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錯誤的解讀,錯誤的解讀源于一切事物以“自我”爲中心,所以就走不出來。你走不出來,就不能進入,不能進入,便不能實現。你看那些藝術家,不管給他什麼條件,哪怕很簡陋的材料,他都能設計出很美的藝術品。難道那個東西是美的嗎?不一定,因爲他的內心有一個美的存在,這裏面取決于他的內心對美的通道打開了,所以他能不拘囿于外在的客觀條件,而能源源不斷輸送出“美”來。
那我們做一件事情爲什麼做不好,爲什麼達不到理想的境界,我們很少去思考這個問題。我們總是在想我要富有啊,我要聰明,我要美麗,我要權力,我要什麼什麼……都是“我要”,豈不知,你要什麼就被什麼捆綁,要什麼就被什麼限製。因爲你得不到的話,會永遠糾結,得到了,又永遠是它的奴隸。所以真正的修道之人,他是這樣一種境界,就像王陽明,他是一個文人,不光可以做學問,也能帶兵打仗,還可以出入將相。爲什麼他能這樣呢,他就是一個悟道之人,所以在什麼狀態下都能進入“道”的境界,進入“道”的境界以後,他不論做什麼看似有爲實乃無爲。無爲無不爲,故能成就一切。
我以前到日本去的時候,看他們插花。只見把雜草啊、樹枝啊一大堆,然後只有一兩朵鮮花放在一起,准備做插花。我當時還想,插花怎麼這麼插呢,應該是很多花插在一起。不是的,在日本甚至有個派別,插花什麼花都沒有,就用竹子或者樹枝插,卻能很漂亮。那一天我去看的時候,表演的老師往臺上一坐,剪刀一剪,嚓嚓嚓,把花瓶往那一放,等到插完之後,我整個人呆在那裏。哇,太漂亮了,但是他用的材料是那麼簡單。我想這個老師只要給他任何材料,任何工具,他都能創造出奇迹來。這裏面是什麼?就是美在他的內心,所以無處不可以展現。
一個人不管做什麼,只要能走入這樣一個“無爲法”通道,他就能通達一切,成就一切。去做生意,必然富有,去做藝術,能成爲一代宗師。不管做什麼,都能做出自己最理想的結果。實際上這就是修行,所以《金剛經》無爲法般若的修行,便是要我們不斷地往這個方向努力、前進。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這一品講,般若是諸佛之母,就是一切諸佛從般若生出。我們的內心要把般若生出來,我們通過般若生出來去改變我們的生命,用這種思想去貫徹我們的人生,接下來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有個巨大改變。那改變來自哪裏呢,改變來自你用般若的思想來觀照一切,思考一切,印證一切。《心經》裏有句話,般若實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就是告訴我們,般若思想它從來沒有生,從來沒有滅,從來沒有增加,從來沒有減少,從來沒有清淨,從來沒有染汙,它是個什麼狀態呢?因爲很難用語言表達明白,所以講到實相的時候,佛教的闡述不是它是什麼什麼,而是用排除法,就好比問這朵花是什麼顔色,他說不是白的,不是紅的,不是黑的,不是黃的,不是紫的,不是綠的,不是藍的……那是什麼顔色?就那個顔色。因爲他沒辦法告訴你,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說,你用心沒辦法思考,用言語也無法表達。
古代那些禅師跟他的弟子有很多離譜的對話,很有意思。徒弟問:師父啊,什麼是佛?師父說:吃飯去。徒弟問:什麼是道?師父說:幹屎撅。完全風牛馬不相及。實際上他告訴你,這個東西不可說。只有親證到那種境界的時候,你才說哦,我明白了。你明白了,但你也說不出來。就像對一個西北人,你跟他講海水怎麼難喝,怎麼苦,怎麼澀,他永遠想不到。那他怎麼才能知道呢?很簡單,喝一口就知道了。
修行也是如此。修行對我們來講很重要,以後要養成一個習慣,我們每天再忙,也抽出一個或者半個小時讓自己安住下來,跟我們的“無爲法”,事物的“本體”,有一個“親密”的距離。這時候你不需要做太多,就坐在那裏,全身放松,把各種妄念統統放下,讓自己回歸到零點,讓自己跟宇宙萬物合一。其實也不一定非要打坐,就是躺著,把兩手兩腳岔開,都可以。
每天有這樣一個過程,讓自己的頭腦歸零,什麼都不想,這個時候你慢慢發現,自己能讀透一些東西,悟出一些東西。當走入了那種通道之後,你就能展現一切,所以“諸佛菩薩從般若出”,絕對不是一句戲言,我甚至覺得一切聖賢都從般若出,只不過他對般若的解讀達到不同的高度而已,佛經裏面有盲人摸象的比喻,不同人摸到象的不同位置,得出的結論不同,他們都片面對認爲大象應該是那樣一個東西。等到我們眼睛亮了,一看,大象就是這樣。所以那只不過是我們以自己的角度,對這個世間片面地解讀而已。
爲了防止這種片面解讀,我們一定要進入實相。進入實相唯一的方法就是修,把你個人的執著、分別、妄想統統放下,這時候,你就能進入本體。進入本體,你就能通達一切。慧能大師悟道後說了一首偈子: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本無生滅,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實際上講的就是般若實相。般若,本來清淨,本無生滅,本無動搖,但是能生一切。正如老子講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是一樣的道理。我們能不能做到,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我們能不能做到,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呢?
