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是心光明证菩提——《金刚经》开示

  是心光明证菩提

  贤宗法师为般若禅修团队开示《金刚经》

  杨正雄整理

  消烦恼须破我执

  《金刚经》给我们怎样的一种智慧和受益?最关键的是断除我们身心的烦恼和执见,观念改变了,我们的言行举止就会改变,最终促使我们的身心得到提升。《金刚经》自始至终都是在讲述破除我执和烦恼的方法,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把错误的东西留给了自己,你以错误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短暂的东西被你认为是长久的,善变的东西被你认为是固定的,虚妄的东西被你认为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烦恼。

  人都特别喜欢关注自己,特别在乎自己碰到的问题,不管做什么事情都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要说学《金刚经》对大家有何帮助,其实这种帮助更多是取决于你的内心改变了多少。我们总是希望上天有一双万能的手,把我们遇到的所有问题都一股脑解决掉,生病了一下子康复,缺钱了一下子暴富,总是想着一下子能实现这样,一下子能实现那样,想归想,事物该咋样还是咋样,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下馅饼。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因果,为什么我们常常说要了解世间万法存在的规律,就是因为只有找到那个规律,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存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今天的疾病来源于过去不好的生活习惯和前世种下的恶因,了解了这个规律,你就知道,要想未来健健康康,从现在开始你就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人说我以前做了那么多好事,为什么今天还会有这么多病痛和烦恼,为什么我总是发不了财,是不是自己的命不好,其实这也是因果决定的。今天所发生的事情是以前造的业所结的果,今天所造的业的果要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显现出来,今天的努力,不能改变今天的果,但它能改变明天的因。就好比我们想吃西瓜,不是说今天撒下一颗西瓜籽,明天就能结出西瓜来,这是不可能的,西瓜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需要一定时间,不是你想要就能有的。何况种子种下去未必就能结出果实,要条件适宜,并且树没有中途死掉,能正常开花结果,这样你才能抱个大西瓜回家。

  一颗种子能否顺利结出果实,是各种各样的因素共同决定的,一个人要想播下的种子得到收获,他需要不断去耕耘,这个耕耘就是广种福田。一颗种子撒下去容易死,你就撒下千万颗,总有几颗能成器。人世间很多事情的道理跟自然界万物发展的道理是一样的,不能说你在这个人身上种下一颗种子,就一定能从他身上收获一个果实,不一定哦。种善因就像青蛙在河中产卵,产下几万颗,最终长成小青蛙的也只是寥寥数只,有些卵可能刚产下来就被蛇吃掉了,有些长成小蝌蚪后死掉了。又比如海龟产卵,在岸上产下几百颗卵,有的小海龟才刚孵出来就被海鸟叼走了。人生就是这样一种状态,种下善因不一定马上就会有回报,中间有很多因素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但是种下的善因多了,结出果实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收获的果实也会越多,不播种是绝不可能有收获的。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要客观去看待它,从自身角度寻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有的人在大街上看见乞丐,就会纠结要不要布施一点,不布施又觉得过意不去,布施了又担心遇到假乞丐被骗,毕竟这两年关于假乞丐的丑闻很多。其实没必要纠结,你想想,要是让你扮演乞丐去街上乞讨,你愿不愿意,肯定打死都不愿意,既然你都不愿意扮乞丐,又怎么肯定跪在你面前的那个乞丐是假扮的呢?即便真的遇上假乞丐,你做了布施,功德和福报是你的,他在行骗,是积累他自己的业障。因此根本没必要纠结,有了就给他一点,没有走开就是了,主要是你要做得心甘情愿,做了之后要开心。

  现在还有些人把贫困地区的残疾人带到大城市里乞讨,从他们中收一点钱,有人觉得那些人很可恶,是骗子,我倒觉得,如果他们单纯只是在帮助残疾人谋生,那并不是坏事,只不过有的人唯利是图,不是发心帮助残疾人,而是从他们身上牟取利益,干出很多违法的事情来。

  纤尘不染,自心清凉

  佛法里面讲,布施要有智慧。《金刚经》就是教我们在实践慈悲心的时候,用智慧去引导我们的行为,有这本“行动指南”,你就不会迷路,按照正确的方向去前进。有方向的心是清凉明澈的,不会被外境所左右.有一次我在嘉兴的一个寺庙参加开光典礼,很多护法去烧香,人太多,接待的师父忙不过来,我看见他手忙脚乱,自己也不由得被感染,在一边为他着急,这时我发觉我的心被外境左右了,于是我把眼睛闭上,做了一次深呼吸,一股清凉之气瞬间从鼻孔吸进体内,流遍我的全身。

  人的很多烦恼其实是内心被外境左右产生的结果,孩子不听话啦,家里发生矛盾吵,老婆做饭不合口啦等等,你要是总把眼光专注在这些事情上,你会发现身边矛盾一大堆,永远处理不完,把你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你能把心安住,对外在的东西少一些困扰和执着,你就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那么的幸福,它取决于我们对外境的取舍。

