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別人毀謗我們,一個真正的智者,他不會放在心上。因爲對一件很小的事大家都會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見解和認識,這是世間最正常不過的現象。你一旦和他較真,就陷進去了,得不償失。
有的人講課,希望所有人認同他的觀點,這也是不正常的。我們應該明白一點,你就是再優秀,也不會得到所有人的支持;你即便再惡劣,也不會得到所有人的反對。世事如此,所以不要把別人對你的看法當做一回事。只要你認定這個方向是正確的,就堅持自己的信念往前走,不用在乎別人的說叁道四。你越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和想法,就被外物所牽累,你的力量就消弱,分散了。
人生是一個短暫的過程,如果在這短暫的過程做一到兩件值得做的事,把它做好,就夠了。不要認爲什麼東西都能抓過來做,那是不可能的,人也沒有那麼多精力,你的手抓了這個,必定要放下那個,抓了那個,必定要放下這個。當你貪得無厭好大喜功不斷去爭的時候,有一天你的身體都會承擔不住,先垮掉了。現在很多人年紀輕輕叁四十多歲就去世了,爲什麼,當他沒有那麼大福報去承載那麼多東西時,肯定要減少陽壽來承載它。
你睡不安,吃不香,坐不穩,每天都在擔心和恐懼之中生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的。所以學習佛法是要我們輕裝上陣,不斷地給生命做減法,去掉不必要的負荷,如此,才能享受和體會生命本有的美麗輕盈。
第十、不嗔
最後我們說不嗔。
嗔,就是嗔恨。仔細想想,在你的人生哪個階段很容易上火,動辄怒火中燒,頭腦一片空白。當你處于那種狀態的時候,就是在地獄當中煎烤,不要認爲死後才有地獄,你活著就可以“享受”人間地獄。那個火煎烤你的時候,內心沒有一絲清涼,身上的毒素成倍增加,整個人的智商歸于零蛋。有個實驗說,人生氣一次,産生的毒素可以毒死一只老鼠。那你生氣的時候,就是在自己毒自己。嗔恨心起一次,據說毒素叁年才能消盡。有個道家的師父曾經對我講,你如果想長壽,痛苦的情緒不要在心內停留8秒鍾以上,只有這種人,才可以長壽,才可能健康。如果你把痛苦和嗔恨,由白天帶到晚上,今天帶到明天,去年帶到今年,那你肯定是個短命鬼。我們經常講,不要用別人的愚癡來懲罰我們自己,這是一種愚蠢的行爲。所以,關鍵是學會轉化。
我們講到弘一法師培養福德的十種關鍵,你每天用這十種觀點去寫照自己的內心,校正自己的行爲,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形成一個新的開始。
修福而不受福
下面我們再看二十八品: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不受貪著,貪是不舍,著是放不下。就是說,你所做的功德,心裏不要貪戀它,也不要放不下,我們要用叁輪體空的思想去面對,無我、無你、無物,——我用一個東西布施給你,沒有我在布施,也沒有一個你收到東西,也沒有這個東西,這叫叁輪體空的布施,亦叫無相布施。
前面講“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在無我的狀態,還修成什麼忍呢?生忍,法忍,無生法忍。什麼是生忍,就是忍耐別人對我造成的傷害痛苦,別人辱我,罵我,賤我,激我,我們要忍受它,這叫生忍。那什麼是法忍呢,就是外在的環境給我們造成的痛苦,在修道的過程中忍受饑、渴、寒、熱、天災人禍、疾病等等世間的一切苦法。無生法忍,意指你遠離生滅的真如實相理體,安住于此而不動。亦即你證到佛法所講的究竟圓滿的實相境界,而不動搖。那什麼是實相境界?實相境界就是畢竟空的境界,就是如來的境界,就是般若、空性的境界。我描述一下什麼叫實相境界。我們看到這個世間,有房子,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乃至一切人、事、物,等等,這些有相的東西,其實都是生滅流動變化無常的。所以了解到事物無常規律的本體,就是實相。
如果哪一天你能證入實相的境界,你就能通達一切,就能進入事物存在的“道”的層面。只要你用心去琢磨或者說修行某一方面,即能在這一方面得到無盡的通達,那你做什麼都能做到最好。我剛才給大家背的是寒山拾得的一段偈子,他們還有詩集,實際上寒山拾得是兩個文盲,只字不識,他們平時把自己對世間、人生的感悟說成一種口頭語,後來別人把口頭語收集起來,就變成他的詩。這些詩來自什麼?來自他內心證入實相所領悟出來對世間萬物解讀的那種智慧。如果哪一天,你能證到無生法忍的境界,那在你眼裏看到的這個世界,就不會具有平常人看到世界的所有問題,因爲我們平常人在以自我爲中心的前提下,跟世間萬物對接過程中就會産生諸多矛盾、沖突,人所有的煩惱都是由這個矛盾産生的。究其本質,都是我們執著于個體跟世界不協調造成的。如果你能把“自我”這個中心破掉,達到無我的境界,你看到的這個世間,就跟凡夫看到的世間絕然不同,那麼,這一種超越,這一種圓滿,這一種究竟,一定是建立在你證入無生法忍的基礎之上。
我們現在最重要的是,通過學習《金剛經》,把《金剛經》的思想和內容,時刻地去觀照自己,然後依法修行,不斷地自我體證,在這個過程中,慢慢達到那種無生法忍的境界,特別是佛法實相的境界。假若你用有相的觀念去對焦人生的一切,離佛法的本體就會越來越遠。如果我們放下那種執著和分別的心,就容易達到那種實相的境界,也容易證入“無我”自在的究竟空性中。所以,如何去證得實相,關鍵是時刻地用這種思想自我觀照,這就叫解行相應,反之,就是知行分裂。在佛法修行上,“知”與“行”的分裂是最大的問題。
我們講的第28品,是講如何去修福德資糧。世間之人,多喜歡修福德資糧,希望得到福德資糧,最後你發現一個真理:你越想得到,它離你越遠。因爲我們沒有真正認識到福德資糧的本體意義所在,你看“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當你不受福德,反而越容易得到福德。你越貪著福德,福德反而離你越遠。這就是佛法跟世間法最大的不同。
《弘一法師:齋心一味,修福十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