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错误的解读,错误的解读源于一切事物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就走不出来。你走不出来,就不能进入,不能进入,便不能实现。你看那些艺术家,不管给他什么条件,哪怕很简陋的材料,他都能设计出很美的艺术品。难道那个东西是美的吗?不一定,因为他的内心有一个美的存在,这里面取决于他的内心对美的通道打开了,所以他能不拘囿于外在的客观条件,而能源源不断输送出“美”来。
那我们做一件事情为什么做不好,为什么达不到理想的境界,我们很少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总是在想我要富有啊,我要聪明,我要美丽,我要权力,我要什么什么……都是“我要”,岂不知,你要什么就被什么捆绑,要什么就被什么限制。因为你得不到的话,会永远纠结,得到了,又永远是它的奴隶。所以真正的修道之人,他是这样一种境界,就像王阳明,他是一个文人,不光可以做学问,也能带兵打仗,还可以出入将相。为什么他能这样呢,他就是一个悟道之人,所以在什么状态下都能进入“道”的境界,进入“道”的境界以后,他不论做什么看似有为实乃无为。无为无不为,故能成就一切。
我以前到日本去的时候,看他们插花。只见把杂草啊、树枝啊一大堆,然后只有一两朵鲜花放在一起,准备做插花。我当时还想,插花怎么这么插呢,应该是很多花插在一起。不是的,在日本甚至有个派别,插花什么花都没有,就用竹子或者树枝插,却能很漂亮。那一天我去看的时候,表演的老师往台上一坐,剪刀一剪,嚓嚓嚓,把花瓶往那一放,等到插完之后,我整个人呆在那里。哇,太漂亮了,但是他用的材料是那么简单。我想这个老师只要给他任何材料,任何工具,他都能创造出奇迹来。这里面是什么?就是美在他的内心,所以无处不可以展现。
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只要能走入这样一个“无为法”通道,他就能通达一切,成就一切。去做生意,必然富有,去做艺术,能成为一代宗师。不管做什么,都能做出自己最理想的结果。实际上这就是修行,所以《金刚经》无为法般若的修行,便是要我们不断地往这个方向努力、前进。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这一品讲,般若是诸佛之母,就是一切诸佛从般若生出。我们的内心要把般若生出来,我们通过般若生出来去改变我们的生命,用这种思想去贯彻我们的人生,接下来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有个巨大改变。那改变来自哪里呢,改变来自你用般若的思想来观照一切,思考一切,印证一切。《心经》里有句话,般若实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告诉我们,般若思想它从来没有生,从来没有灭,从来没有增加,从来没有减少,从来没有清净,从来没有染污,它是个什么状态呢?因为很难用语言表达明白,所以讲到实相的时候,佛教的阐述不是它是什么什么,而是用排除法,就好比问这朵花是什么颜色,他说不是白的,不是红的,不是黑的,不是黄的,不是紫的,不是绿的,不是蓝的……那是什么颜色?就那个颜色。因为他没办法告诉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说,你用心没办法思考,用言语也无法表达。
古代那些禅师跟他的弟子有很多离谱的对话,很有意思。徒弟问:师父啊,什么是佛?师父说:吃饭去。徒弟问:什么是道?师父说:干屎撅。完全风牛马不相及。实际上他告诉你,这个东西不可说。只有亲证到那种境界的时候,你才说哦,我明白了。你明白了,但你也说不出来。就像对一个西北人,你跟他讲海水怎么难喝,怎么苦,怎么涩,他永远想不到。那他怎么才能知道呢?很简单,喝一口就知道了。
修行也是如此。修行对我们来讲很重要,以后要养成一个习惯,我们每天再忙,也抽出一个或者半个小时让自己安住下来,跟我们的“无为法”,事物的“本体”,有一个“亲密”的距离。这时候你不需要做太多,就坐在那里,全身放松,把各种妄念统统放下,让自己回归到零点,让自己跟宇宙万物合一。其实也不一定非要打坐,就是躺着,把两手两脚岔开,都可以。
每天有这样一个过程,让自己的头脑归零,什么都不想,这个时候你慢慢发现,自己能读透一些东西,悟出一些东西。当走入了那种通道之后,你就能展现一切,所以“诸佛菩萨从般若出”,绝对不是一句戏言,我甚至觉得一切圣贤都从般若出,只不过他对般若的解读达到不同的高度而已,佛经里面有盲人摸象的比喻,不同人摸到象的不同位置,得出的结论不同,他们都片面对认为大象应该是那样一个东西。等到我们眼睛亮了,一看,大象就是这样。所以那只不过是我们以自己的角度,对这个世间片面地解读而已。
为了防止这种片面解读,我们一定要进入实相。进入实相唯一的方法就是修,把你个人的执着、分别、妄想统统放下,这时候,你就能进入本体。进入本体,你就能通达一切。慧能大师悟道后说了一首偈子: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实际上讲的就是般若实相。般若,本来清净,本无生灭,本无动摇,但是能生一切。正如老子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能不能做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能不能做到,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呢?
