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弘一法師:齋心一味,修福十種▪P3

  ..續本文上一頁你的老公做牛做馬,每天上班,把所有的錢交到你的口袋裏,這個人很可能就是上一輩子欠你錢今生來還的。你不斷地布施、施舍,那些人今生或許沒有一點回報到你身上,但下一生自然而然很多人就圍在你身邊,一起來幫你做事,這也是因果。

  你以這種思想去做事情的時候,就有很多人聚集到你身邊,成爲你的支持者。佛經曰:“一佛出世,萬佛護持”,意思是,一個佛要來到世間成佛時,其他無數佛會變成他的弟子來護持他。什麼叫護持呢?好比一個人今天做什麼活動,大家都來支持他幫助他。我們家喻戶曉的觀音菩薩,她其實是正法明如來,爲古佛再來,在無量劫以前就已經成佛了,爲什麼反倒來做菩薩?——就是以大悲願力廣度一切衆生而現菩薩身。

  十年前,我來到香海禅寺時,爲了利益大衆,我們確立一個項目:用手機發短信。最初每個月,發的短信金額達五千元,當時一條短信是一毛錢。後來我們改發微信,申請了一個平臺,每條五分錢,有一個月我記得費用是五萬塊錢。這樣做有什麼結果,記得我剛來的時候,連濮院鎮上很多人都不知道有個香海禅寺,現在,外面很多人都在關注香海禅寺了。我們從一個小小道場能建到今天這樣一個規模,實際上就是我們做的營銷,當然這種營銷不是說你在不斷吹噓我們香海寺怎麼怎麼,讓他們來給你捐款。我們發的都是智慧短語、思想啓迪、心靈的天籁之音,沒有絲毫商業氣息。許多人慕名從全國各地來到我們這裏,記得有一次,一個新疆朋友坐了5天飛機來到這裏,在這裏待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坐飛機回去了。他爲什麼要來,就是受到我們短信不斷地召喚。你想想,一年叁百六十天,每天他的手機都能收到我們微信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感覺。還有一個人本來要自殺,偶爾看到我們的短信,打消了輕生的念頭。這樣的事是真實存在的。

  有不少人問我:師父啊,這麼多人來,辦那麼多活動,你都不收錢,住也不收,吃也不收 ,這樣下去怎麼能撐的住啊?我說沒關系,香海禅寺永遠吃不窮的,只要你利益社會,利益大衆,能幫助到他們,不用擔心沒有飯吃。所以說不捐一分錢沒有關系,誰也不會記錄你“某某人在這裏沒有捐款,下一次不讓他來了”。反過來講,你有這個資本讓別人欠著你,就是你最大的本事,不要老想著讓別人來還你,我們在做這件事時,也是本著無相布施的理念。請記住這一點:只要你給的起,就說明你是富貴之人。

  一個能吃虧的人,首先是個有格局的人,其次,是個有胸懷的人,再者,是個有魄力的人。這種人,他這一生不發達,他的子孫早晚會崛起。反過來講,倘若這一生你很落魄,問題多多,那是你以前沒有做過善事,要麼是你的祖宗沒有積德,“得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虧”,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我們現在社會,在這方面宣傳的特別少,可能很多人不相信。但是你翻一下古書,這方面的記載很多。像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紀曉岚的《閱微草堂筆記》,裏面因果報應比比皆是。

  總之,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你能夠做到吃虧,就是有福報的表現。因爲“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這是自然的法則,是宇宙的規律。所以當我們去支持別人,同時也是在成就自己。這種道理,就是吃虧的原理。

  第五、寡言

  第五,寡言。寡言,並不等于不言,而是少言、稀言。我們說話時要考慮這句話有意義與否,如果沒有意義,就別說,有利于別人的,才說出去。所謂言多必失,話說多了,過失常常圍繞著你。

  一直以來,我對身邊的朋友講,你讓你的父母學佛,這是對他們最大的孝順。人到一定年齡,退休了,一天無所事事,心裏空洞洞的,就會想兒女啊、孫子啊,還有過去放不下的某個糾結,到了這個階段,心理生理都發現了變化。這時候你讓他學佛,念念佛,既有占心的事,又受益無窮。她念的時候,嘴巴在念,就不會有其他想法,不然天天給你打電話,你結婚沒有?生孩子沒有?你的生意好不好?唠唠叨叨沒完沒了。沒事你就讓她去念佛,一念,兒女的事自然就管得少了。讓他們有信仰,這是對他們最大的好處。我有個姑婆,活了90多歲,她的孩子就是我的表叔,是領養的,對她不是很孝順。但她沒有上過心,從來沒有埋怨過自己的兒子。老人家長年茹素,每天飯吃了就去念佛,拜佛,精神生活足夠豐富。所以沒有時間想別的。

  我們到了一定年齡之後,最關注一點就是,死了之後要去哪裏?這個問題每個人早晚都得解決。早點解決,你的人生觀點和自我定位就會不一樣。

  第六、不說人過

  話多了,不好的東西就在增加,口業很關鍵,所以修行的人要嚴防死守。印光大師有句話,閑談莫論人非。當一個人不斷在你身邊講別人不好的時候,這種人一定要想辦法遠離他,你不遠離,以後就被他汙染,再者,他在你面前說別人不好,就會在別人面前說你不好,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這件事同時告訴我們,在別人面前要盡量贊美人家的優點。我們佛教裏有一句話叫“僧贊僧,佛法興”。想當然,反之,僧謗僧,佛法滅。佛法如果不興盛,要衰敗了,這是一個表現。對于我們普通大衆而言,也是一樣的,“人責人,天翻地覆;人贊人,天清月明”,過于苛責,經常拿著針去挑剔別人的人,大家都對他避而遠之。