實際上佛法一點都不玄。我們之所以覺得玄妙,因爲把它複雜化了。有時候簡單到,只要你把心收回來,就是回歸到了本點。當你的心放出去,這個千差萬別的世界就出現了。當你不斷地去計較、去猜疑、去分別,去用人工思維辯證、加工、推理的時候,事情越來越複雜,複雜到你無所適從,無從下手,無可理喻。所以般若思想要我們以這種“無爲”的觀念去對待它,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你也能很快通達一切。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四果羅漢,包括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我們叫四果聖人。
這裏講到無證之證,何謂“無證之證”呢,就是說,你得到無诤叁昧的境界,你好像證到了,但又是無證的。你如果認爲自己達到了什麼、證到了什麼,恰恰說明你離那個境界還有十萬八千裏。佛法告訴我們,最高的境界是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你要得到無诤叁昧,必須是無有執著的無爲之法。因此,般若思想就告訴我們,在修行時遠一切離貪著的念頭,不要認爲你在修,你在證。
實際上般若思想一直圍繞著一個點,——一切有相都是虛妄。我們通常的思維是,破除了有相,他就想得到另外一個東西,比方說,破除了房子,他就想山河大地存在,破除了山河大地,他就想宇宙存在。他總想抓住一個東西,拽住一個東西,能實實在在爲我所擁有,這是人最大的問題。你可以仔細想想,那個拽住的東西,能真正爲你所拽嗎?金錢,權力,名譽,事業,親情,你能拽的著嗎,你不斷去深入思維的時候,發現連我們肉體都是刹那生滅的,我們的身體我們都不能真正擁有,它只是四大和合的假借,我們能真正拽住什麼呢?
我們講到般若思想也好,講到無爲法也好,講到實相也好,所有的問題都告訴我們:統統要打破,統統要破除,統統要放下,統統要無所執著。那個時候你生起來的境界,才是至高無上。
真正要證得般若實相,很不容易。真正能悟透,也不容易,有時候,在感知上你認識它,並不等于一定證得到,就好像我講的大家都懂,但不一定都能貫徹到你的生活中。回溯一下,我們的人生走到今天,你做了些什麼?你有沒有真正地思考過總結過自己過去的一切?再看看你的現在,再往後推,延伸到明天,如果你的思想沒有改變,你的未來基本上在這種模式裏推進,肯定不會有多大改變,甚至會越來越差勁兒。
所以你們今天能走入這樣一個場所,接受這樣一個思想,如果能真正聽進去,哪怕只是一句話,也可以讓你終生受益。
不難發現,《金剛經》從始至終,翻來覆去,層層遞進在講一個問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也是虛妄,衆生也是虛妄,萬法也是虛妄,他不斷地告訴你這個思想。我們最終有沒有得益于這種思想?如果沒有,那是因爲你固有的煩惱習氣,固有的思維模式,把你深深套牢了,我們佛教把這個叫業障。當你的思維打不開時,就是被那種原有的思維所捆綁,當你被捆綁住的時候,你過去是什麼樣,現在還是什麼樣,你現在是什麼樣,未來還是什麼樣。我經常給身邊的朋友說,我們爲什麼要讀書,爲什麼要學習,爲什麼去感悟,爲什麼去修行,實際上所有的這一切,就是爲了讓你吸收無邊無量的有益東西,最終變成你立足于天地之間的完美人格和思想。就像我們吃飯,吃青菜,蘿蔔,大豆,米飯,我們的胃消化,好的東西變成營養,壞的東西排除掉。我們去聽課也是一樣,能不能從這裏面吸收到有益的東西,然後成就自己,讓自己的思想境界更高遠、更究竟、更圓滿?如果做不到,那你每天都活在原有的狀態裏面。
由此可見,能接受般若思想,一定是無量劫福報修來的。要好好珍惜這一千古難逢的殊勝因緣。
最後我們說,無證之證。無證,就是證。證,就是無證。
《智從“金剛”出,月是故鄉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