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乘金剛上智,品五佛人生▪P3

  ..續本文上一頁人生的力量。在你的幫助之下,不但他自己崛起了,他同時也幫助別人崛起,這種力量不斷地輻射出去,最終將達到無窮無盡的度化,這個叫做精神的裂變。就好比今天來聽我講課的學員,以後你們會成爲導師去培養新的導師,你們培養出來的導師又繼續培養更多的新導師,這樣就會培養出無量無邊的導師,這其實就是佛的境界。

  大家還記得有一部動畫片嗎,《功夫熊貓》?片中講到的武功秘籍是什麼,一張白紙。這裏面所蘊含的玄機,就是無相,打破一切相,才能超越自我。你們看過日本武士比武嗎?最高武士比武,比的不是拳腳功夫,而是打坐,這跟我們的思維方式不太一樣,通常我們認爲,武術比賽嘛,就是要打鬥的,可是當比武達到最高境界後,就不再是比劃拳腳了,當兩個人都屬于無招的狀態,大家不知道要怎樣去對峙對方。再看看金庸的武俠小說,真正的高手比武通常都不用兵器,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爲最強大的利刃,取勝于無形之中。《孫子兵法》裏也講過這個道理,說一個優秀的將領,對于對方發動的任何一次進攻,他都要有辦法去應對,他的無量無邊的應對策略,就是來自于他的無招,即對方出什麼招,他就用什麼招去應對,以不變應萬變。老子也講過:無爲,即是無所不爲。

  師之智慧需物我合一

  我並不提倡大家迷信于某一種宗教,而對其他宗教産生排斥和诋毀,學佛之人,也可以涉獵其他宗教的書籍。我們香海讀書會每年都要送出去很多書,其中不乏有佛教以外的書籍,比如中國傳統文化類的,基督教類的,道教類的,金融類的,社交類的,等等。我們這樣做,也是希望大家把眼界和思維打開,不要被某一個領域所框擾。在生活中,我們也要不斷地突破自己,以兼容並包的心量接受新事物,不斷打破眼前的相,達到無相的境界,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達到一個越來越高的境界。

  很多人學識很淵博,可就是講不出來,爲什麼呢?因爲他太執著于相,思維還停留在作品本身,沒有打破書本去深刻領悟其中的內涵,同時又太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害怕自己表達的不好。其實書本和自己表達的好與不好,都只是事物的相而已,只有打破這些相去領悟知識的真谛,才能把書本上原本死板知識轉化爲可供自己靈活使用的知識。領悟知識以後還要放下我執,不要太在意自己表現得如何,完全放開以後,表達也通暢了。

  我有兩個開車的朋友,一個開車時方向盤總是抓得緊緊的,渾身上下都很緊張,開不到一會兒就累了,另一個開車時很放松,他本身也喜歡開車,所以開車的時候特別潇灑自如,坐在他旁邊都能感覺他的身子和車已經融爲一體了。我從這兩個朋友身上領悟到,不會開車的人開車,是一種痛苦,會開車的人開車,是一種享受。佛教裏也有典故來闡述這個道理:六祖慧能和他的大師兄神秀都寫了首偈子,神秀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不使染塵埃。

  慧能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這兩首偈子的境界明顯不一樣,神秀對事物的認識還處在相的階段,他不得不“時時勤拂拭,不使染塵埃”,而慧能已經打破相的束縛,從無相的高度去領悟事物的本質,所以能夠做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我那兩位開車的朋友,也是這樣,不會開車的那位朋友,心裏一直想著開著這件事,把方向盤抓得死死的,這個就是神秀的境界,而會開車的那位朋友,心中沒有開車這件事,能夠和車融爲一體,感受其中的樂趣,這個就是慧能的境界。以後你們上臺講課要是會緊張,就默默告訴自己“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把聽課的人和周圍一切都看成是空無一物,自己也不存在,世間萬物都不存在,還有什麼可緊張的。

