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問題與環境問題,導致這些問題的主要根源之一就是太重視有形的物質,輕視無形的精神與意識。但是物質與資源是有限的,追求物質與資源的欲望卻是無限的;精神與意識的空間是無限的,但是追求精神的升華與意識精華的願望或動力卻日漸匮乏。
這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當人們都能把精力集中在對智慧生命的追求上,追求佛陀的智慧,追求耶稣的智慧,而能減少甚至最終放棄對有形物質的追求,我們就能夠從根本上改善甚至解決這些問題。
這種對智慧生命的追求不能停止在一時、一生或一世,這種追求必須一代人接一代人,從久遠的過去到現在,從現代到永恒的未來,都不能停止。
我們少林寺的早課與晚課上,我們天天都要發出如下的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種追求是超越了人生,超越了時間,超越了空間,超越了無限與有限的。
我給自己設立的一個比較實際的願景,是讓少林寺的慧命再傳承1500年。如果我們人類都能夠把目光從眼前放遠到子孫後代,放遠到百年之後或者下一個1500年,乃至放遠到永恒的未來,我們就不會像現在這樣不加節製地浪費資源,破壞自然,不計代價地滿足自己肉體與物質的欲望。
下面我想談談少林寺與世界的關系。
中國佛教是屬于大乘佛教,大乘在中文裏的含義是大型交通工具,比如大船或大車。也就是說中國佛教的核心從來就是關心大衆,關心世界的。
中國佛教強調一,一就是道,一就是整體,一就是沒有分別。中國佛教把這種歸一的方法稱之爲最高的“不二法門”。
少林寺與世界是一個整體,不是二。如果從我的角度而言,少林寺是“自”,世界是“他”,自他不二,自利與利他不二,自害與害他也是不二。這其實是佛教基本理念“萬法相依,衆生同體”的體現。
只有當世界充滿了和平、甯靜、愛、幸福與和諧的時候了,才能給少林寺帶來和平、甯靜、愛、幸福與和諧。與此同時,當我們少林寺爲世界做出一點即使很微小的貢獻,也會這個世界多帶來一點和平、幸福與希望。
現在世界各地,很多人都在練習少林功夫,而借由修習少林功夫,很多人走進少林健康的生活方式、走進禅宗的智慧修煉。我們傳授少林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是爲了讓人們獲得身體、心理與靈性的整體健康和快樂,有助于實現身心合一、家庭和睦、社會和美、自然和諧。
練習少林功夫,不僅做好形體的動作,還有配合氣與神的練習,因爲每個人都是身、氣與神叁方面合一的整體。比如,我伸手,不僅要有手的動作,還要把氣運到手上,我的意識也要集中在手上。一個人的健康不僅是肉體的健康,還需要全身氣血的通暢運行,還要有精神的甯靜與安定。
在全世界傳播與弘揚少林文化就是少林寺面對當今世界和自然環境問題所做的積極回應。從練習功夫入手,可以超越語言、文字、種族、宗教甚至受教育水平的障礙,只要他喜歡,人人可以都參與,人人都可以修煉。無論誰,只要參與,只要堅持修煉,就能夠改善與提高他的身心靈整體健康水平。
我們正身處知識爆炸與互聯網迅速普及的時代,我們花在虛擬空間與文本空間的時間越來越多,我們獲得的死板知識在日益增加,但是對我們生命最重要的真實實踐智慧卻越來越缺乏。練習少林功夫,不僅能夠強壯身體,而且還是進行精神修煉,獲得實踐智慧的有效途徑。
當然,在少林寺的傳承體系中,功夫僅僅是一個部分,禅,使我們的生活無時無地都充滿詩意和快樂。禅、武、醫、藝、詩、書、畫、茶、香、齋……少林寺是一個“無盡藏”,大家都可以來發現其中的精神寶藏與智慧寶藏。至于是否能夠獲取寶藏,完全取決于他的心靈,取決于他爲這個世界,爲衆生服務的決心、誠心與願心。
基督教與佛教作爲當今世界最有影響的兩大宗教,他們兩者之間以及代表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是十分必要而重要的。我相信,只要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重新走在追求耶稣智慧與佛陀智慧的道路上,當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遵循《聖經》與佛經的教誨,以此作爲日常生活與靈性修煉的准則,這個世界將變得越來越美好。
禅宗的教法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因爲語言文字自有它的局限性,它往往無法完美表達我們的內心以及思想。這就是所謂的言不盡義。更何況,當我們進行對話的時候,還存在著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這些障礙肯定會影響我們之間的互相理解與交流。
我認爲比對話更重要的是見面與開心。
禅宗就起源于見面。佛陀手中拿著一朵花,與大家見面,只是靜默,什麼也沒有說。當時,在參加靈山法會的大衆中,只有迦葉尊者一人直接了悟了佛陀的內心,于是他開心地笑了。結果,迦葉尊者就由此成了禅宗的一個傳承人,立文字,直指人心,以心傳心的禅宗就誕生了。
因此,我們這次基督教與佛教的對話,時間也很短,談話的內容也有限,我想很多人可能沒有機會發言,但是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我們見面了。最重要的是,我們見面的時候,還很開心——我們的心都像當年佛陀手中的花兒一樣,是開放的,而不是關閉的。
在中文中,心如花開的時候,肯定是很高興的,很幸福的。因此,開心就是幸福。所以,大家的心如能打開,感到很高興,就笑一笑吧。開心地一笑,忘記了煩惱,思慮與憂傷,這就是禅。
當全世界有煩惱,有矛盾,有沖突,有仇恨的人們,都能見面,見面的時候,都能開心一笑。我想,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我覺得,我們今天對話的目的也就實現了。
感謝杜維明教授給我們佛教與基督教搭建這個對話與交流的平臺,感謝所有組織與支持這次對話活動的人士與機構。你們所做的工作,功德無量!感謝在座的每一位來賓。最後,我願借此機會真誠祈願——
祈願世界和平
祈願普天大衆共享人類的文明成果
祈願遠離一切的恐懼與不安
祈願人人健康自在
阿彌陀佛!
(2014年10月14日于牛津大學)
《基督教與中國佛教的對話——21世紀的精神修練與實踐智慧》全文閱讀結束。