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淚洗面,不見笑容,達芬奇在爲她畫像時,爲了逗她開心,就找來小醜爲她表演,就在蒙娜麗莎被逗笑的那一刹那,達芬奇捕捉到了那個畫面。所以蒙娜麗莎的笑不是詭異的笑,而是在痛苦中突然被小醜逗樂後留下的一種意味深長的笑,那是一種以憂傷做鋪墊的微笑,這種微笑,別人是沒辦法模仿的。
當我們去解讀一個藝術作品的時候,我們能否真正領悟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境界,如果能夠理解到這些,我們就能夠和作者在另一個時空中對接。我的畫家朋友告訴我,畫筆只是作畫的工具,真正的畫家是要用靈魂去解讀這個世界,把自己對世界的感受真實地表達出來。生命是無法模仿的,我們只能找到它們的共性,吸取前人的經驗,去追尋自己的人生價值。這種對人生的理解,可以貫徹到各行各業中去,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工作、家庭、生活、養生,等等,我們的人生經曆越多,對人生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使命感讓生命更有意義
各個生命個體之間,生命與事物之間,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共性,其實就是因果律。我們只有把握住因果規律,專注去做某一件事,才能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那時沒有人能超越得了你,這就是佛教裏面講的“般若”智慧。般若就是抉擇,我們看電視在抉擇,來這裏聽課之前在抉擇,要不要孩子在抉擇,打算去哪裏旅遊也在抉擇,抉擇決定著我們的道路,世間一切都在抉擇。抉擇決定著一個人的智慧,跟人講話要怎樣講,處理事情要怎樣處理,在利益面前要怎樣選擇,這一切都需要抉擇。我們在抉擇一件事情時,應該考慮這些問題,我是選擇眼前的利益呢,還是長久的利益,是選擇利于自己呢,還是利于衆生。我們的選擇是因,最終出現的結果是果,有什麼樣的因,就會有什麼樣的果。
有一些企業家問我,到底要怎樣去做企業?我問他:你做企業是爲了什麼?如果是爲了名車別墅,那麼賺到錢後就可以把企業關了,如果是要讓公司形成一個産業,造福社會,利于一切衆生,那就堅持做下去,做的好了,不但自己有豪車別墅,自己的員工,親戚朋友,更多更多的人都會因此而受益。一個人如果是爲了造福社會、利于一切衆生而去辦企業,他的企業就是長久的,他完不成的目標,他的接班人會接著去完成,這樣薪火相傳,就能創造出屹立不倒的品牌,這樣的人往往是帶著使命感而來的。
法國有個作家蒙田說過:“一個有使命感的生命,是人類最偉大的作品。”我很喜歡這句話,我把它寫在紙條上,貼在汽車上和枕頭邊,時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個有使命感的人。我覺得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要讓自身價值跟這個時代、芸芸衆生和天地萬物合而爲一,唯有如此,他才不會變成一個孤立的人,當你做到與萬物合而爲一時,你的成功就是萬物的成功,你的快樂就是萬物的快樂。企業家一定要有這樣的戰略思想才能把企業做大做久。
我們都希望自己大福大貴,擁有無限成就,美名遠揚,但是如果你沒有相應的福德,又怎麼會有這些福報。好比一個人平時上班每個月拿一兩千塊錢工資,可是有一天買彩票突然中了五六百萬,一下子就懵了,不知道要怎麼來花這些錢。他很可能辭了工作,回去買跑車別墅,各種品牌和奢侈品,不知不覺中把錢全部花光了,而他養成的那種亂花錢的習慣又改不過來,最後反而欠下一屁股債,成爲階下囚。從這個事例中可以看出,一筆意外的獎金並非對所有人來講都是一件好事,如果當事者不把錢花在正道上,而是花天酒地,最後負債累累,這筆錢對他來說就是一個禍害。老子說:“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福禍沒有永恒的定數,他們都是交雜在一起的,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太上感應篇》裏也有一句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說的就是福禍均源于自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培養福報的十一種善行爲
現在我把培養福報的十一種善行爲做個解釋。
第一個是:信。“信”是相信,恭敬,尊崇,信奉。佛教裏講,“信是一切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是一切功德的源頭,人的一切善根都是由“信”生出來的,當你相信一個人時,他講的每一句話對你都有影響力,當你不相信一個人時,他講的再好的話對你來說也沒有作用,所以當我們在學一個東西或者選擇一個老師之前,要問問自己的內心,是不是真的相信他,如果不相信,你不要浪費那個時間。我有個朋友,對一個老師非常敬仰,一聽那個老師講課就非常興奮,每次聽課下來,都能得到非常大的收獲。我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首先要培養自己內心的“信”。
