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給孩子多一些鼓勵,他們就會如春花一般,燦爛地怒放,給孩子鼓勵,贊歎和支持,孩子長大後會很有善心,遇到問題也不會偏激,可如果一味地指責,孩子就會變得很內向,處事偏激,而且固執,時間久了,人格上就會有缺陷。我發現一個規律,如果你身邊有一個愛說別人壞話的人,你應該想辦法遠離他,不然你會受他的影響,變得和他一樣愛說別人壞話。愛在你面前說別人壞話的人,同樣也會在別人面前說你的壞話,因爲他眼中的世界本來就是不好的。相反,如果一個人愛在你面前贊美別人,這樣的朋友就值得交往,因爲一個會贊美人的人,他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他會在你面前贊美別人,也會在別人面前贊美你,這樣的人,即使現在沒有成就,以後也會有成就的。親近小人,自己也會變成小人,親近君子,我們會被君子的芬芳所感染,最後也會變成君子。
我前幾天在微信上分享過一篇文章,《叁十六種培養福報的富貴之相》,就是教人要遠離小人,親近君子,這是一個基本的處世之道,可人們就是做不到。人的習氣就是喜歡說八卦,喜歡評論是非,道人長短,這種習氣其實是非常不好的,第一是在給自己造業,第二是在斷盡自己的善根,第叁會減少我們原有的福報。贊歎一個人其實是用最少的投資去換取最大回報的投資方式,比如A在B面前贊美C,B會把A的話傳給C,C聽到後會很開心,見到A時就會跟他特別親近,以後有什麼好的事情也會跟他分享。
人格培養是一個人成就事業最基本的前提,很多人平時會忽略這些東西,認爲只要有能力就能成就事業,實際上能力在人的成就中只占很少的比重,一個把事業做得風生水起的人,他身上一定具有非常多的優點,因爲成大業的人需要具備巨大的人格魅力,就好比大的輪船需要深水來承載一樣。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我都會告訴自己,既然做了,就不要擔心失敗,全身心投入到這件事情中,然後是細致思考,謹慎前行,不拖沓,也不好高骛遠,能做一點就做一點,慢慢去完成自己設定的目標。
3、廣修供養
廣修供養就是竭盡自己的所能去利于衆生。臺灣佛光山的宗主星雲法師,曾經在一本書中寫道,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要買一點東西帶回來,他不是真的需要那些東西,而是想爲那個地方做點消費,大家是不是覺得他有點傻,不需要的東西還買,其實這是廣修供養的一種方式。
有一次我去杭州上課,住在師弟開的茶館裏,有一群朋友到師弟的茶館裏喝茶,十幾個人,來自全國各地,他們在樓上坐,我在樓下坐,樓上是茶室,樓下賣茶具,他們喝完茶下來結賬,有個人買了一套叁四千塊錢的茶具,對我說:師父,這套茶具送給你。我很奇怪,我們互不相識,他幹嘛要買茶具送我。他說:我和這裏的老板只是一面之緣,但是我們這麼多人來他這裏喝茶,打擾了他那麼久,我們要幫他消費一點,這些東西還請你收下,要是你用不上,可以轉送給別人。那件事情讓我深有感觸,一個人能有這樣的布施之心,必定有會大福報的。四年前周一烽先生創建浙商基金的時候,他下面有個職員跟我說:師父,一個人越在缺錢的時候,就越要布施,越沒人,就越要把人送出去幫助別人,只有這樣,才能解決身邊的一切問題。我不解,五年前是我最困難的時候,當時我們的寺院正在建設,欠了很多錢,每天有人來討債,他跟我講這個道理,讓我一頭霧水。
直到現在我才真正明白那句話的含義,一個人如果能夠堅持布施,比如掙了一千塊錢,就拿出一百塊錢去布施,經年累月下來,他整個人的氣場會慢慢改變,原來做不到的事情能做到了,原來想不開的事情也能想得開了。中國有句古話叫“厚德載物”,有著深厚的含義:德,是布施,給與,有一顆利他之心,是不斷通過自己的成長去利于一切衆生。有德之人會得到社會的尊重,當你做一件事時,別人願意幫助你獲得成功。我現在不管去哪個寺院,都要捐點錢供養那個道場,我有一次去石家莊講課,主辦方給了我一萬塊錢,我把它給了李米老師,叫她拿去印書。
有一本書叫《保富法》,有一部電視劇叫《一代大商孟洛川》,推薦給大家看看。它們講述的就是學會怎麼樣去布施。很多人在聽這些道理的時候覺得是天方夜譚,不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其實不是的。《水浒中》的李逵,在水泊梁山沒人搞得定他,除了宋江,爲什麼宋江能搞定李逵,就因爲李逵沒錢的時候專門找宋江要,宋江有個外號叫及時雨,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及時做到,所以他可以成爲別人的大哥。一個人能成就多大的事業,首先是看他能夠潤澤到多少人,你要讓你的家庭幸福,就要照顧到家庭裏的每一個人,你要讓你的公司經營得好,就要惠及公司的每一位員工。一個人如果總是把眼光聚焦在一些小事情上,他就寸步難行。做父母的,要培養孩子的無量前景,首先就要培養他們博大的胸襟。我經常跟一些做策劃和設計的朋友說,不知道天下你就不知道中國,不知道中國你就不知道浙江,不知道浙江你就不知道嘉興,不知道嘉興你就不知道你的行業。佛教裏講,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一粒灰塵可以展現無量世界,無量世界可以歸結到一粒灰塵,比方說在地球上看地球是那麼的大,可是從太陽系或者銀河系的角度來看,地球只不過是漂浮在太空中的一粒灰塵。因此,大小並不是絕對的,關鍵看站在什麼角度來看。
