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己,一念善,一念惡,一念天上,一念地下,一念之間的不同抉擇,出現了天壤之別的反差。《了凡四訓》裏面講,當你爲人的時候就是善,當你爲己的時候就是惡,你做一件事情,是爲人還是爲己,最終出現善惡兩種不同結果。我們做的很多事情,其實都是在爲人和爲己之間抉擇。大企業之所以能做大,是因爲他們設立的目標本來就大,這個目標,除了老板自己賺錢,更爲衆生帶來利益。既是利益無量衆生,便會有無量衆生彙集到他們旗下,所以他們能做得大;倘若他們所做的事情只是爲了自己賺錢,再聰明的老板,事業也做不大。還有那些落馬官員,爲什麼會落馬,就是因爲沒有爲衆生著想,只是一味地爲自己撈好處。
有個師傅跟我講,他每次去別的寺院參加活動都要倒貼錢,因爲每次去他都要布施一點,供養那個道場,一個人如果只爲自己著想,沒有想著去利益衆生,他的道路會越走越窄,到最後會走投無路,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很多人認識不到這些,總是認爲事情要對自己有利才去做,對自己無利就不去做,這是攤販的思維,不是企業家的思維,攤販因爲被生活所迫,不得不擺地攤賺錢,那是解決生計問題,企業家是要爲社會貢獻價值的。所以人一定要時刻想著提高自己的境界,不要總是拿攤販的心態去經營你的人生。
人如果只想著自己,就容易被本性中的貪嗔癡所迷惑,不但産生煩惱,有時還會幹出昧良心的事情,我們經常會在電視上看到這樣的案例,兩個人合夥去做一件事,做成之後,其中一個把另一個殺死,把好處全部攬到自己身上,那就是被利益沖昏了頭腦所幹出的傻事。所以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要破除自我,站在利益衆生的角度,以開闊的胸襟去思考和處理問題。
不受不貪,厚德載物
——《金剛經》二十八品
我們現在開始講二十八品:不受不貪。這一品主要講兩個主題:福德和得成于忍。這個思想可以用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成語來描述:厚德載物。就是說一個人要有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載重大的事情,有多少德行,承擔得起多大的事情,你是一個杯子,你可以承載一片葉子,你是一個池塘,你可以承載一艘小船,你是一片大海,你可以承載很多艘航空母艦,你如果是一個虛空,你可以承載整個宇宙。一個人活在這個世間,你福德有多深厚,你的承載就有多大。培養福德要從四個方面入手:平等心、利他心、菩提心和悲潤心。
什麼是福德?什麼是心量?什麼是人生格局?這些話聽起來很空洞,你有沒有用心去想過,爲什麼你一遇到問題就怒火中燒,而別人卻能冷靜處理,爲什麼別人有這種品德而你卻沒有?
人一定要跟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不要跟那些愛在背後說人長短的人交往,更不要跟陰險狡詐的小人交往,所謂近君子爲君子,親小人爲小人。一個人如果愛在你面前說別人不好,他也會在別人面前說你不好,這樣的人你和他交往多了會汙染你的身心,從今天開始,你們不要再和這樣的人交往,他們會破壞你的好名聲,給你帶來汙名。反過來講,當你身邊有這種朋友的時候,你就要反觀自照,爲什麼你跟他交往了那麼多年卻沒有發覺,是不是你身上也沾上了那種習氣。人交朋友都是有吸引力法則的,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別人在你面前說長論短的時候你聽得津津有味,無意中你就和他融爲一體了,這樣一來他的壞脾氣就傳染給了你。你要培養自己的福報,提高自己的修爲,就要近君子遠小人。
在工作中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他天天討好上司,對下屬卻不可一世,這樣的人總是千方百計往高處爬,爬上去以後卻總是在下屬面前耍威風,這樣的人也是小人。作爲企業家,當你身邊出現這樣的人時你就要留意了,要保持清醒,別被他的吹噓拍馬所迷惑,你都被迷惑了,你的公司也就完了。
第一:平等心
世間萬物要做到絕對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有一點是平等的——人性。比方你們來香海禅寺學習,可能會有人想著下課後組織大家出去吃魚,有人不想自己的手機被收掉,可是寺院還是規定要吃素和上繳手機,這對于那些想吃魚、想玩手機的人來說是不公平的。但是我們既然是來寺院禅修,就應該安下心來,如果來到這裏仍舊心煩氣躁,來了又有什麼意義呢?當然,也還有一些人喜歡寺院的生活,他樂意吃素和上繳手機,對于他們來講,寺院的做法又是公平的,反過來,如果出去吃魚,或者不上繳手機,對他們來說又不公平了,因爲人們的想法不同,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所以無論任何一種做法,都不可能做到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但是人性是平等的。
我們要尊重人性,不管他是主席,或者乞丐,我們都要尊重他,當我們以這樣的心去對待世間衆生的時候,就會發現我們的內心充滿平和,就會感恩身邊每一個人。有的人認爲“感恩”這個詞都已經是老掉牙了,實際上不是,無論我們去到哪裏,得到別人的幫助都要感恩,我在微信裏看過一篇文章,說有一對青年人要結婚了,女孩的父母去看望他們,男孩帶他們到城裏最好的酒店,點了最上等的菜肴款待他們,吃完飯後,這對父母卻對女孩說,跟這個人結婚你要慎重,這個女婿太不會尊重別人,他點菜只點自己認爲好的,從不問我們喜歡吃什麼,吃飯的時候他也一直是在講自己,從不關心別人,他對服務員很苛刻,上菜慢了就罵個不停。
