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培德修身了凡心▪P3

  ..續本文上一頁習氣所左右,煩惱和習氣是怎麼來的?就是因爲你的“貪嗔癡慢疑”沒有消除。人的眼耳鼻舌身口意直接決定著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好聽的你會多聽,好看的你會多看,好吃的你會多吃,好玩的你會多玩,漸漸的你的心就被六根所蒙蔽了,這樣一來,煩惱和習氣就生出來了。

  第八:護持正法

  當別人興建大利利于一切衆生的時候,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去隨喜贊歎他,即便這個人做的事情只有一半是好事,一半是壞事,也要去贊歎他。這個世界對于是非好壞本來就沒有一個准確的劃分,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摻雜著別的事情一起發生,它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不能一巴掌拍死,就好比任何一個人不管他做得好與不好,都會有人贊歎他有人批評他。

  做任何事情實際上都是人的一種抉擇,你抉擇了惡,善就在你面前消失,你抉擇了無漏,有漏就在你面前消失。在佛法裏,般若所産生的力量,就是抉擇的智慧,我們具備了這種智慧,你就會發現,從此以後你敏銳的眼睛會跟別人不一樣。我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做出不同的抉擇,産生的力量就會不一樣,出門之前你抉擇乘什麼交通工具,在十字路口你抉擇往哪邊走,途中遇到事情,你抉擇現在處理還是以後處理,不同的抉擇産生不同的方向和生活軌迹。

  抉擇未必都是有智慧的,討好你的人你就跟他交往,說你壞話的人你就不跟他交往,這樣的抉擇未免太過于草率,你應該去思考他那樣做的原因,爲什麼有人愛討好你有人愛說你壞話,如果討好你純粹是阿谀奉承,是爲了從你身上撈得什麼好處,你跟這樣的人交往多了,自己也會被他的習氣所感染,最後變成和他一樣的人,面對這樣的人,我們需要有明智的抉擇。

  我們每天都會遇到一些大同小異的問題,要怎麼樣去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做出抉擇。我有一次去一個大寺院參加法會,有叁百人吃飯,那個住持對夥食費的事傷透了腦筋,說要算一下花了多少錢,要大家隨喜一下,我當時就說他不要太短見了,有這麼大的事業,還要擔心那點夥食費,從那以後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變得一文都不值。類似的事情每天都會在我們身邊發生,有的人沒有把心思全部放在事業上,倒整天爲一些小事憂心忡忡,這有點本末倒置了,得不償失。相反,有的人把心思全部放在事業上,想盡辦法去利益一切衆生,我們身邊如果有這樣的朋友,應該好好珍惜,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去幫助他完成心願。

  有些人交往到一定程度就不值得再交往下去了,因爲他們的心胸太狹隘了,沒有開闊的眼光,跟他們交往下去,不但自己不會進步,反而會變得和他們一樣狹隘。就是說,你也不要因爲你的境界高而沾沾自喜,更不要到處去炫耀,你要用智慧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有智慧的人一定能夠分辨出身邊是些什麼樣的人,從而根據這種判斷做出抉擇,哪些人值得交往,可以交往到什麼程度,哪些人不值得交往。愛說好話卻沒有一句是實話的人很可怕,他每天把你捧到天上去,讓你變得看不清自己,最後意志消沈,失去鬥志。相反,有些說你壞話的人,可能確實是因爲你有些方面做的不夠好,他在糾正你,只是糾正的方式不得體,對于這樣的人,就不能因爲受不了他的言語而不跟他交往,所謂忠言逆耳利于行,應當做出智慧的判斷。

  作爲佛弟子,大家應該有這種覺知,就是要盡自己所能護持正法,讓佛法永遠流傳下去,並通過努力學習,不斷用佛法改變自己,去利益身邊衆生,紹隆佛種、續佛慧命、莊嚴佛土、利樂有情。這樣的事情,我們要努力去做。我們寺院有一個女居士,每次來都會帶走很多小冊子,大包小包地帶到公交車上去發,她並不覺得這樣做有什麼可笑的,她希望有更多人了解佛法,得到受益,這是用切身行動來護持正法、弘揚佛法,是很大的功德。我們如果有護持正法的心,就要把佛法裝進心裏,隨時拿出來跟別人分享,把我們的小冊子裝進包包裏,遇到有緣的人就拿出來布施給他。你在一個人黑暗的心裏種下一顆善良的種子,說不定就會結出一個佛的正果,這顆善良的種子很可能會使那個人發菩提心,去行菩薩道,那樣子你的功勞就非同小可了。所以我們不要吝啬去跟別人分享佛法,如果你是一名居士,就要想著隨時隨地去度化衆生。

