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生的力量。在你的帮助之下,不但他自己崛起了,他同时也帮助别人崛起,这种力量不断地辐射出去,最终将达到无穷无尽的度化,这个叫做精神的裂变。就好比今天来听我讲课的学员,以后你们会成为导师去培养新的导师,你们培养出来的导师又继续培养更多的新导师,这样就会培养出无量无边的导师,这其实就是佛的境界。
大家还记得有一部动画片吗,《功夫熊猫》?片中讲到的武功秘籍是什么,一张白纸。这里面所蕴含的玄机,就是无相,打破一切相,才能超越自我。你们看过日本武士比武吗?最高武士比武,比的不是拳脚功夫,而是打坐,这跟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太一样,通常我们认为,武术比赛嘛,就是要打斗的,可是当比武达到最高境界后,就不再是比划拳脚了,当两个人都属于无招的状态,大家不知道要怎样去对峙对方。再看看金庸的武侠小说,真正的高手比武通常都不用兵器,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最强大的利刃,取胜于无形之中。《孙子兵法》里也讲过这个道理,说一个优秀的将领,对于对方发动的任何一次进攻,他都要有办法去应对,他的无量无边的应对策略,就是来自于他的无招,即对方出什么招,他就用什么招去应对,以不变应万变。老子也讲过:无为,即是无所不为。
师之智慧需物我合一
我并不提倡大家迷信于某一种宗教,而对其他宗教产生排斥和诋毁,学佛之人,也可以涉猎其他宗教的书籍。我们香海读书会每年都要送出去很多书,其中不乏有佛教以外的书籍,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类的,基督教类的,道教类的,金融类的,社交类的,等等。我们这样做,也是希望大家把眼界和思维打开,不要被某一个领域所框扰。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不断地突破自己,以兼容并包的心量接受新事物,不断打破眼前的相,达到无相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达到一个越来越高的境界。
很多人学识很渊博,可就是讲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他太执着于相,思维还停留在作品本身,没有打破书本去深刻领悟其中的内涵,同时又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害怕自己表达的不好。其实书本和自己表达的好与不好,都只是事物的相而已,只有打破这些相去领悟知识的真谛,才能把书本上原本死板知识转化为可供自己灵活使用的知识。领悟知识以后还要放下我执,不要太在意自己表现得如何,完全放开以后,表达也通畅了。
我有两个开车的朋友,一个开车时方向盘总是抓得紧紧的,浑身上下都很紧张,开不到一会儿就累了,另一个开车时很放松,他本身也喜欢开车,所以开车的时候特别潇洒自如,坐在他旁边都能感觉他的身子和车已经融为一体了。我从这两个朋友身上领悟到,不会开车的人开车,是一种痛苦,会开车的人开车,是一种享受。佛教里也有典故来阐述这个道理:六祖慧能和他的大师兄神秀都写了首偈子,神秀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
慧能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这两首偈子的境界明显不一样,神秀对事物的认识还处在相的阶段,他不得不“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而慧能已经打破相的束缚,从无相的高度去领悟事物的本质,所以能够做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我那两位开车的朋友,也是这样,不会开车的那位朋友,心里一直想着开着这件事,把方向盘抓得死死的,这个就是神秀的境界,而会开车的那位朋友,心中没有开车这件事,能够和车融为一体,感受其中的乐趣,这个就是慧能的境界。以后你们上台讲课要是会紧张,就默默告诉自己“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把听课的人和周围一切都看成是空无一物,自己也不存在,世间万物都不存在,还有什么可紧张的。
讲课也有讲究,讲课时一定要跟观众达到合一的境界,他们的需求就是你要给予他们的,你要给予他们的,就是他们的需求。讲课时不要贪多,你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所有东西传授给别人,最好的讲课,是情感的交流。不要认为你是个老师,能给人家带去很多东西,所以就显得高高在上,要把讲课当成是所有的人在一起对话,把自己对于人生经历的感悟告诉大家,让大家有所收获,这样就很好了,知识永远也讲不完的,重要的还是要看讲的效果。
有一次我到省里参加一个叫“五水共治服务”的活动,他们要我代表佛教发言,还建议我提前写一篇稿子,照着念就好了,我说能不能别叫我发言,我一发言就要按着自己的一套方式来讲,因为我普通话不标准,照着稿子反而念得一塌糊涂。我一直觉得,用内心的情感流露出来的声音,最能打动别人,所以讲课不要讲虚话和无味的空话,更不要去卖弄你的学问。就好比经书上讲到的“德”有二十六种,并不需要把二十六种都讲出来,把自己理解的几种深刻地讲出来,使别人受益,就可以了,讲课又不是写书论著,何必长篇大论呢。
我以前在上海交大读经济学硕士,给我们讲课的很多老师,都是国务院的经济学高参,他们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都是非常权威的人士,其中有一位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到现在还记得他,他是南洋商学院的院长。第一次上课,觉得这个老师其貌不扬,不觉得怎么样,讲到最后,我发现所有同学的眼睛都一动不动地盯着他,大家都被他的精彩讲说吸引住了。跟其他老师不同的是,这个老师从来不照本宣科地去念课本,也不虚无缥缈地去讲一些不着边的大道理,他就是讲自己对经济学的看法和思考,所举的案列也都是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
一位好的老师,社会的体验是最重要的,你要去做很多平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要培福,就要去求福,怎么去求福呢?其实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你有没有去做利于他人的事情?有没有对身边的人好一点?有没有努力去培养自己的德行?如果没有,讲什么五味人生都是空的。很多老师讲课都是在鹦鹉学舌,没有自己的东西。其实,每个人身上都充满着慈悲心,悲悯心,利他心,厚德心,清净心,只不过我们没有把它们唤醒,我们应该打破成规,提高自己的境界,给人一种海阔天空的感觉,让别人能感觉到你身上光芒四射,用你的人格魅力去使人倾倒和觉悟,别人一看到你,就觉得是一件很大的福报。就像古代那些有德行的禅师,在众人面前一座,你就能感受到他深深的福泽,那个时候,千言万语都化为乌有,他的行为举止之中就透露着无限的禅机,这就是超越有相去领悟无相的力量。这是作为一名导师所要磨练的气质。
实际上养生之道也是无相的延伸,当你处于最快乐的状态,你一定能把这种快乐感染到身边的人,他们也因为你而得到快乐。如果你的生活中有太多束缚,你的快乐就无从生起,当你没有快乐的时候,健康就会受到影响。人为什么会生病呢,因为总是担心这儿,担心那儿,心神不宁,寝食难安,连寝食都难安了,身体又怎么会好得起来呢。有一部电影推荐给大家看一下,《三傻大闹宝莱坞》,来自印度的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喜剧电影,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当一个人不断去追求卓越的时候,成功就会跟随着你。大家有空去看看,有小孩的要带着小孩一起去看,让孩子们知道,人应该不断去追求自我的卓越。无论你做什么,讲师也好,公司领导者也好,在家带小孩也好,能够每天快乐生活,自信地面对工作,你一定能把事情做得很了不起。这种了不起的成就,是以快乐为前提的,快乐的前提是无相,因为无相,你能够抛开生活中的纷纷扰扰,轻松地工作,快乐去生活。
《乘金刚上智,品五佛人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