人如果沒有一顆平等心,就不會平等地去看待世間一切衆生,凡事總是從自身角度出發,不會考慮別人。你有一顆平等心,對任何東西都懂得尊重和感恩,尊重和感恩不是只會對別人有好處,實際上歸根結底還是培養了自己的福報。當你敬別人一尺,別人就會敬你一丈。
當你身上有這種正能量的時候,你身邊就會聚集起很多這樣的人。
從佛法的角度來講,用一顆平等心來看待世間萬物,你會發現世間的美好,你會發現天邊的朝霞是多麼絢爛,清晨的風是多麼清涼,林子裏的鳥鳴是多麼婉轉,山谷裏的涓涓細流是多麼清澈,這樣一個展現在你眼前的世界,不正是人間天堂嗎?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裏不是一種享受嗎?而這個世界的美,來源于我們內心的清涼。
當你的心跟一個場合相合的時候,你就能夠精神飽滿,學什麼都學得很快,當你的心跟一個場合不相合的時候,你就會很懈怠,什麼都聽不進去,甚至還會覺得這個法師在胡說八道。事實上一個人跟什麼樣的場合相合,跟他的人生閱曆有關,他的內心達到什麼樣的境界,就容易融入什麼樣的場合。
平等心能消除我們的差別心,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柔美,讓我們看到的世界變得和諧,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心,就會産生什麼樣的相,當我們看到一些不順眼的事情時,首先要觀照自己的內心,而不是去找別人的缺點。我有時覺得,慈悲心也是一種平等心,沒有平等,慈悲就無從談起。
第二:利他心
我們可以用布施來解釋這個詞,怎樣才能做到布施,甚至無畏的布施,忘我的布施,叁輪體空的布施?你是一個地位很高的人,也可以去做一點利益別人的小事,老師可以拖地,企業家可以洗馬桶,放下自我來做這些事,身邊的人會因此而受到感染。
我經常跟我的朋友講,你們每天要觀照自己,想想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有沒有利益別人。我有一次在香海遇到一位女居士,是一位企業家的女兒,打扮得高貴典雅,像個模特一樣,她看見我,就從衣服裏掏出一本破舊的小冊子,是我們寺院印發的,她說:師父,我雖然是第一次見到你,但是這本小冊子我五年前就帶在身邊了,我這幾年在創業,每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拿出來看看,念上幾段,心情就會豁然開朗。書都翻爛了,她都沒舍得扔掉,外面裹了厚厚的膠紙,她說她愛馬仕都換了幾個了,這本書卻還留著。爲什麼她會那麼珍惜我們的小冊子?因爲裏面寫的都是對大家有用的東西。我還有一個朋友,他拿到《學佛與做人的道理》的光盤後,放在車上整整聽了六年,他說那張光盤裏面講的東西對他很有幫助,他會一直聽下去。
我們在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把自己的想法和利益別人結合起來,以一顆利他之心待人待事,你的人生就能做到究竟圓滿,你在家裏能想到家人的感受,在公司能想到員工的感受,在任何一個地方,做任何一件事情,不但要把它做好,還要把它做得對大家都好,以這樣的態度處世,哪還有人緣不好的?哪還有不受人尊敬的?大到治理國家,小到處理家庭事務,都遵循這樣一種規律。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處理好對我們的身體也有好處,如果總是生活在焦灼和憂慮中,會給我們的身心帶來很大壓力,當壓力大到頂不住的時候疾病就來了。
如果我們每天給自己減壓,讓身心感到愉悅,這樣我們就能得到健康,一個樂觀達見的人疾病看見他都會繞道。政黨也是這樣的,如果一個政黨對待每一件事都是以利益民衆爲出發點來做,民衆就會擁戴它,國家、企業、家庭都是這樣的。有些人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總是覺得要別人對他好他才會對別人好,別人不對他好而他對別人好就會吃虧,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是很狹隘的,當別人向你索取的時候,你能給多少就給多少,能給別人,說明你很富有,懂得給予的人會越給越富有,不懂得給予的人會越來越貧瘠。你這輩子給了他,他下輩子給你做牛做馬,你給予了他,他要來還債的,這輩子還不了的,下輩子也會來還。
這樣的例子其實也不少,有些小孩,從生下來就一直很乖,安安靜靜地長大,很少生病,讀書、工作、賺錢養家,什麼都順順利利的,做任何事情都能讓父母滿意,這就是他上輩子欠了你,這輩子來還債的。而有些小孩呢,還沒出生就開始在肚子裏折騰,生下來後沒有一天安靜,總是生病,等你花光所有家産的時候他好了,這樣的孩子就是你上輩子欠了他的債,他這輩子來討債的。所以我們有錢了要盡可能地布施出去,布施出去的錢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它總是會在某個機緣巧合的時候回報給你,也許今生,也許來生。我經常跟我們的師父講,不要認爲施主布施給我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要還的。