恭敬越少,你的收獲也就越少,一切的一切都來自于恭敬。就像大家來到這裏聽我講課,如果你是帶著無限虔誠之心來的,在這種氛圍的感染下,你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産生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一定是來自于我們自己的內心對外界的感知。如果我們的內心沒有打開,就不會有大的收獲,內心是什麼樣的,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什麼樣的。好比燒香這個動作,是我們的心指引著肢體完成的一系列動作,如果心不在焉,動作也會做得稀裏糊塗。所以不要去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如意,其實不如意也是源于我們內心對世界的解讀。
如果你總是跟外界格格不入,就要好好反省自己,爲什麼我到哪裏都不受歡迎?爲什麼沒有一條路我可以開開心心走到最後?
我今天參加了嘉興佛教協會舉辦的一個講經交流會,做評委,我發現參加交流的所有選手都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口齒不清晰啦,表情不好看啦,講話缺乏邏輯啦……把心專注于他們的缺點的時候就發現每個人的缺點都有一大堆。這時我就默默地告訴自己,要把心專注于他們的優點,努力去發現他們的優點,贊美他們,于是我發現,每個人身上同時也具有很多優點,值得去贊歎和推崇。比如新選手上臺時會緊張,我就告訴他,二十年前當我第一次站在演講臺上的時候,也像他一樣緊張,但是經過無數次的鍛煉之後,現在即使面對幾萬人演講,我也一點都不緊張了。當我們看到別人演講因爲緊張而語無倫次時,爲何不將心比心地想一想,如果換成是自己,面對臺下那麼多觀衆,也能做得和他一樣好,或者比他更好嗎?所以一個人總是看到別人的缺點,其實是“我”的問題,這個“我”指的是:我見,我愛,我慢,我癡。只關注自己的角色,很多執念就放不下,不能打開自己的思想和心量,很多問題就不能解決。
所以學佛的第一步就是禮敬諸佛,把所有人都當作佛,當作解脫者,不斷去自我修行。佛語有雲:世上衆生皆是佛,獨我一人是凡夫。把別人當做一個學習對象,不斷反省自己,消除自己不好的習氣,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是那麼的美好。世界變得美好,是因爲你能看見別人的優點。
每個人來到世間,都要給自己一個定位,不管是企業老總,或是公司員工,要把人生當作一種修行的過程。有個企業家朋友來向我請教有關生命的問題,我告訴他,佛教考慮生命問題的方式跟其他宗教是不一樣的,佛教是從死來看生。人生的最終結果是死,由死往前推,是老年,中年,青年,少年,童年,再到出生,出生再往前推又是死,這是一個輪回。不難看出,人從生到死只是一個過程,當你看清楚這個過程,理解了生命的規律之後,再來看人的一切生命問題時,很多內心糾結的問題就會豁然而解。一個事物發展得再好,等好到極致時,就會慢慢往下滑了,而下滑到低谷時又會慢慢往上升,健康會變成疾病,疾病會變成健康,今生的死即意味著來世的生,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也是輪回的過程。好與壞,死與生,只是一牆之隔,其間的道理需要大家慢慢去體味。在這裏,我推薦幾本書給大家,《西藏生死書》,《前世今生》,《死亡如此多情》,它們對于生死輪回問題都有著很深刻的見解。
現在佛教方面的書越來越多,大家可以抽空多看一些。對于生死輪回的問題,大家應該對它有個正確的認知,早點弄明白這個問題,人生的困惑就會少一些。人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自己這一生過完了,就什麼都沒有了,這樣的生命是沒有意義的,一個人當他知道舊生命的消逝將會伴隨著新生命的誕生時,他對死亡就不再恐懼了。
