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齋心一味,修福十種
賢宗法師于般若修煉團隊開示
杜柯整理
上節課我們講到二十八品,學習袁了凡先生告訴我們的十種聚集福報的方法,後來,我又看到弘一法師講的十種福報之修持法,現在,我想和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分享。
弘一法師講的十種福報,可以作爲我們修行之鏡鑒:第一,虛心。第二,慎獨。第叁,寬厚。第四,吃虧。第五,寡言。第六,不說人過。第七,不文己過。第八,不覆己過。第九,聞謗不辯。第十,不嗔。
說到弘一法師,他是中國律宗的複興人,可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流風遺韻,波及深遠,爲近代以來不可多得的四大高僧之一。但他在出家之前,原是一個大藝術家,寫詩、作畫、譜曲、演戲,無所不通,無所不精,當時就名滿天下,實在羨煞人也。不過一般人萬萬想不到的是,他正值藝術的華麗鼎盛之年,卻寂然出家。
出家後,他不再是一個藝術家,一改散漫爲嚴謹,嚴守戒律,修持律宗,終成一代高僧。
我曾看到有文章記載,弘一法師去別人家裏做客,落座之前都要把藤椅抖一抖。人家很不理解:诶?我的藤椅沒有問題,爲什麼要抖一抖呢?當時不熟悉不好去問,後來熟悉了再問,他說,藤椅容易生蟲子,我怕有蟲子藏在裏面,坐上去壓死了,所以要抖一抖。由此之一斑,可以窺見其持戒是多麼精嚴!
在座的每一位,我們于正信佛法的前提下,要想培植自己的福報,就要去借鑒這十個方面,把它當作一把尺子,隨時隨地丈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如是便可以掘開福源,壯大自己的福報。
第一、虛心
第一, 虛心。一個缺少福報,德性淺薄,不能跟別人很好相處的人,說明他的內心非常促狹逼仄,我執太重,那點僅有的空間只夠他自己心性來生長,沒有多余的空氣和陽光來涵養別人;相反,一個德土深厚、福報隆盛之人,一定是一個心胸非常開闊,非常包容,非常接納之人,這一類人,他才有綿綿不絕用之不盡的福報。所以《易經》上講“厚德載物”,厚德,方能載物,就是這樣一個原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缺點,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世間萬物正因爲有其缺陷,所以才需要成長和修正自己。可是,人往往只看到別人的問題,從來沒有發現自己的問題。這是一種向外看的、本末倒置的觀察法,人,應該反觀自照反躬自責,只有這樣去覺察自己,在修行的道路上,才能不斷成長、進步和自我蛻變。但這是不容易做到的。
虛心,首先是把心放空,心空出來了,方能容納萬事萬物。所以“虛心”的修煉,它應該是個“動詞”,就是不斷地排除自己心中蕪雜之物的過程。當你的心,像虛空一樣無盡的時候,想一想,還有什麼東西可以打擊到你傷害到你?譬如有人手持一把刀,對著牆壁,對著桌子,對著一塊幕布,狠刺過去,可能把它刺破。但是你對著虛空刺,虛空會受到傷害嗎?不會的。那我們與別人交往中之所以能受到傷害,因爲我們自己就是銅牆鐵壁,我們自身就是障礙物。人的慣性思維都是以自我爲中心,認爲自己最重要,最注重自己的感受,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必然造成很多矛盾和沖突。因爲你以“自我”爲中心,對方也以“自我”爲中心,我我相對,狹路相逢,互不想讓,必然造成損傷。很簡單,如果你對著一個影子揮以老拳,即使把你累的汗如雨下,影子也會無動于衷,因爲它是虛的。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中,你若能把自己塑造的像虛空一樣沒有障礙,那麼,任何人都傷害不到你,你也可以滲透到任何地方去。
一個東西之所以能夠成長,是因爲它有空隙可以不斷裂變,實際上那個空隙就是虛心。好比人剛生下來那麼一點大,後來不斷擴張、生長,我們的骨頭、頭顱、肌肉、皮膚的細胞都在不斷分裂,蛻變,衍伸,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有空隙供它生長,如果我們把它禁锢到一個木匣子裏,它怎麼生長呢?同樣的道理,人之品性想不斷成長,就要不斷把心打開,騰出空間。
爲人處事,經營家庭,或者打拼事業,你希望達到一種理想的結果,首先就要把自己的心修的像虛空一樣開闊無盡,那樣你就可以承載萬物,包容萬物,涵育萬物,還可以站在萬物的至高點上,去看待你自己。站在至高點是什麼呢,從事物的開始看到事物的終結,從你的未來看到你的當下,從一期生命看到無量的生死。當你用這樣的眼光去看待人間萬有時,你就成爲這個世間的第一義者,也就是佛法中說的“第一義谛”,第一義谛,是指至高無上圓滿究竟之真理。因爲它是從事物的成住壞空,人的生老病死,月的陰晴圓缺,去看待世間一系列變化過程,它的開始和終結。宇宙萬物,盡管紛纭繁複層出不窮變化無盡,可是都由這個簡單的主題貫穿始終,它是一條不變的金線。
