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问题与环境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就是太重视有形的物质,轻视无形的精神与意识。但是物质与资源是有限的,追求物质与资源的欲望却是无限的;精神与意识的空间是无限的,但是追求精神的升华与意识精华的愿望或动力却日渐匮乏。
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当人们都能把精力集中在对智慧生命的追求上,追求佛陀的智慧,追求耶稣的智慧,而能减少甚至最终放弃对有形物质的追求,我们就能够从根本上改善甚至解决这些问题。
这种对智慧生命的追求不能停止在一时、一生或一世,这种追求必须一代人接一代人,从久远的过去到现在,从现代到永恒的未来,都不能停止。
我们少林寺的早课与晚课上,我们天天都要发出如下的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种追求是超越了人生,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超越了无限与有限的。
我给自己设立的一个比较实际的愿景,是让少林寺的慧命再传承1500年。如果我们人类都能够把目光从眼前放远到子孙后代,放远到百年之后或者下一个1500年,乃至放远到永恒的未来,我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不加节制地浪费资源,破坏自然,不计代价地满足自己肉体与物质的欲望。
下面我想谈谈少林寺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佛教是属于大乘佛教,大乘在中文里的含义是大型交通工具,比如大船或大车。也就是说中国佛教的核心从来就是关心大众,关心世界的。
中国佛教强调一,一就是道,一就是整体,一就是没有分别。中国佛教把这种归一的方法称之为最高的“不二法门”。
少林寺与世界是一个整体,不是二。如果从我的角度而言,少林寺是“自”,世界是“他”,自他不二,自利与利他不二,自害与害他也是不二。这其实是佛教基本理念“万法相依,众生同体”的体现。
只有当世界充满了和平、宁静、爱、幸福与和谐的时候了,才能给少林寺带来和平、宁静、爱、幸福与和谐。与此同时,当我们少林寺为世界做出一点即使很微小的贡献,也会这个世界多带来一点和平、幸福与希望。
现在世界各地,很多人都在练习少林功夫,而借由修习少林功夫,很多人走进少林健康的生活方式、走进禅宗的智慧修炼。我们传授少林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获得身体、心理与灵性的整体健康和快乐,有助于实现身心合一、家庭和睦、社会和美、自然和谐。
练习少林功夫,不仅做好形体的动作,还有配合气与神的练习,因为每个人都是身、气与神三方面合一的整体。比如,我伸手,不仅要有手的动作,还要把气运到手上,我的意识也要集中在手上。一个人的健康不仅是肉体的健康,还需要全身气血的通畅运行,还要有精神的宁静与安定。
在全世界传播与弘扬少林文化就是少林寺面对当今世界和自然环境问题所做的积极回应。从练习功夫入手,可以超越语言、文字、种族、宗教甚至受教育水平的障碍,只要他喜欢,人人可以都参与,人人都可以修炼。无论谁,只要参与,只要坚持修炼,就能够改善与提高他的身心灵整体健康水平。
我们正身处知识爆炸与互联网迅速普及的时代,我们花在虚拟空间与文本空间的时间越来越多,我们获得的死板知识在日益增加,但是对我们生命最重要的真实实践智慧却越来越缺乏。练习少林功夫,不仅能够强壮身体,而且还是进行精神修炼,获得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
当然,在少林寺的传承体系中,功夫仅仅是一个部分,禅,使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地都充满诗意和快乐。禅、武、医、艺、诗、书、画、茶、香、斋……少林寺是一个“无尽藏”,大家都可以来发现其中的精神宝藏与智慧宝藏。至于是否能够获取宝藏,完全取决于他的心灵,取决于他为这个世界,为众生服务的决心、诚心与愿心。
基督教与佛教作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两大宗教,他们两者之间以及代表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是十分必要而重要的。我相信,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重新走在追求耶稣智慧与佛陀智慧的道路上,当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遵循《圣经》与佛经的教诲,以此作为日常生活与灵性修炼的准则,这个世界将变得越来越美好。
禅宗的教法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因为语言文字自有它的局限性,它往往无法完美表达我们的内心以及思想。这就是所谓的言不尽义。更何况,当我们进行对话的时候,还存在着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这些障碍肯定会影响我们之间的互相理解与交流。
我认为比对话更重要的是见面与开心。
禅宗就起源于见面。佛陀手中拿着一朵花,与大家见面,只是静默,什么也没有说。当时,在参加灵山法会的大众中,只有迦叶尊者一人直接了悟了佛陀的内心,于是他开心地笑了。结果,迦叶尊者就由此成了禅宗的一个传承人,立文字,直指人心,以心传心的禅宗就诞生了。
因此,我们这次基督教与佛教的对话,时间也很短,谈话的内容也有限,我想很多人可能没有机会发言,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我们见面了。最重要的是,我们见面的时候,还很开心——我们的心都像当年佛陀手中的花儿一样,是开放的,而不是关闭的。
在中文中,心如花开的时候,肯定是很高兴的,很幸福的。因此,开心就是幸福。所以,大家的心如能打开,感到很高兴,就笑一笑吧。开心地一笑,忘记了烦恼,思虑与忧伤,这就是禅。
当全世界有烦恼,有矛盾,有冲突,有仇恨的人们,都能见面,见面的时候,都能开心一笑。我想,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我觉得,我们今天对话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感谢杜维明教授给我们佛教与基督教搭建这个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感谢所有组织与支持这次对话活动的人士与机构。你们所做的工作,功德无量!感谢在座的每一位来宾。最后,我愿借此机会真诚祈愿——
祈愿世界和平
祈愿普天大众共享人类的文明成果
祈愿远离一切的恐惧与不安
祈愿人人健康自在
阿弥陀佛!
(2014年10月14日于牛津大学)
《基督教与中国佛教的对话——21世纪的精神修练与实践智慧》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