在我們看來,人的一生已經夠長了,可是在佛的眼中,一切的生死只不過是無量生死中的一個點,今生這個點過後,還會有無量無邊的生死等著你。所謂的無量,就像恒河中的砂礫一樣,一顆砂礫就是一個人生,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態來面對我們的人生,你就會發現,仰望天空,自己是那麼的渺小,當你站在大海上看世界時你就只是滄海一粟。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才不會幹涸,一個人只有融入集體才能體現出他存在的價值,當大衆的想法就是你的想法,大衆的成就就是你的成就時,你的成就就能無量無邊,所以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要與芸芸衆生融爲一體,今天廣修供養,是爲了成就未來的一切。
4、忏侮業障
時刻反省自己,面對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足,當你看到別人缺點的時候也要想想自己的不足,安在當下,從一點一滴中去改變自己,佛語雲:“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每天給別人一個微笑,在地上撿一個垃圾,每天行一點小善,時間久了,也會形成無量的大善,當你的心靈像鮮花一樣盛開時,你也就收獲了美。通過忏悔把我們心靈的汙濁洗淨,讓我們的心靈變得純淨,生命充滿光明和喜樂。美國有個知名模特說:當你早上出門忘記化妝時,唯一可以補妝的只有微笑。如果不會微笑,你可以放一朵鮮花在跟前,然後對著它,想象自己就像這朵花一樣鮮豔的綻放,慢慢的你就學會微笑了。會笑的人會越長越年輕漂亮。
有人問我,他死後會往哪兒走,上天堂還是下地獄,其實答案就在他自己身上,一個經常微笑,心胸豁達的人,死後一定是去往天堂,而一個充滿嗔恨的人,死後往往是去往地獄。每個人都有一個氣場,賭鬼有賭鬼的氣場,吸引賭鬼,煙鬼有煙鬼的氣場,吸引煙鬼,一個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看看自己交往的人就可以知道。一個人未來往哪兒走,就看他現在怎麼走,現在的行爲決定著未來的去向。
5、隨喜功德
當你看見別人布施時,就大聲去贊美他,這樣你也會得到和他一樣大的功德。禮佛的時候,如果你頂禮的是十方善士一切諸佛,那麼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的。這種力量來自于不著相。佛經裏有個典故,說達摩祖師來中國,面見梁武帝,梁武帝問他:大師,我廣修佛寺,供養僧侶,功德應該很大吧?祖師回答:實無功德。梁武帝不解,問他何故,祖師回答:武帝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是刻意去做的,雖然有福報,但是沒有功德。梁武帝問:怎樣才算有功德?祖師回答:功德是以一顆清淨心去做布施,爲善而不貪,不癡,這樣的布施才是功德圓滿的。梁武帝又問:聖人追求的最高道理是什麼?祖師回答:空空蕩蕩的,沒有什麼聖人不聖人的。梁武帝問:那麼坐在我對面的是誰?祖師回答:不認識。
這個故事說的其實是叁輪體空的思想,所謂的叁輪體空是一種無我,無你,無物的空性的境界,就是說,無相的布施功德是無量的,而有相的布施功德是有限的,所謂的有相布施,就是有目的的布施,故事中的梁武帝就屬于有相布施。一個人若能放下自己所做的一切,那麼他的功德是無止境的,這種功德叫做無漏功德。
佛經裏還有個典故,說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個貧窮的婦女,身無分文,就把自己的頭發剪下來賣錢,在佛殿裏供養了一盞燈,每天晚上佛弟子吹滅了佛殿裏所有的燈,卻唯獨有那盞燈吹不滅,弟子問佛陀何故,佛陀說:供養這盞燈的人,以不著相之心供養了它,這盞燈是永遠吹不滅的。作爲一個平凡人,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做了善事不去著相,一旦著相,心裏就會無端地生出許多煩惱,以怨報德。我們應該以無相的心量來隨喜功德。
6、請轉*輪
如來說法,一句一字,都是從菩提心中流出,大衆聞法,一句一字入耳,都轉入心中而成爲妙法。轉*輪,就是把你理解到的佛法告訴別人,讓別人受益,這樣的功德是無量的。《金剛經》有雲:一個人用叁千大千世界的珠寶去蓋廟建塔,供佛布施,其功德都沒有把佛法傳授給別人,讓別人受益那麼大。比如有一天你聽了一場講座,從中獲益良多,從此改變了你的人生,你又把這些話傳授給別人,讓別人受益,使每一個衆生都有機會成佛,因此你的功德是無止境的。一個人知道多少並不重要,做了多少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能否在其短暫的一生做出無盡的奉獻,這跟他的觀念是密切相關的。
果甯師兄送給我一本書,《時間的財富》,講的是如何把人一生中的空余時間積累起來,轉化成財富。我們寺院剛剛成立了一…
《“十願”共修普賢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