  芸芸衆生在沒有修煉成佛達到究竟圓滿之前,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當你只盯著一個人缺點看,發現這個人什麼都不是。當你看著他的優點時,發現他其實蠻好的。所以一個總是看到別人缺點的人,其實是沒有福報的人。而一個總是看到別人優點的人,就能見賢思齊,欣賞別人,吸取別人的優點,內化爲自己的品質。

  不說人過,學會接納別人,包容別人,尊重別人,你有沒有發現,這樣的人都很有人緣,身邊有很強的磁場,自然而然在他身邊形成一個中心。反觀一下,我們身邊若有不好的氣場,實際就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成功和失敗都取決于我們對這個世間的解讀,你的心、念頭,吸引了這個氣場,什麼樣的人,就會有什麼樣的氣場,然後會成就什麼樣的生命。

  第七、不文己過

  第七,不文己過。

  文,紋飾,修飾,意在給自己開脫。不文己過是說你不要爲自己的錯誤開脫。不覆己過的意思是不要隱瞞、掩蓋自己的過錯。它和後者的區別是程度輕一些。

  前幾天,一個義工到南山寺去,回來跟我說了一大堆,什麼那裏的環境不好啦,吃住很差啦,義工很亂啦。最後我就跟他講,所有的問題都是你自己的問題,到一個地方去,舒服,是你的問題,不舒服,也是你的問題。爲什麼呢?我們知道心能轉境,一個地方不好,你心的磁場好就能轉化它。那個環境再好,你心的磁場不好,照樣難受。修行,關鍵是要向內求,不是向外求。向外求了不可得,向內求一切具足。

  就像今天我們坐在這裏,如果你的心是排斥的,就會覺得很煩躁,身上的汗不斷流下來,你如坐針氈,度日如年,恨不得馬上跑出去逍遙一下。那反過來講,你如果想天熱了,流汗是好事,正好可以排掉身上的毒素和濕氣,對身體有益,而且在桑拿房裏去蒸還要掏錢,這裏可是免費的,當你換一種思維去想的時候,就樂于接受它。所以說煩惱即菩提,你能把煩惱所轉化爲清涼地,就在于你打開思維,有轉物而被物轉的定力,這樣的人,就是生活中的禅師。

  不文己過的前提是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倘若還沒有認識到自己有錯,“文”字就無從談起。認識到了,就要去改,倘若認識到了不去改,反而想盡辦法來掩飾,便是錯上加錯。一如《弟子規》上說的:倘掩飾,增一辜。

  第八、不覆己過

  不覆己過。覆,覆蓋,遮掩。

  在這裏,弘一法師意在告知我們:得到別人的幫助,要心生慚愧心,看到別人的發迹,要心生歡喜心。因爲這兩點是我們常常做不到的,所以這種過失,我們也常常忽略。

  所謂慚愧心,從某種角度講,就是感恩心。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時刻有這樣一種省覺之心,今天,很多義工在給大家布置這樣一個場所,我們要感謝他,給我們供飯的每一個義工,我們也要感謝他,今天做公交車,司機把我們拉倒這裏來,也要感謝他。當你有一顆感恩之心時,身上從裏到外表現出來的都是知足、慈悲、祥和,這樣的一種行爲,就是對子女的最好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不是說讓他考多好的學校,考多高的分數,實際上,父母給子女最好的教育就是培養他人格的圓滿。人格的圓滿,第一宗便是感恩,因爲一個人來到世間是由各種因緣促成的,缺少一件,他便不會正常成長和生活。

  知道感恩的孩子,在家裏,他會孝順父母,去工作,他有責任和擔當,在人際關系中,每件事情都能處理的很好。你想想,當上司招到一個知道感恩的員工,把這些事情交給他,他只想著把事情做好,而不會有損害公司的行爲,這樣的人,不管在什麼地方,都會受到老板的信賴和賞識。所以人時刻要有一個慚愧心、感恩心。

  看到別人的發迹,要心生歡喜心。這是告訴我們,不要嫉妒別人。有的人見不得別人好,見不得別人比他強,巴不得全天下人都不如他,這樣的事情可能嗎?六道中的阿修羅道衆生,被稱爲墜落的天人,就是因爲他們善妒、善鬥,所以才去了那個道。否則就會享受天人的洪福。

  看到別人走運,升官,發財,我們要隨喜,尤其是看到別人行善和弘揚佛法更要隨喜,這叫隨喜功德。隨喜的功德是很大的。你雖然沒有親自去做,但也可以得到他的利益。所以嫉妒心是人最大的一顆毒瘤,隨喜心則是最好的一種化療。

  第九、聞謗不辯

  聞謗不辯。

  別人毀謗你,欺負你,謾罵你,不去辯論。寒山和拾得有句著名的偈子,傳說他們是一問一答對出來的。

  寒山問拾得:世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置?

  拾得對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

《弘一法師:齋心一味,修福十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