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愛心銀行,這個構想就是來自于時間的積累。八年前我們寺院旁邊有個敬老院,我每次從那裏經過,都看見一些老人坐在門前曬太陽,從早曬到晚,什麼也不做,當時我就想,這些老人其實完全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給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捶背,讀報紙,唱歌,或者送飯。能動的時候爲別人做一些事,等動不得的時候,別人也會爲他們做很多事,只要他們充分利用這些時間,敬老院的很多事情其實都可以內部解決掉的。再者,老人如果不去做點什麼,他的內心會很孤寂,幫助別人可以打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這個道理還可以延伸出去,比如一個叁口之家,平時周末沒事的時候出去做點公益,把時間儲存起來,要是哪天家裏遇到急事,人在外面趕不回來,可以把難處告訴別人,別人就會熱心地來幫助你。現在獨生子比較多,有的家庭一個孩子要贍養四五個老人,會有照顧不過來的地方,如果老人之間可以相互幫助,就可以自己解決掉一些問題。我有時在想,如果這種積累愛心的方式可以無限地推廣出去,兩伊戰爭,新疆矛盾都可以和平地解決掉,因爲人如果把自己局限在某一種仇恨裏面,他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如果我們把人與人之間的友善,關懷,慈悲擴散開來,滲透到生活中去,很多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全世界的人都提倡慈善成爲未來世界的主流,但是所有的慈善只是一味的付出而沒有得到收獲,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以投入時間的方式來做慈善,也就是每個人自己爲自己做慈善,那麼它的受益面將是無比巨大的,這樣做雖然不是馬上就能兌現成回報,但是一定會在某個時刻,千百倍地回報給你。
古時候,人們住在四合院內,今天你家有事我來幫助你,明天我家有事你來幫助我,這就是一種很好的互助互利的方式。現在網絡這麼方便,當你幫助了A的時候,不一定是A來幫助你,可能B,C,D,無量的人都會來幫助你,這就是一種時間的投資,今天你投資出去了,明天會得到收獲,如果大家都這樣做,這種慈善方式就變成全民性的。起初做這種慈善的時候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是只要邁出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第叁步,越到後面就會走得越順暢,這樣下去就會慢慢蓄積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7、請佛住世
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衆生心淨,見佛常住,衆生心垢,見佛涅槃。佛是一位智者,我們要怎樣去親近智者,怎樣讓智者來到我們身邊,怎樣讓身邊的人變成智者,這就是請佛住世的真正意義所在。人一生一定要有幾個比你卓越的朋友,成爲你學習和交往的對象,我們可以通過參加讀書會,禅修班等學習團體來結交朋友,參加這些團體的人,不會單純是爲了娛樂,他們往往是一群想要通過進一步的學習來提升自己,並追求內心豐富的人,這樣的人是值得我們去交往的,這種意識就是請佛住世的一種表現。
可是有時我們幾個人同樣去親近一個好老師,爲什麼有人有成就,有人卻沒有成就?有好的老師指導卻沒有成就,那是因爲私欲沒有放下,換句話說,是妄想、分別、執著太重了。雖然有好心,天天跟著老師來學經,最終也沒有學到多少東西?所以請佛住世的同時,自己一定要修行好功夫,不起心,不動念,以一顆清淨圓滿的心來向卓越的人學習。
8、常隨佛學
我們要以佛爲學習的榜樣,常常如此,始終不變。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人要不斷學習佛法,讓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學習的方法有很多種:一向老師學習,二向書本學習,叁向身邊的朋友學習,四向天地萬物學習。在這四個學習對象中,第四種比前面叁種都重要,古代的很多聖賢,比如孔子,墨子,老子,他們的老師都是天地萬物,包括佛陀也是這樣。佛陀講過,他所覺悟的是宇宙萬物本來存在的道理,天地萬物原本就有它存在的道理,人們所做的只是去發掘它,如果人直接去向天地萬物學習,去探求它們原本存在的道理,那麼他所感悟的東西就會和別人不一樣。
生老病死,春夏秋冬,陰晴圓缺,成住壞空,這些東西都是相應的,仔細去看大山是什麼樣,大海是什麼樣,這些東西存在的道理跟我們的人生存在是一樣的,越肥沃的地方越能長出大樹,越貧瘠的地方越是寸草不生,這就像人生,自信的時候做什麼都順暢,而自卑的時候做什麼都不順。再比如,所有的大城市都是圍繞著河來建立的,這是爲什麼呢?因爲那些幹旱、嚴寒和條件惡劣的地方生活的人很少,沒有發展成爲一個大城市的條件,那些水路交通方便,人口集中的地方具備發展成爲大城市的條件。
人要成就一件事同樣也需要具備各方面的條件,他首先要學會吸收各方面的知識,彙集成自己的力量。當我們打開思路,思想通達了,就會發現,世間的一切都有其共通的一面,就好比我們學佛了,並不意味著就要把別的宗教否定掉,其他宗教也有好的地方值得我們去學習,我們還可以向哲學家,政治家,藝術家學習。不要覺得當學生沒面子,能一輩子當學生的人是最了不起的,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我永遠覺得自己無知。人應該有這種覺得自己無知的心態,不斷地去學習和探索知識。
9、恒順衆生
以大悲心,平等饒益一切衆生。衆生的需求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一個人如果能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位在成就一切衆生上,那麼他的人生就能成就一切。我經常跟一些企業家朋友講,你把客戶所有的期待都滿足了,你的公司就能蒸蒸日上,解決客戶的問題就是公司創新的動力。人是在利于衆生中成佛的,沒有衆生不可能成佛,就好比我們的政黨是因爲利于人民大衆而存在,只有它爲人民解決了問題,它的存在才有價值。同樣,一個企業家的價值在于他解決了客戶多少問題,一家之主的價值在于他解決了家庭多少問題。一個人的成就在于他爲別人考慮了多少,而不在于他有多少才能。
10、普皆回向
菩薩做一切功德,都是爲了一切衆生,真正做到專門利人,毫不利己。經文中說:“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悉皆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一個人如果能把所做的功德都歸功給別人,把所有好處都讓給別人,而把自己放在最卑微的位置,那他一定是個了不起的聖人,無人可以超越他。
普賢菩薩這十大願其實是相通的,無論哪一條,只要你用心去修行,都會受益匪淺,只要你認真去實踐,你的人生將從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來自于你的內心對世界的解讀,不想改變,你就會一直在原地踏步,想改變了,你的生命就會從此與衆不同。
《“十願”共修普賢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