得到的比付出的多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第叁: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上求佛道”就是爲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的至高境界锲而不舍地努力,也許是此生,也許是無量世,我今生不能成佛,卻可以用今生的努力來積累來生成佛的功德果報,我們的努力就表現在盡可能多地做利益衆生的事情,多給人贊歎,當你把所有的善心都回向給這些上求佛道的衆生,你的身心會達到一個無上清涼的境界。就好比我們讀《金剛經》時以“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和無壽相”的心境來看待世間萬物,要把有相的福德變成無量的功德。怎麼樣禮佛功德最大呢,我教大家一個方法,禮佛時要說:“弟子某某頂禮十方叁世一切諸佛。”
菩提心就是要發無畏心、廣大心、無量心,把自己和無量的衆生結合在一起,這個時候你就不再是單獨一個人在奮鬥,無量衆生都和你在一起,你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你。當你是一個人的時候,任何事情都會傷害到你,當你和萬物融爲一體的時候,任何事物都傷害不到你。你的心如果足夠強大,就不會被外境所影響,別人辱你罵你也好,捧你贊你也好,都不會改變你的心境。你如果是一頭獅子,就不會因爲別人說你是貓就變成貓,你如果是一只貓,別人再贊歎你是獅子,你也只是一只貓而已。別人說你什麼你不會真的變成什麼,所以根本不用去在乎。
“下化衆生”,就是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我們自己是衆生,需要度化自己,同時也需要去度化別人,我們的家人、同事、朋友,都是衆生,你都要去度化他們。就像我們上微信,有些人就會在微信上發一些對大家有益的東西,而有些人就愛曬自己的照片,總是以自我爲中心。我們講度化衆生,首先你要度化自己,所謂“自度度人”,就是這個道理。你要有那個力量才度化得了別人。
菩提心是長時間的發心,內心不清淨的時候産生的發心是雜染,發心不純淨,不可能得出純淨的結果。我們在建香海禅寺的時候,有人說好也有人說不好,我沒必要跟他們爭,這個世間沒有一個純善的結果,任何一個東西都會有人說它好有人說它不好,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贊歎你。你要是以這種心態去做事情,那幹脆什麼都別做了,做不好的。人唯一能改變的就是讓自己的內心面對光明,當你面對光明的時候,黑暗就自然破除了。我推薦大家一句話:是心光明。這句話是明朝學者王陽明在臨終前跟他的弟子說的,原話是=====“此心光明”,我把它改成是心光明。要讓黑暗在我們面前消失,我們就迎著太陽走,我們去度化別人,沒必要在乎別人怎麼講,盡自己的所能,能度化一個是一個。
第四:悲潤心
悲就是慈悲,憐憫衆生,拔除衆生的痛苦,有這種心,你便能總是生活在一種清涼的狀態之中,就像清晨走過森林,微風迎面吹來,那種舒適的感覺,將會伴隨著你的人生。潤是潤澤萬物,像一棵幹枯的草,雨滴灑在上面,會煥發出新的生命,讓你幹涸的生命在智慧的滋潤下,獲得重生。
我有時在想,我們每天到底是在焦慮什麼,爲什麼總是有那麼多事情放不下,我們真的應該好好觀照下自己的內心。我們讀書會分享過一本書,《與神對話》,作者是美國作家尼爾·唐納德·沃爾什,他年輕時候做過企業老板,最後企業破産,房子被查收,淪落街頭,做過乞丐很多年,正是因爲有這樣的經曆,他寫出來的東西跟別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我有一個朋友看過之後說,他一生讀過很多書,《與神對話》是其中最好的一本,從字裏行間都能體會出作者是個閱曆豐富的人。一個人在經曆過各種苦難之後,他內心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感悟,都會跟普通人不一樣。很多人沒有經曆過太多問題,一遇到問題就被困住了。
有一次有個阿婆來找我,心急火燎地說師父啊,廚房的阿姨走掉了,沒有煮飯的人了,我說不要緊,沒人煮飯的話下點面也可以吃,小蔥拌醬油味道也不錯的。在我們看來很小的一件事,在她看來就很嚴重。生活中很多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問題都是我們想象出來的,人一生活得再好最後也是一口氣就沒了,活得再差也是一口氣就沒有了,所有生命最後都將回歸到一個點上——死。有生就會有死,你再富有,長得再好看,胖也好,瘦也罷,最後都要入土爲安,胖的人難道火化時會省下幾塊錢嗎,不會吧?
在平常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的時候,你的內心是火在燃燒,還是水在清潤?你是以慈悲潤澤的心來看待這個世間,還是以嗔恨煩惱的心來看待?你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決定了你看到什麼樣的世界,也就決定了你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世間一切是非善惡,都是我們的內心製造出來的幻象,心靜則國土淨,心安則衆生安,心平則天下平。
《是心光明證菩提——《金剛經》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