  你在念經的時候,也可以邀請天龍八部、一切鬼道衆生來和你一起念,這樣你就在無形中給衆生撒下了善良的火種,讓佛法在衆生心中燃起火焰,它不斷蔓延開來,就會有無量無邊的衆生因此而受益。少康大師早年弘法,在大街上對小孩子們說,誰會念阿彌陀佛就給他一個銅板,小孩子們都爭相念起來。臺灣的慧律法師弘法也很有趣,有段時間不管他去哪裏,都會有一群大卡車跟著他跑,場面非常壯觀,其實那是他廣結善緣的結果。今天有人喜歡聽你說話,那是因爲你以前跟無量衆生結下了善緣,不管你說好說壞都有人喜歡你,爲什麼呢?因爲你法緣好。

  我們在成佛之前一定要廣結善緣,你度化了別人,在你成佛以後他們就會成爲你的護法。《華嚴經》裏描述說:“一佛出世,萬佛護持。”釋迦牟尼成佛的時候那些弟子都是他的護法侍者,事實上是無量諸佛化成他的弟子來成就他。也不一定是出家修行才這樣,世俗世界也遵循這種規律,比如你在生活中廣結善緣,你創業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支持你,政府、乞丐都幫你,哪還有不成功的道理?那些大企業家,能把企業辦得那麼大,也是廣結善緣所結出來的果實,那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沒有過去積累的福德,不可能成就今天的事業。不要總認爲別人的成功是偶然,偶然的前面一定是必然。有些人做什麼都不順,總是走黴運,並不是他不聰明,那是因爲他沒有福報,他今天這個果是過去種下的,所以你要想明天得到什麼收獲,你今天就要種下什麼種子。

  不要怨天怨地,不要怨社會和你的員工,好好找自己的原因。有一個女居士,人很漂亮,也多才多藝,唱歌跳舞樣樣都是她的強項,有一次她向我訴苦,說爲什麼自己做得那麼好卻得不到領導賞識,工資只有那麼點,也沒有名氣。我就問她,你說你做得好,你有哪一首歌或哪一支舞被全國人民認可了?學佛那麼多年,卻沒有領悟到佛法的真谛,整天計較得失,而沒有把心思放在自己的事業上,又怎麼會有理想的收獲呢?所以一個人再怎麼覺得自己才華橫溢,如果沒有用心耕耘,也不可能收獲成就。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你可以不認可這種觀點,繼續按照你以前的方式來做,等你福報消完,你就什麼都沒有了。懂得這個道理的人,會身體力行去做利益衆生的事情,廣結善緣,廣種福田,在一言一行中爲自己積累起大福報。

  《道德經》裏有一句話:“善士聞道,起而行之;中士行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于爲道。”有睿智慧根之人,聽到大道理會如雷貫耳,並身體力行,每天堅持去修行;智慧和根基平平的人,聽到道理會將信將疑,做兩天歇兩天,最後抛到了腦後,有一句俗話說:一年學佛,佛在眼前;叁年學佛,佛在身邊;十年學佛,佛在天邊。沒有慧根睿智之人,聽到道理哈哈大笑,認爲是無稽之談,胡說八道。我們應該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屬于哪一類人,是真正發心去修行了,還是每天渾渾噩噩活在這個世間,搓搓麻將,泡泡酒吧,去年這樣過,今年這樣過,明年也這樣過,十年前是這樣過,十年後還是這樣過,整天無所事事,沒有目標,也沒有追求,這樣的人生,活著有什麼意義?我們很少去自我反省,從今天開始,每天要抽出一點時間來好好反省自己。

  當你在護持,同時也在被護持,這是一種相互幫助和促進的關系,當我們付出的時候,事實上我們也是最大的受益著,就好比我們在微信上看到一些好的文章就把它分享給朋友,朋友也會把他們讀到的好的東西發到你這邊來。再比如我們的讀書會,表面上看是我們無條件地寄出去很多書贈送給讀者,實際上讀者們也會把他們覺得好的一些東西寄來跟我們分享,這其實是一個相互的交流學習、增長善緣的過程。我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時刻審查自己的內心是正還是邪。是正,你的人生會越走越寬敞,內心會越來越豐富,無論家庭、工作還是事業,都會越走越好;是邪,你的人生會越走越窄,最後陷入窘境,走投無路。所以我們要護持正法,弘揚正確的道場。

  第九:敬重尊長

  家庭中的長者,德高望重的人,還有那些學識淵博、修行高深、內心清淨、行爲精進、利益衆生的人,無論年齡長幼,都應該去敬重他們,敬重別人,才會得到別人的敬重。前不久我去一個小寺院參加活動,市裏面領導看見我,就問我怎麼會到這兒來,市裏面開會我都不去,我說只要我有空我都會去,市裏面開會我沒空,沒辦法。

