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愿”共修普贤行

  “十愿”共修普贤行

  贤宗法师于嘉兴讲经交流会圆通讲寺开示

  杨正雄整理

  我喜欢以最简单最方便的方式讲座,今天晚上受果宁师兄的委托,跟大家分享一些经文,前两次给大家讲了《金刚经》,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普贤菩萨十大愿”。我们知道,普贤菩萨道场在峨眉山,我们叫他大行普贤菩萨。中国有四大菩萨,一个是大智文殊菩萨,一个是大行普贤菩萨,一个是大悲观音菩萨,一个是大愿地藏菩萨。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也叫十大修行方法,指的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今天晚上我就把这十大愿王的含义分别给大家讲解一下.

  1、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中的佛,指的是无量无尽的佛。《妙法莲华经》里面有个常不轻菩萨,他到每个地方见到每一个人,不管善人恶人,老人孩童,他都向他们礼拜和赞美。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他把所有人都当成了佛。当一个人能把所有人当成佛来礼敬的时候,他必然也会受到所有人的恭敬和赞美,这样的人,其实就是诸佛之佛。当你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时,你何不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你看到的都是他们的缺点,却看不到他们的优点呢?在这个世间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但是优点永远都比缺点多。就好比一只鸡,看它的头,冠和羽毛,都很漂亮,但是看它的屁股就不漂亮了,鸡身上有那么多漂亮的地方,你为什么就只看得到它的屁股呢?

  大家来到这里,能安下心学习,得到收获,首先是因为怀着一颗恭敬之心。有人问我诵经要怎么诵才最好,是跪在佛前呢,还是要沐浴更衣呢,还是要烧三炷香,供上鲜花水果,然后非常清净地礼诵。我说都可以的,但是一切的收获都来自于恭敬,你的恭敬越多,你的收获就会越多,你的恭敬越少,你的收获也就越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恭敬。就像大家来到这里听我讲课,如果你是带着无限虔诚之心来的,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你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定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对外界的感知。如果我们的内心没有打开,就不会有大的收获,内心是什么样的,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好比烧香这个动作,是我们的心指引着肢体完成的一系列动作,如果心不在焉,动作也会做得稀里糊涂。所以不要去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如意,其实不如意也是源于我们内心对世界的解读。

  如果你总是跟外界格格不入,就要好好反省自己,为什么我到哪里都不受欢迎?为什么没有一条路我可以开开心心走到最后?

  我今天参加了嘉兴佛教协会举办的一个讲经交流会,做评委,我发现参加交流的所有选手都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口齿不清晰啦,表情不好看啦,讲话缺乏逻辑啦……把心专注于他们的缺点的时候就发现每个人的缺点都有一大堆。这时我就默默地告诉自己,要把心专注于他们的优点,努力去发现他们的优点,赞美他们,于是我发现,每个人身上同时也具有很多优点,值得去赞叹和推崇。比如新选手上台时会紧张,我就告诉他,二十年前当我第一次站在演讲台上的时候,也像他一样紧张,但是经过无数次的锻炼之后,现在即使面对几万人演讲,我也一点都不紧张了。当我们看到别人演讲因为紧张而语无伦次时,为何不将心比心地想一想,如果换成是自己,面对台下那么多观众,也能做得和他一样好,或者比他更好吗?所以一个人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其实是“我”的问题,这个“我”指的是:我见,我爱,我慢,我痴。只关注自己的角色,很多执念就放不下,不能打开自己的思想和心量,很多问题就不能解决。

  所以学佛的第一步就是礼敬诸佛,把所有人都当作佛,当作解脱者,不断去自我修行。佛语有云:世上众生皆是佛,独我一人是凡夫。把别人当做一个学习对象,不断反省自己,消除自己不好的习气,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那么的美好。世界变得美好,是因为你能看见别人的优点。

  每个人来到世间,都要给自己一个定位,不管是企业老总,或是公司员工,要把人生当作一种修行的过程。有个企业家朋友来向我请教有关生命的问题,我告诉他,佛教考虑生命问题的方式跟其他宗教是不一样的,佛教是从死来看生。人生的最终结果是死,由死往前推,是老年,中年,青年,少年,童年,再到出生,出生再往前推又是死,这是一个轮回。不难看出,人从生到死只是一个过程,当你看清楚这个过程,理解了生命的规律之后,再来看人的一切生命问题时,很多内心纠结的问题就会豁然而解。一个事物发展得再好,等好到极致时,就会慢慢往下滑了,而下滑到低谷时又会慢慢往上升,健康会变成疾病,疾病会变成健康,今生的死即意味着来世的生,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轮回的过程。好与坏,死与生,只是一墙之隔,其间的道理需要大家慢慢去体味。在这里,我推荐几本书给大家,《西藏生死书》,《前世今生》,《死亡如此多情》,它们对于生死轮回问题都有着很深刻的见解。