我給大家講個故事,林語堂先生寫了一本書,叫《蘇東坡傳》,有人開玩笑說:林先生寫了《蘇東坡傳》,就愛上了蘇東坡,所以恨死了王安石。《蘇東坡傳》裏有一段小插曲:蘇東坡的兒子娶了一個二十來歲的媳婦,長得如花似玉,可是有一天晚上,兒媳婦的言行舉止突然發生奇怪的變化,聲音沙啞,走起路來彎腰駝背,完全就是個年老八十的婆婆的儀態,她跟蘇東坡說:“你要爲我擺一桌酒席,寫一篇誠意十足的祈禱文,點叁炷香,我才願意離開這裏。”蘇東坡非常生氣,抓起棍子就要打她,她妥協道:“不用爲我寫祈禱文了,給我擺一桌酒席,燒叁炷香我就走”。蘇東坡抓起棍子又要打她,她又妥協道:“酒席也不用擺了,香也不用燒了,給我一杯水喝我就走”。蘇東坡就不給她喝,最後她無可奈何地離開了,蘇東坡的兒媳婦也隨即清醒過來,剛剛發生過什麼事她完全不知道。我們知道,一個人要模仿別人的聲音,沒有長時間的練習是很難做到的,但是有一種人可以做到,就是附體。
其實附體的現象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我老家有個中年婦女,非常瘦小,提七八斤的東西都很吃力,真的是弱不禁風,可是有一天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這位中年婦女竟然發起瘋來,張牙舞爪,亂吼亂叫,連七八個小夥子都拽不住她,爲什麼會這樣呢,就是附體,她被一個強悍的烈鬼附體了。第二天,那個烈鬼走了,中年婦女也就清醒了,但是她的元氣已經消耗殆盡,身體無比的虛弱,整整休息了兩個月後才恢複過來。這些奇異的現象給了我們一個啓示,我們平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人的肉體,其實只是我們靈魂暫時居住的場所,它不是唯一的場所,也不是永恒而必不可少的。可能有一天你的陽氣弱到一定時候,在某個場合會遇到一個靈體擠到你的身體裏,把你的靈魂壓下去了,控製了你的身體,讓你去做一些以前根本不會做的事情,但其實這些事情都不是你在做,是那個靈體在做。了解了其中的道理之後,我們對生死會有一個完全不同的認識,當我們真正認識到身體只是靈魂暫時居住的場所之後,世間種種,金錢和名利,物欲和虛榮,都變得不那麼重要了,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人若能時刻保持一顆恭敬之心,人際關系也會變得暢通無阻,可以化逆境爲順境。我們與人共事,如果遇到一個心胸開闊的君子,你怎麼對待他都不要緊,他不會因爲你的怠慢而生氣,可如果遇到一個心胸狹窄的小人,你就要時時奉承他,不然他會處處爲難你。有一顆恭敬之心並不代表懦弱,或者低人一等,反而說明你心胸開闊,境界高遠,這是解讀事物究竟圓滿的表現。對事物認識是否深入,決定了一個人能否展現出豁達的魅力。
我過年去拜訪我們嘉興佛協會的同事,都會給他們頂禮,他們覺得很奇怪,我身爲協會會長,爲何還要給屬下頂禮,他們認爲沒有這個必要,可是我覺得,這是我應該做的,通過向別人禮拜而把自己的傲慢心降到最低,這個過程是我人生中最好的修行。禮拜別人,自身的成長是飛躍性的。我有個俗家弟子,是一位優秀的商業培訓師,他每次拜訪我都要對我頂禮叁拜,回去也要拜叁拜才走,他其實是個頗有成就的人士,每次演講,都會聚集上千名知名企業家,我心裏也非常敬佩他,但是他從來不擡高自己,總是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子,虔誠禮佛,跪拜出家人。這樣的人難道不值得我們尊敬和贊美嗎?禮敬並非只是針對諸佛,芸芸衆生都值得我們去禮敬和贊美。
2、稱贊如來
稱贊如來,即稱頌和贊歎如來。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無所來也無所去叫如來,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诟,不淨,不增,不減,如如不動,這樣的境界,叫做如來境界。我們在打坐的時候如果能做到如如不動,不被世間一切所染,讓心如一潭清澈的泉水般,一波不起,那時我們的頭腦會像鏡子照耀一般清晰明淨,一切的景都會變得栩栩如生,我們的智慧會隨之而增加成百上千倍。佛教裏面講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當有一天我們的內心沈定下來了,很多以前解決不了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這需要長時間的修行和訓練才能達到。
一個人能想盡辦法去贊美別人,他的心是很柔軟的,佛教裏有句話說,“人贊人天清月明,人責人天翻地覆”,又說,“見人不是諸惡之根,見己不是萬善之門”。意思是要常想理由贊美別人。比如父母教育孩子,如果能…
《“十願”共修普賢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