  別人邀請我的事,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有空我都會去參加,那些大寺院舉行法會,全國各地的高僧都雲集在那裏,我去了也幫不上什麼忙,相反,那些小寺院更需要我,我去了可以幫他們做點事情。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幾年前我剛到香海的時候,這裏一片荒蕪,只蓋好叁門殿和食堂,還欠了叁百六十萬債務,因爲我是從普陀山過來的,認識普陀山的方丈戒忍法師,戒忍法師當時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浙江佛教協會會長,各種職銜集于一身,我那時很想把他請過來給我們增加點人氣。我親自跑到普陀山去請他,他答應要來的,結果第二天活動開始了,他又說沒空就沒來,市裏面的很多領導聽說戒忍法師不來了,他們也不來了,把我從頭頂涼到了腳底。從那時起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還是要好好修行自己,依賴別人是沒有戲的,我深深體會到辦小寺院的艱辛,所以有小寺院邀請我,只要有空我都會去。

  作爲出家人,不能以世俗的價值觀來處世,如果按照社會地位和官場身份來普法,那就不能稱之爲正法,染上世間習氣,是對佛法的玷汙,講出來的佛法都變味了。我們寺院搞特別重大的活動都不會刻意去請名人,我們都是自力更生,盡我們之所能來維持道場的清淨。我們也不拘泥于形式,有的寺院搞夏令營還要搞開幕式,我們連開幕式都免了,因爲開幕式要花錢,是撐門面,爲了門面而鋪張浪費,實在是得不償失。我們搞活動都是以普法爲中心,直接就切入正題了,我們要做的是讓更多的信衆接觸到真正的佛法,維護佛陀的教義,而不是追求虛華的外在形式,虛華的東西毫無意義。

  學佛之人,要破除世俗的價值觀念,不應該讓金錢、名望和地位羁絆了弘揚正法的腳步,《金剛經》裏面講:“一切有爲法,皆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那些世俗世界裏的金錢、名望和地位只不過是過眼雲煙,虛無缥缈。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充分把握自己的一生,去廣種福田、利益衆生、護持正法、濟世救民,秉持這種理念的人,他才能獲得大福報。

  第十:愛惜物命

  有一次下雨過後,在我們寺院的路上,從地底下爬出來很多可愛的蝸牛和蚯蚓,走路都要特別小心,稍不注意就會踩到,我們的師父和義工看見了,就把它們撿起來放到路邊的草叢裏,避免走路時誤傷到它們,這就是愛惜物命的一個表現。還有一個故事,說一個男青年很愛一個女青年,後來女青年和另外一個人結婚了,男青年很難過,鬧著要自殺,他跑到廟裏跟師父倒苦水,師父笑一笑說:我給你講講你們的前世今生,上輩子有一個女青年死在了路邊,千萬路人經過卻沒人搭理,最後屍體腐爛,爬滿蛆蟲,有一個過路的男青年看見了,不忍目睹,就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蓋住她,後來又路過一個男青年,挖了一個坑把她埋了,那具女屍就是你的前任,脫下衣服蓋住她的那個人就是你,因爲你的一個善意的舉動,你們結下了今生的緣分,可是那個掩埋屍體的人,才是她的歸宿。

  上輩子一個小小的舉動,都會影響到這輩子的姻緣,更何況今生今世,那些我們在有意或無意中傷害到的物命,它們也必然會在今生或者來生,給我們帶來果報,那是什麼樣的果報,不可想象。你不要以爲這不重要,在生活中我們有沒有這種感覺,有些人一看見你就不爽,就會想盡辦法跟你過不去,事實上就是你上輩子傷害了他,他對你的嗔恨心還沒有散去。所以在這個世間不要去做損人利己的事情,凡事留有善的余地,從善的角度出發去解讀世界,經營自己的人生,只要能給予別人的地方就給予別人,能互助的地方就互助,這對你的人生有百利而無一害。

  吃了虧也不要一直糾結著放不開,心胸狹隘的人最吃不起虧,一吃虧就覺得窩火,覺得自己老是被人欺負,很氣憤,這是沒有境界的表現。每個人都要時刻觀照自己的內心,衆生都有習氣,有煩惱,有業障,你要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就能善待別人,別人的怨氣發到你身上你能夠把它化解掉,這是行菩薩道的一個表現。要成就道業,就要這樣去修自己的內心,你不能容忍別人,你就會造出新的業,最終又使你墜入生生世世的輪回。我們在修般若法門和行無上菩提道的時候,要把經文教義用到具體生活中去,如果沒有實踐,頭腦中裝再多的經文教義也沒有用的,這樣反而會造成所知障,就是知道的越多,認識新事物的障礙就越多。

  學習經文真正的意義在于引導我們進步,在于實踐。我們學習《金剛經》,就要用裏面的經文教義來觀照自己的言行舉止,要用般若智打破一切法相,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超越自己。我們今天所講的就是如何認識和培養福德,如何觀照自己的行爲,修煉自己的身心,如何以無所得之心去看待人間一切福報。

  

《培德修身了凡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