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每一樣的事物都是因緣合和而成的,就像我們住的房子,你要說它是水泥的,不是;說它是木頭的,不是;說它是磚瓦的,也不是;它是諸多因素共同構成的,少一樣都不可以。我們所認爲的家,就是一棟房子下面住著幾個人。事實上家的含義遠不止這些,它是一個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的小團體,是溫暖的港灣,是人生的避風港,生活就是一個修行的道場,做每件事都要把它當成一種修行。
我無數次地思考,人的一生,吃飯用得了幾個碗,睡覺用得了幾張床,穿得了幾套衣服,有的人衣櫃裏的衣服多得下輩子都穿不完,還在不斷去買新衣服。我常常跟我們師傅講,如果我不在香海禅寺,去外面當個乞丐,我也能生存下來,我去撿垃圾也可以養活自己。可能有人會問:你老了沒有人養老,生病了沒錢治療怎麼辦?其實養老也好生病也好,如果你命不該絕,生病可以自愈,如果你命到盡頭了,就這樣安然死去,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這是對生命過程的坦然接受。當你的內心沒有任何擔憂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天空是最開闊的,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打倒你,也沒有什麼東西會讓你放不下,如果你真正領會到這個道理,你根本不會被下半生的問題所困擾。
我們所有的擔心,都是自己找的,你們不要覺得師父說這句話很輕佻,其實這些問題我都做過千百次的思考,我有時開車上高速,都會想,如果出了車禍,四肢沒了,以後像個易拉罐一樣活著,我該怎麼辦?當我的父母和我最親的人離我遠去的時候,我怎麼辦?這些問題隨時都可能發生,當有一天真的發生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做好心理准備?你現在不管走到哪裏,都有人給你掌聲、鮮花和贊美,你孤獨的時候,你的父母和朋友總會不辭辛苦地問候你、關心你。可是無論再多的掌聲、鮮花和贊美,終會成爲泡影,離你而去,或者在一夜之間,它們轉身變成唾罵和鄙夷抛向你,那時你又該怎麼辦?
當我們被生活所困擾的時候,可以把世間所有可能遇到的事情都想一遍,這個叫做參悟,當你把一切都想明白了,你自然就能放下了,放下了,快樂和坦然自然而然就從你的心底升起了。人生所有的痛苦都是因爲我們放不下,放不下我們的地位、學曆、金錢、情感和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看不破這個世界華麗的外表。這些東西像吸毒一樣會讓人上瘾,一旦執著于它們,要放下就很難,這對大家來講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這個挑戰需要我們用般若智慧來指點和武裝我們。只有真正認識到世界的本來面目,你才能坦然面對一切。今天你們來聽這一堂課,希望你們能從中獲得智慧去面對你們的人生。
叁天不洗澡你就會覺得難受,可是即便你天天洗澡,每天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認爲自己就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天使,可是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你不是諾貝爾獎得主,你沒有特權。我們看不到自己死後是什麼樣子,我們想象不出死後全身腐爛的過程,試想一下,假如有一天你身邊有一個人死掉了,屍體放了一個月,漸漸腐爛發臭,渾身爬滿蟲子,要是你看到這個情景,你心中是怎樣一種感覺?是不是惡心得想吐?你再把他年輕時候的照片翻出來對比一下,他曾經是那麼的英俊潇灑,可如今變成這樣一坨臭肉,你會不會覺得人一生的榮華富貴、英俊外表,到頭來都是一場空,真的是不堪回首。