  講課也有講究,講課時一定要跟觀衆達到合一的境界,他們的需求就是你要給予他們的,你要給予他們的,就是他們的需求。講課時不要貪多,你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所有東西傳授給別人,最好的講課,是情感的交流。不要認爲你是個老師,能給人家帶去很多東西,所以就顯得高高在上,要把講課當成是所有的人在一起對話,把自己對于人生經曆的感悟告訴大家,讓大家有所收獲,這樣就很好了,知識永遠也講不完的,重要的還是要看講的效果。

  有一次我到省裏參加一個叫“五水共治服務”的活動,他們要我代表佛教發言,還建議我提前寫一篇稿子,照著念就好了,我說能不能別叫我發言,我一發言就要按著自己的一套方式來講,因爲我普通話不標准,照著稿子反而念得一塌糊塗。我一直覺得,用內心的情感流露出來的聲音,最能打動別人,所以講課不要講虛話和無味的空話,更不要去賣弄你的學問。就好比經書上講到的“德”有二十六種,並不需要把二十六種都講出來,把自己理解的幾種深刻地講出來,使別人受益,就可以了,講課又不是寫書論著,何必長篇大論呢。

  我以前在上海交大讀經濟學碩士,給我們講課的很多老師,都是國務院的經濟學高參,他們在自己研究的領域都是非常權威的人士,其中有一位老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到現在還記得他,他是南洋商學院的院長。第一次上課,覺得這個老師其貌不揚,不覺得怎麼樣,講到最後,我發現所有同學的眼睛都一動不動地盯著他,大家都被他的精彩講說吸引住了。跟其他老師不同的是,這個老師從來不照本宣科地去念課本,也不虛無缥缈地去講一些不著邊的大道理,他就是講自己對經濟學的看法和思考,所舉的案列也都是我們身邊經常發生的事情。

  一位好的老師,社會的體驗是最重要的,你要去做很多平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要培福,就要去求福,怎麼去求福呢?其實就是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你有沒有去做利于他人的事情?有沒有對身邊的人好一點?有沒有努力去培養自己的德行?如果沒有,講什麼五味人生都是空的。很多老師講課都是在鹦鹉學舌,沒有自己的東西。其實,每個人身上都充滿著慈悲心,悲憫心,利他心,厚德心,清淨心,只不過我們沒有把它們喚醒,我們應該打破成規,提高自己的境界,給人一種海闊天空的感覺,讓別人能感覺到你身上光芒四射,用你的人格魅力去使人傾倒和覺悟,別人一看到你,就覺得是一件很大的福報。就像古代那些有德行的禅師,在衆人面前一座,你就能感受到他深深的福澤,那個時候,千言萬語都化爲烏有,他的行爲舉止之中就透露著無限的禅機,這就是超越有相去領悟無相的力量。這是作爲一名導師所要磨練的氣質。

  實際上養生之道也是無相的延伸,當你處于最快樂的狀態,你一定能把這種快樂感染到身邊的人,他們也因爲你而得到快樂。如果你的生活中有太多束縛,你的快樂就無從生起,當你沒有快樂的時候,健康就會受到影響。人爲什麼會生病呢,因爲總是擔心這兒,擔心那兒,心神不甯,寢食難安,連寢食都難安了,身體又怎麼會好得起來呢。有一部電影推薦給大家看一下,《叁傻大鬧寶萊塢》,來自印度的一部很有教育意義的喜劇電影,裏面有一句經典臺詞:當一個人不斷去追求卓越的時候,成功就會跟隨著你。大家有空去看看,有小孩的要帶著小孩一起去看,讓孩子們知道,人應該不斷去追求自我的卓越。無論你做什麼,講師也好,公司領導者也好,在家帶小孩也好,能夠每天快樂生活,自信地面對工作,你一定能把事情做得很了不起。這種了不起的成就,是以快樂爲前提的,快樂的前提是無相,因爲無相,你能夠抛開生活中的紛紛擾擾,輕松地工作,快樂去生活。

  

《乘金剛上智,品五佛人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