  现在佛教方面的书越来越多,大家可以抽空多看一些。对于生死轮回的问题,大家应该对它有个正确的认知,早点弄明白这个问题,人生的困惑就会少一些。人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自己这一生过完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样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人当他知道旧生命的消逝将会伴随着新生命的诞生时,他对死亡就不再恐惧了。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林语堂先生写了一本书,叫《苏东坡传》,有人开玩笑说:林先生写了《苏东坡传》,就爱上了苏东坡,所以恨死了王安石。《苏东坡传》里有一段小插曲:苏东坡的儿子娶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媳妇,长得如花似玉,可是有一天晚上,儿媳妇的言行举止突然发生奇怪的变化,声音沙哑,走起路来弯腰驼背,完全就是个年老八十的婆婆的仪态,她跟苏东坡说:“你要为我摆一桌酒席,写一篇诚意十足的祈祷文,点三炷香,我才愿意离开这里。”苏东坡非常生气,抓起棍子就要打她,她妥协道:“不用为我写祈祷文了,给我摆一桌酒席,烧三炷香我就走”。苏东坡抓起棍子又要打她,她又妥协道:“酒席也不用摆了,香也不用烧了,给我一杯水喝我就走”。苏东坡就不给她喝,最后她无可奈何地离开了,苏东坡的儿媳妇也随即清醒过来,刚刚发生过什么事她完全不知道。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模仿别人的声音,没有长时间的练习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有一种人可以做到,就是附体。

  其实附体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老家有个中年妇女,非常瘦小,提七八斤的东西都很吃力,真的是弱不禁风,可是有一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这位中年妇女竟然发起疯来,张牙舞爪,乱吼乱叫,连七八个小伙子都拽不住她,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附体,她被一个强悍的烈鬼附体了。第二天,那个烈鬼走了,中年妇女也就清醒了,但是她的元气已经消耗殆尽,身体无比的虚弱,整整休息了两个月后才恢复过来。这些奇异的现象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平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人的肉体,其实只是我们灵魂暂时居住的场所,它不是唯一的场所,也不是永恒而必不可少的。可能有一天你的阳气弱到一定时候,在某个场合会遇到一个灵体挤到你的身体里,把你的灵魂压下去了,控制了你的身体,让你去做一些以前根本不会做的事情,但其实这些事情都不是你在做,是那个灵体在做。了解了其中的道理之后,我们对生死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认识,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身体只是灵魂暂时居住的场所之后,世间种种,金钱和名利,物欲和虚荣,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人若能时刻保持一颗恭敬之心,人际关系也会变得畅通无阻,可以化逆境为顺境。我们与人共事,如果遇到一个心胸开阔的君子,你怎么对待他都不要紧,他不会因为你的怠慢而生气,可如果遇到一个心胸狭窄的小人,你就要时时奉承他,不然他会处处为难你。有一颗恭敬之心并不代表懦弱,或者低人一等,反而说明你心胸开阔,境界高远,这是解读事物究竟圆满的表现。对事物认识是否深入,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展现出豁达的魅力。

  我过年去拜访我们嘉兴佛协会的同事,都会给他们顶礼,他们觉得很奇怪,我身为协会会长,为何还要给属下顶礼,他们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可是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通过向别人礼拜而把自己的傲慢心降到最低,这个过程是我人生中最好的修行。礼拜别人,自身的成长是飞跃性的。我有个俗家弟子,是一位优秀的商业培训师,他每次拜访我都要对我顶礼三拜,回去也要拜三拜才走,他其实是个颇有成就的人士,每次演讲,都会聚集上千名知名企业家,我心里也非常敬佩他,但是他从来不抬高自己,总是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子,虔诚礼佛,跪拜出家人。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和赞美吗?礼敬并非只是针对诸佛,芸芸众生都值得我们去礼敬和赞美。

  2、称赞如来

  称赞如来,即称颂和赞叹如来。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无所来也无所去叫如来,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诟,不净,不增,不减,如如不动,这样的境界,叫做如来境界。我们在打坐的时候如果能做到如如不动,不被世间一切所染,让心如一潭清澈的泉水般,一波不起,那时我们的头脑会像镜子照耀一般清晰明净,一切的景都会变得栩栩如生,我们的智慧会随之而增加成百上千倍。佛教里面讲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当有一天我们的内心沉定下来了,很多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这需要长时间的修行和训练才能达到。

  一个人能想尽办法去赞美别人,他的心是很柔软的,佛教里有句话说,“人赞人天清月明,人责人天翻地覆”,又说,“见人不是诸恶之根,见己不是万善之门”。意思是要常想理由赞美别人。比如父母教育孩子,如果能…

《“十愿”共修普贤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