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弘一法师:斋心一味,修福十种▪P3

  ..续本文上一页你的老公做牛做马,每天上班,把所有的钱交到你的口袋里,这个人很可能就是上一辈子欠你钱今生来还的。你不断地布施、施舍,那些人今生或许没有一点回报到你身上,但下一生自然而然很多人就围在你身边,一起来帮你做事,这也是因果。

  你以这种思想去做事情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聚集到你身边,成为你的支持者。佛经曰:“一佛出世,万佛护持”,意思是,一个佛要来到世间成佛时,其他无数佛会变成他的弟子来护持他。什么叫护持呢?好比一个人今天做什么活动,大家都来支持他帮助他。我们家喻户晓的观音菩萨,她其实是正法明如来,为古佛再来,在无量劫以前就已经成佛了,为什么反倒来做菩萨?——就是以大悲愿力广度一切众生而现菩萨身。

  十年前,我来到香海禅寺时,为了利益大众,我们确立一个项目:用手机发短信。最初每个月,发的短信金额达五千元,当时一条短信是一毛钱。后来我们改发微信,申请了一个平台,每条五分钱,有一个月我记得费用是五万块钱。这样做有什么结果,记得我刚来的时候,连濮院镇上很多人都不知道有个香海禅寺,现在,外面很多人都在关注香海禅寺了。我们从一个小小道场能建到今天这样一个规模,实际上就是我们做的营销,当然这种营销不是说你在不断吹嘘我们香海寺怎么怎么,让他们来给你捐款。我们发的都是智慧短语、思想启迪、心灵的天籁之音,没有丝毫商业气息。许多人慕名从全国各地来到我们这里,记得有一次,一个新疆朋友坐了5天飞机来到这里,在这里待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坐飞机回去了。他为什么要来,就是受到我们短信不断地召唤。你想想,一年三百六十天,每天他的手机都能收到我们微信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感觉。还有一个人本来要自杀,偶尔看到我们的短信,打消了轻生的念头。这样的事是真实存在的。

  有不少人问我:师父啊,这么多人来,办那么多活动,你都不收钱,住也不收,吃也不收 ,这样下去怎么能撑的住啊?我说没关系,香海禅寺永远吃不穷的,只要你利益社会,利益大众,能帮助到他们,不用担心没有饭吃。所以说不捐一分钱没有关系,谁也不会记录你“某某人在这里没有捐款,下一次不让他来了”。反过来讲,你有这个资本让别人欠着你,就是你最大的本事,不要老想着让别人来还你,我们在做这件事时,也是本着无相布施的理念。请记住这一点:只要你给的起,就说明你是富贵之人。

  一个能吃亏的人,首先是个有格局的人,其次,是个有胸怀的人,再者,是个有魄力的人。这种人,他这一生不发达,他的子孙早晚会崛起。反过来讲,倘若这一生你很落魄,问题多多,那是你以前没有做过善事,要么是你的祖宗没有积德,“得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我们现在社会,在这方面宣传的特别少,可能很多人不相信。但是你翻一下古书,这方面的记载很多。像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面因果报应比比皆是。

  总之,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你能够做到吃亏,就是有福报的表现。因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自然的法则,是宇宙的规律。所以当我们去支持别人,同时也是在成就自己。这种道理,就是吃亏的原理。

  第五、寡言

  第五,寡言。寡言,并不等于不言,而是少言、稀言。我们说话时要考虑这句话有意义与否,如果没有意义,就别说,有利于别人的,才说出去。所谓言多必失,话说多了,过失常常围绕着你。

  一直以来,我对身边的朋友讲,你让你的父母学佛,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孝顺。人到一定年龄,退休了,一天无所事事,心里空洞洞的,就会想儿女啊、孙子啊,还有过去放不下的某个纠结,到了这个阶段,心理生理都发现了变化。这时候你让他学佛,念念佛,既有占心的事,又受益无穷。她念的时候,嘴巴在念,就不会有其他想法,不然天天给你打电话,你结婚没有?生孩子没有?你的生意好不好?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没事你就让她去念佛,一念,儿女的事自然就管得少了。让他们有信仰,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好处。我有个姑婆,活了90多岁,她的孩子就是我的表叔,是领养的,对她不是很孝顺。但她没有上过心,从来没有埋怨过自己的儿子。老人家长年茹素,每天饭吃了就去念佛,拜佛,精神生活足够丰富。所以没有时间想别的。

  我们到了一定年龄之后,最关注一点就是,死了之后要去哪里?这个问题每个人早晚都得解决。早点解决,你的人生观点和自我定位就会不一样。

  第六、不说人过

  话多了,不好的东西就在增加,口业很关键,所以修行的人要严防死守。印光大师有句话,闲谈莫论人非。当一个人不断在你身边讲别人不好的时候,这种人一定要想办法远离他,你不远离,以后就被他污染,再者,他在你面前说别人不好,就会在别人面前说你不好,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件事同时告诉我们,在别人面前要尽量赞美人家的优点。我们佛教里有一句话叫“僧赞僧,佛法兴”。想当然,反之,僧谤僧,佛法灭。佛法如果不兴盛,要衰败了,这是一个表现。对于我们普通大众而言,也是一样的,“人责人,天翻地覆;人赞人,天清月明”,过于苛责,经常拿着针去挑剔别人的人,大家都对他避而远之。