实际上佛法一点都不玄。我们之所以觉得玄妙,因为把它复杂化了。有时候简单到,只要你把心收回来,就是回归到了本点。当你的心放出去,这个千差万别的世界就出现了。当你不断地去计较、去猜疑、去分别,去用人工思维辩证、加工、推理的时候,事情越来越复杂,复杂到你无所适从,无从下手,无可理喻。所以般若思想要我们以这种“无为”的观念去对待它,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你也能很快通达一切。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四果罗汉,包括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我们叫四果圣人。
这里讲到无证之证,何谓“无证之证”呢,就是说,你得到无诤三昧的境界,你好像证到了,但又是无证的。你如果认为自己达到了什么、证到了什么,恰恰说明你离那个境界还有十万八千里。佛法告诉我们,最高的境界是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你要得到无诤三昧,必须是无有执着的无为之法。因此,般若思想就告诉我们,在修行时远一切离贪着的念头,不要认为你在修,你在证。
实际上般若思想一直围绕着一个点,——一切有相都是虚妄。我们通常的思维是,破除了有相,他就想得到另外一个东西,比方说,破除了房子,他就想山河大地存在,破除了山河大地,他就想宇宙存在。他总想抓住一个东西,拽住一个东西,能实实在在为我所拥有,这是人最大的问题。你可以仔细想想,那个拽住的东西,能真正为你所拽吗?金钱,权力,名誉,事业,亲情,你能拽的着吗,你不断去深入思维的时候,发现连我们肉体都是刹那生灭的,我们的身体我们都不能真正拥有,它只是四大和合的假借,我们能真正拽住什么呢?
我们讲到般若思想也好,讲到无为法也好,讲到实相也好,所有的问题都告诉我们:统统要打破,统统要破除,统统要放下,统统要无所执着。那个时候你生起来的境界,才是至高无上。
真正要证得般若实相,很不容易。真正能悟透,也不容易,有时候,在感知上你认识它,并不等于一定证得到,就好像我讲的大家都懂,但不一定都能贯彻到你的生活中。回溯一下,我们的人生走到今天,你做了些什么?你有没有真正地思考过总结过自己过去的一切?再看看你的现在,再往后推,延伸到明天,如果你的思想没有改变,你的未来基本上在这种模式里推进,肯定不会有多大改变,甚至会越来越差劲儿。
所以你们今天能走入这样一个场所,接受这样一个思想,如果能真正听进去,哪怕只是一句话,也可以让你终生受益。
不难发现,《金刚经》从始至终,翻来覆去,层层递进在讲一个问题: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也是虚妄,众生也是虚妄,万法也是虚妄,他不断地告诉你这个思想。我们最终有没有得益于这种思想?如果没有,那是因为你固有的烦恼习气,固有的思维模式,把你深深套牢了,我们佛教把这个叫业障。当你的思维打不开时,就是被那种原有的思维所捆绑,当你被捆绑住的时候,你过去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你现在是什么样,未来还是什么样。我经常给身边的朋友说,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去感悟,为什么去修行,实际上所有的这一切,就是为了让你吸收无边无量的有益东西,最终变成你立足于天地之间的完美人格和思想。就像我们吃饭,吃青菜,萝卜,大豆,米饭,我们的胃消化,好的东西变成营养,坏的东西排除掉。我们去听课也是一样,能不能从这里面吸收到有益的东西,然后成就自己,让自己的思想境界更高远、更究竟、更圆满?如果做不到,那你每天都活在原有的状态里面。
由此可见,能接受般若思想,一定是无量劫福报修来的。要好好珍惜这一千古难逢的殊胜因缘。
最后我们说,无证之证。无证,就是证。证,就是无证。
《智从“金刚”出,月是故乡明》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