  曾经有一个小伙子跟我说,他谈恋爱失败了,很痛苦,想去跳楼,我跟他讲,你还那么年轻,就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太不值了,等你结婚了,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有了事业,回过头来看你今天遇到的这点困难,简直就是微不足道。人生的很多痛苦,实际上是我们把一些小事情看得太大了,想不通,放不下。在学佛的道路上,我们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苦难来磨练自己的身心,使自己成长,纠结于小事,是因为我们没有碰到更大的困难。

  遇到悲观的人时,我常常会教他们去观想,想象自己出了车祸,身体血淋淋地被人从车里面抬出来,腿残废了,截了肢,十年后你还活着,靠假肢和拐杖半挪半爬地走路,你的父母老了,有一天他们离开了你,再也不能照顾你,留下你一个人孤零零地活在这个世间,那时你怎么办?你再观想,假如你得了癌症,医生告诉你,你只能活三个月,这个时候你怎么办?或者有一天你下班回家,走到公司门口莫名其妙地被警察抓走了,说你犯了某某罪,这个时候你又怎么办?生命中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任何事情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我们没必要那么担心,也不要那么悲观。任何你所担心的事情,都去观想,想象它已经在你身上发生,你要怎么去对付它。

  有一次我去广东南山寺交流学习,那边有一种念佛法门,叫皈命念佛,就是把命舍出来去念佛,一心念佛,不要有任何杂念,在那种状态下念佛,自然能发生奇迹,说不定垂死之人,念着念着就康复了,因为人如果能够做到完全忘我,他的生命就达到了最明亮的状态,在那种状态下,有很多平常做不到的事情我们都能够做到,身体也会在这个时候得到快速恢复。有的业务团队在做训练时,完全跟训练运动员的方式是一样的,你不能想着如果做不到会怎么办,要时刻保持着百米冲刺时的那种状态,忘我地往前冲刺,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没有任何杂念,一个业务团队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业绩肯定能做上去。一个人创造了别人创造不出的奇迹,那并不是偶然,是因为他平时就达到了高于别人的境界。

  你们来听这门课,不在于你听了多少,而是你回去后实践了多少,我们前面讲过“佛法非佛法,是名佛法。”同样也可以说:“丈夫非丈夫,是名丈夫;僧人非僧人,是名僧人。”它的含义是,作为僧人,要身正行直,要遵守戒律、勤学佛法、身体力行,给人做出表率,但是一个有大智慧的僧人,外表看上去并不一定像个僧人哦。三十年代有一批西藏的喇嘛游历美国,天天跟那些嬉皮混在一起,喝酒吃肉,无所不做,简直叫人无法目睹,可是几年之后,那些嬉皮士都成了他们的护法。我在《读者》上看过一篇文章,说有个学者回乡下老家,看见村中的大榕树下坐着一位出家僧人,面前放着一个化缘的钵,里面放着几文钱,在旁边玩耍的一群小孩很调皮,趁老和尚不注意就去偷钵里的钱,拿去买糖吃,老和尚看见了也不制止他们,几年后这位学者再次回到故乡,看见榕树下多了一群小沙弥,仔细一看,原来是以前偷钱的那群小孩。

  很多年轻人,总是用父母教给他们的方法去设定事物的某一种可能,不懂得根据事实来处理事情,他们不知道其实正是因为那些西藏喇嘛跟嬉皮士混在一起,最后才让他们变成自己的护法;正是那位坐在榕树下的老和尚没有制止孩子们偷钱,才使得他身边多了一群小沙弥。这就是“僧人非僧人,是名僧人”。为什么又说“丈夫非丈夫,是名丈夫”?按我们通常的观念,丈夫主外,妻子主内,丈夫就要阳刚霸气才行,可是也有一些丈夫回家后就帮妻子做家务,在家人面前一点都不会摆出阳刚霸气的样子,反而很温柔体贴,这样的男人你认为他不是一位好丈夫吗?一个男人,他有心包太虚的胸襟,不以洗衣做饭为耻,这是一位真正的大丈夫的所为。

  我们不能用固定的思维来看待世间万物,不要认为某种东西就是某个样子,要打破一切世间法相,以一种更高超的境界来看待问题,就比如一个企业家,如果那些连员工都不屑去做的小事你也能去做,你想想你在员工心目中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真正去了解生活、感悟人生。

  学习佛法是给你智慧的,而不是给你消极,更不是让你无所作为,是为了让你达到忘我的状态,积极地去追求人生的目标。我们要把心静下来,去思考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在社会中的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家庭中和企业中有着什么样的职责,我们的人生能达到何种高度,当你认真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所有困扰你的问题,终将被你所驾驭。这就是前面讲的,“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以具足相故,就是无相,不执著于相,最后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

  人有时就是一念之间成就了自己,或者一念之间毁了自…

《是心光明证菩提——《金刚经》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培德修身了凡心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