  芸芸众生在没有修炼成佛达到究竟圆满之前,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当你只盯着一个人缺点看,发现这个人什么都不是。当你看着他的优点时,发现他其实蛮好的。所以一个总是看到别人缺点的人,其实是没有福报的人。而一个总是看到别人优点的人,就能见贤思齐,欣赏别人,吸取别人的优点,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不说人过,学会接纳别人,包容别人,尊重别人,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人都很有人缘,身边有很强的磁场,自然而然在他身边形成一个中心。反观一下,我们身边若有不好的气场,实际就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成功和失败都取决于我们对这个世间的解读,你的心、念头,吸引了这个气场,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气场,然后会成就什么样的生命。

  第七、不文己过

  第七,不文己过。

  文,纹饰,修饰,意在给自己开脱。不文己过是说你不要为自己的错误开脱。不覆己过的意思是不要隐瞒、掩盖自己的过错。它和后者的区别是程度轻一些。

  前几天,一个义工到南山寺去,回来跟我说了一大堆,什么那里的环境不好啦,吃住很差啦,义工很乱啦。最后我就跟他讲,所有的问题都是你自己的问题,到一个地方去,舒服,是你的问题,不舒服,也是你的问题。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心能转境,一个地方不好,你心的磁场好就能转化它。那个环境再好,你心的磁场不好,照样难受。修行,关键是要向内求,不是向外求。向外求了不可得,向内求一切具足。

  就像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如果你的心是排斥的,就会觉得很烦躁,身上的汗不断流下来,你如坐针毡,度日如年,恨不得马上跑出去逍遥一下。那反过来讲,你如果想天热了,流汗是好事,正好可以排掉身上的毒素和湿气,对身体有益,而且在桑拿房里去蒸还要掏钱,这里可是免费的,当你换一种思维去想的时候,就乐于接受它。所以说烦恼即菩提,你能把烦恼所转化为清凉地,就在于你打开思维,有转物而被物转的定力,这样的人,就是生活中的禅师。

  不文己过的前提是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倘若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有错,“文”字就无从谈起。认识到了,就要去改,倘若认识到了不去改,反而想尽办法来掩饰,便是错上加错。一如《弟子规》上说的:倘掩饰,增一辜。

  第八、不覆己过

  不覆己过。覆,覆盖,遮掩。

  在这里,弘一法师意在告知我们:得到别人的帮助,要心生惭愧心,看到别人的发迹,要心生欢喜心。因为这两点是我们常常做不到的,所以这种过失,我们也常常忽略。

  所谓惭愧心,从某种角度讲,就是感恩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有这样一种省觉之心,今天,很多义工在给大家布置这样一个场所,我们要感谢他,给我们供饭的每一个义工,我们也要感谢他,今天做公交车,司机把我们拉倒这里来,也要感谢他。当你有一颗感恩之心时,身上从里到外表现出来的都是知足、慈悲、祥和,这样的一种行为,就是对子女的最好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是说让他考多好的学校,考多高的分数,实际上,父母给子女最好的教育就是培养他人格的圆满。人格的圆满,第一宗便是感恩,因为一个人来到世间是由各种因缘促成的,缺少一件,他便不会正常成长和生活。

  知道感恩的孩子,在家里,他会孝顺父母,去工作,他有责任和担当,在人际关系中,每件事情都能处理的很好。你想想,当上司招到一个知道感恩的员工,把这些事情交给他,他只想着把事情做好,而不会有损害公司的行为,这样的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受到老板的信赖和赏识。所以人时刻要有一个惭愧心、感恩心。

  看到别人的发迹,要心生欢喜心。这是告诉我们,不要嫉妒别人。有的人见不得别人好,见不得别人比他强,巴不得全天下人都不如他,这样的事情可能吗?六道中的阿修罗道众生,被称为坠落的天人,就是因为他们善妒、善斗,所以才去了那个道。否则就会享受天人的洪福。

  看到别人走运,升官,发财,我们要随喜,尤其是看到别人行善和弘扬佛法更要随喜,这叫随喜功德。随喜的功德是很大的。你虽然没有亲自去做,但也可以得到他的利益。所以嫉妒心是人最大的一颗毒瘤,随喜心则是最好的一种化疗。

  第九、闻谤不辩

  闻谤不辩。

  别人毁谤你,欺负你,谩骂你,不去辩论。寒山和拾得有句著名的偈子,传说他们是一问一答对出来的。

  寒山问拾得: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

  拾得对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

《弘一法师:斋心一味,修福十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