第二個是:常。“常”是善的體現,過去是善的,現在是善的,未來還是善的,沒有任何雜念,不斷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常”就是長此以往地做下去,就是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知道的還不夠,知識還不圓滿,時刻抱著謙卑的心態去接人待物,向他人學習。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就有人把他評價爲世界上最傑出的思想家,但他總是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覺得自己對知識的認識還太少,正因爲他對知識永無止境的追求,促使他不斷進步,最後獲得如此大的成就。
俗話說“水不滿就不會溢出來”,如果你認爲自己什麼都懂,那你就危險了。毀滅一個人其實很簡單,只要讓他狂妄自大。人頭腦一發熱,就會去幹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最後自己把自己給毀了。嘉興有個老板,不知道去哪兒聽了一堂課,回來後就頭腦發熱,在全國一下子開了叁百多家店,結果資金跟不上,公司倒閉了。這就是發狂帶來的惡果。
我以前給大家講過打坐的一個方法,叫做參禅,就是在被一個東西迷惑時,要參透它,再去做。參的方法是不斷向自己發問,自己是誰,從哪裏來,到哪裏去,要做什麼事,自己有多少能耐,所有能想到的事情都要把它想明白,這樣才能保持頭腦清醒。不懂得向自己發問的人是很危險的,被人一慫恿,就忘乎所以了。就像有些企業家,口袋裏隨便塞點錢,走到哪裏都把服務員訓得一無是處,總是錢往桌子上一拍,要幹嘛幹嘛,像個大爺似的。你們不要羨慕這樣的人,他們如果不改變這種習氣,沒多久就會窮途末路的,不是企業倒閉,就是家人或自己出事,這些是有因果報應的。
第叁個是:愧。就是常懷愧疚之心,不敢做違背倫理和道德的事,做任何事情但憑天地良心。心中總覺得對不住別人,因此總想去幫助別人,利于別人,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貢獻別人。
第四個是:無貪。人的習性就是“貪”,得到了還想得到,人心不足蛇吞象,有人覺得“貪”跟自己好像沒有關系,自己一不貪財,二不貪色,也不賭博,更不遊手好閑。其實人的貪心在生活中的很多小事情上也有體現,比如荔枝好吃,你本來只想吃一個,最後卻吃了十個,晚上回去流鼻血了。就是因爲你沒有克製自己的食欲,最後付出了“血的”代價。
一個有修養的人是能保持清醒,能時刻看到自己問題的。一個人在社會上能時刻有所克製,是一種非常好的品質。“無貪”就是我們修行的一個重要內容。無貪婪,無嗔恨,有一顆平和,清涼,自在,慈悲,喜悅的心。
第五個是:無嗔。“無嗔”的狀態是人生的一種很高貴的享受,佛法講的最高境界叫“無上清涼”,有時又叫“涅槃”,或者“如來”,也可以叫“佛”,“空”,“無漏”,等等。每一種究竟圓滿的境界都可以稱之爲“無上清涼”。
無上清涼就是無常,你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就會像一股清涼之水灌在身上,那麼舒服。地獄裏面有一層是熊熊的烈火,把陰魂燒成炭,再往上面澆一盆水,就變成人出來,爲什麼有烈火地獄呢?就是因爲有一部分人在人世間的時候經常發火,起嗔恨心,烈火地獄就是爲他們准備的。當一個人被一件事情激得怒氣沖天,臉色氣得發白的時候,他的靈魂就是在經受著烈焰的煎熬,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一盆清涼的水澆上,他很可能會幹出匪夷所思的事來。
第六個是:無癡。“無癡”就是智慧,它的反面是愚癡,我們對世間的覺則,我們站在什麼樣的高度來看待世間萬物,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明白人世間的“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的道理?又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做得到?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這是宇宙萬物的存在規律,大到整個宇宙,小到一根頭發絲,沒有一樣是永遠存在和永恒不變的,萬事萬物都有毀壞滅亡的一天,人從“生”到“死”,物從“成”到“空”。因此沒必要執著于人世間的苦樂煩惱,人生自有種種苦難,但內心自有種種樂趣,“生老病死,成住壞空”只不過是一個假相罷了,人應當去追逐自己的“真如本性”。
這句話可以讓我們悟出很多道理,明白很多事情,生在世間,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修行的場所。了解了這個規律,你就能知道,一切事物爲什麼如此存在。這八個字你們要寫下來,貼在自己枕頭旁邊,天天看著它,去凝想、觀照和參悟,由此可以明晰一切。你和你的家人,身邊所有親人,都有生老病死,人際關系會生老病死,企業也會生老病死。把這個道理當成看待事物的一種工具,用一種更有境界的眼光看待世界,有時一句很簡單的話也可能讓你終身受益無窮。
但是人有時會活在表面,就好比當面對“吃虧是福”這四個字時,你會深入去理解它的意思嗎?你又真正能做到吃虧是福嗎?吃虧就是舍己爲人,是爲人民服務,爲人民服務讓共産黨贏得了天下。這句看似簡單的話,仔細去想卻有著深刻的內涵。
第七個是:低人。“低人”就是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不貢高我慢。俗話說“人低爲王”,一個人能把自己當做仆人,他就能成爲王者,高高在上的人哪怕做得再好,也不會成爲王者,頂多能算霸者。能把自己放在最低,去服務衆生就是“吃虧是福”,一個沒有格局的人不會吃虧,一個沒有境界的人吃不起虧,一個沒有胸…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