倘若任何事物我們都能從這種高度去看待,你會發現,什麼東西皆在你的掌控之列。每一個朝代,有崛起、興盛、衰落和消亡,每一個組織,有肇始、發展、衰敗和彌散的過程,這就像我們人有幼年、青年、壯年和老年,一年四季有春夏秋冬一樣。我們去讀曆史,以這種成住壞空的宇宙觀來攝受自己,體驗生命的過程,我們就發覺自己也在無常的範疇裏面存在和發展,是宇宙的一分子。當你沒有這樣一雙通透的眼睛看待世間時,我們就被世間的很多東西所困擾,走不出來。以後有空了,去跟你的爺爺奶奶說說話,了解一下他們年輕的時候做了什麼,壯年時候做什麼,老了以後又做什麼,現在在做什麼,他們的現在就是我們的明天,他們的昨天就是我們的現在,用這種思維高度來省覺、觀照自己,你就發現,從現在開始,你沒有什麼看不開,沒有什麼放不下。真正地勘破這種假相之後,明白世間不過是一個夢幻泡影的過程而已,一方面常流不淨,一方面常駐不滅,拿佛教的話說就是,知道性空相有,又不離實相,不以空廢有,又不執有礙空。那麼,我們采取的正確姿態應該是:執而不著,活在當下。這就告訴我們要隨順一切,需要注意的是,順其自然並不代表無所作爲,順應當下也不等于放棄努力。所以我們要做到不即不離,不住不著;事來則應,事過即靜。
請記住,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就沒有任何人可以給你煩惱。真正地秉持這樣一種理念去行事,還有什麼東西可以困擾到你?錢鍾書先生說婚姻是圍城,人生也是圍城,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但是我們想想,這個圍城是誰造的?正因爲我們給自己設置了心的籬笆,所以造就了思想的圍牆——局限和隔膜。其實人和人之間又有什麼區別,所有的阻隔、屏障都是人爲造成的。
虛空的另一層含義是謙虛,與傲慢相對。一個人表現出貢高我慢、不夠謙虛,也是源于他內心寄存的東西太多,以此爲是,故而他的內心不夠空靈,盛載不了太多東西。這些東西其實都是“我執”。爲什麼說這些東西只是暫時的“寄存”呢?因爲你無論擁有什麼,功成名就,財色名利,站在世間緣起法角度看,無不是幻生幻滅,過眼煙雲。在此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上沾沾自喜,迷失掉自己,喪失了自己清淨的本性,實乃最大的悲哀。
所以在《易經》中,只有一卦六爻皆吉,它就是謙卦。傲慢高山,不生德水。唯有把我們的傲慢之心,不可一世之心,高高在上之心收回來,返璞歸真,時刻保持歸零心態,你才能承載起那種財富、名望、地位和權力,才可以擁有大福報的饋贈。否則,你很快就被顛覆了,這猶如踩跷跷板一樣,那些外在的東西越高,你的內心就要越低,這樣才能保持平衡。故而想要培福、惜福,就必須收斂、謙和,用這樣一種“水低爲海,人低爲王”的姿態去修煉自己,常常使自己處于心虛而能生萬法的狀態。
人常說“唯道集虛”,道是最虛的,由此可以容納一切。它隱而不顯,看上去空落落,就像不存在一樣,但它卻是最強大的,可以主宰一切。
第二、慎獨
第二,慎獨。我們在家裏打坐,實際上打坐即是慎獨,即是鍛煉一個人與自己相處的能力。慧能大師說:無嗔就是持戒,清靜就是出家。究其所以,修行要在生活的五欲六塵這個大染缸中浸泡。那麼,打坐的時候,我們心不外馳,清靜,安逸,喜悅,光明,看心觀靜,對境練心,就是一種“慎”的功夫,一種“獨”的功夫。
其實慎獨是古代儒家修煉的基本科目。俗話說:與人相處時守口,與己相處時守心。這很關鍵,有的人獨自坐下來,便煩惱叢生,內心充斥了各種負面情緒,如泉水一樣一股腦往外冒,止都止不住,這便是守心的功夫不到家。《弟子規》說:入虛室,如有人,執虛器,如執盈。意思是,我們的言行舉止都要合乎禮儀規範,進入虛空的房間,像進入有人的房間一樣;手中拿著空的盛物之器,就像拿著盛滿東西的器物一樣。爲什麼要這樣呢,以我們凡夫的眼光看來不是很迂腐嗎?其實儒家修身的本質意在告訴我們,有人和沒人都一個樣,你不能有人時文質彬彬,沒人時滿口髒話,公共場合知書達理,私下裏卻像個潑婦。這種修身,就出了問題。
修行,一定要和我們的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的人,有了一點地位,一點名氣,一點金錢,就自我感覺良好,不可一世,仿佛天下人見了他都要向他討好、向他鞠躬一樣。還有的人本來起點很低,通過苦苦奮鬥,好不容易有了一點成績,出人頭地,覺得我就應該揚眉吐氣,高高在上了,便不把別人放在眼裏,對于那些以前不太看中他的人,更是大加打擊,嘲笑挖苦,以解心頭之恨。這樣做的時候,他沒有看清一個事實,就是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無常變遷、流動不居的,有一天,你的金錢和地位可能消失,好比官場上很多位高權重的人,退休後就門可羅雀無人理睬一樣。得到往往是失去的起點。爬的高,常常跌的重,事物的至理從來如此。與其到那一天灰頭土臉,不如現在就給自己留一步退路。再說,那些暫時不如你的人,也未必一直不如你,根據事物的運行法則,物極必…
《弘一法師:齋心一味,修福十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