哪一天我們能勘破自己,不自以爲是,哪一天我們能夠真正認識到世界的本來面目只不過是一個生生滅滅的過程,那時你面對世間一切和人生老病死的看法,就會是另外一種境界。如來說:“一合相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它就是在告訴我們世間萬物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世間存在的真理是什麼,告訴我們要怎樣才能得到這個世間究竟圓滿的智慧。得到這種智慧不等于認清了這個世界,我們只是獲得一顆純淨的心靈來認識宇宙萬物的成住壞空。今天這個人跟你在一起,熱火朝天,哪一鬧翻了,就反目成仇,見到對方就恨不得把他殺掉,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果?爲什麼有的分別能夠安安靜靜,有的分別卻要反目成仇呢?這也是有前因後果的,也許你們之前雖然交往密切,但是並沒有交心,你們沒有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示給對方,彼此之間出現錯覺,産生出錯誤的好感,等到你們最真實的一面暴露給對方後,彼此之間就無法相互接受,于是就反目成仇了。所以我們要打破事物的相去看它們的本質,對自己的內心常行觀照。
世間的很多學問都讓我們疑上加疑,有的書告訴我們要如何聚財,有的書告訴我們要怎樣謀劃愛情,但是佛法告訴我們,要不斷地“舍”,舍包括施舍和舍去,事實上很多東西我們越是想要,就越是得不到,如果你能把“要”變成“舍”,你會得到更多,舍並不是意味著一無所謂,它一樣會讓你獲得成功,只不過這種成功跟今天賺了一筆錢的成功不一樣,這是一種利益衆生的成功,佛法可以作爲這種成功的理論指導和後盾,所以我們今天接觸到佛法,是一件幸運的事情。
一個有大成就的人,一定要讓自己的內心達到一種般若境界。當然要想有大成就,還要先有大福報,沒有大福報你很難達到這種境界,所以我們要培養常行觀照的修行方法,我們要每時每刻觀照自己,就像隨時隨地有一面鏡子在照著你,照出你的貪嗔癡慢愚,讓你對自己存在的問題一目了然。我要祝福大家,能夠用佛法來讓自己達到一種究竟圓滿的人生境界。
知見不生分
《金剛經》第叁十一品:知見不生分。經雲:“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我們要破除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自己所看到的世界,人家所看到的世界,衆生、壽者所看到的世界,都要破除,放下。我們有很多東西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不斷去觀照它,打破它,重新認識它,然後坦然面對它,拿得起,放得下。這其實就是哲學裏面所講的否定之否定的原理,是對事物的一種從否定到重新認識的過程,是一種螺旋狀上升的過程,世界的一切事物,你們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看待它,經曆過這個過程之後,你對事物就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你所得到的收獲跟平時得到的就會不一樣,我們之或以被世間的外相所迷惑,是因爲只看到它們的一個面,或者只看到它們的表相,沒有看到它們的全部。
我們沒錢的時候,可能會想等有錢了以後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可當真正有錢了以後,你會發現,此時你所處的狀態跟之前你所想象的那種狀態是不一樣的。你生病的時候想著到醫院治療了就會好,可真正到了醫院後你會發現,越治你的病越多,老的病還沒治好,新的病又出來了。就像有的單眼皮喜歡雙眼皮,覺得只要自己變成雙眼皮一定會很漂亮,于是花很多錢去割眼皮,等割好以後,發現那個雙眼皮越看越不自在,一點都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美。我們期待一種結果,可當結果來臨的時候,卻不是我們想要的那種結果。又比如幾個朋友合夥開公司,錢還沒賺到就天天爭得頭破血流,爭這個公司誰說的算,誰的股份多,這跟你們創業時的初衷完全不一樣,勾心鬥角並不是你想要的結果,這是怎麼回事呢?爲什麼你努力追求,最終得到的卻不是你想要的那種結果?我們很少會冷靜地思考這些問題,只是不斷被問題推著向前走,舊的問題還沒解決,新的問題又出來了,走到一個結果,自己都不知道爲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結果。
《金剛經》是爲了讓我們正確的理解世界,讓我們獲得究竟圓滿的終極智慧。終極智慧是什麼?就是:“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唐伯虎又叫六如居士,就是取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中的六如。從現在開始,大家要把這句話深深印在你們的頭腦中,時刻觀照自己,用這種思想來看待你的生活和解讀世界,如果能做到這些,以前所有困擾你的問題,從今以後都會迎刃而解。
《諸相非相是名真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